從桌遊、電玩到音樂劇,我對《台北大空襲》的一些看法
4月
22
2024
台北大空襲(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35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首先,我們還是應該對真實的「台北大空襲」事件,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1945年5月31日,上百架次的美軍轟炸機從菲律賓基地起飛,對台北進行大約三小時的無間斷轟炸行動,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與建物毀損。這場轟炸行動,是在太平洋戰事的後期階段,美軍在減少傷亡的前提下,逐步進逼日本的戰略行動的一環。美軍的轟炸行動,主要以市中心的官廳建築(如總督府),和日人聚居的城區為目標,對當時的日本官民造成極大傷害,反映出日軍日益明顯的敗勢,也預示了在台日人的未來命運。另一方面,台灣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台北大空襲」因此和其他自1944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範圍涵蓋全台的美軍空襲行動一樣,成為活過那時代的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在戰後台灣歷史的官方論述中,這場美軍空襲行動,因為中(華民國)美的同盟關係,和國民(黨)政府對日據時代歷史的曖昧態度,而被抹除,也因此更凸顯出台灣(人)在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太平洋戰爭期間,遭人擺佈卻無可奈何的尷尬定位,和敵我意識的混淆錯亂。

「台北大空襲」確實是一個充滿辯證思考可能的題材:從不同觀點切入,客觀呈現道德價值的對峙,身份意識的矛盾,亦可拓展我們對「歷史」、「政治」的理解。迷走工作坊以「台北大空襲」為題,開發桌遊和電玩遊戲,筆者雖不是玩家,但從相關說明中,大約可以想像遊戲玩家如何化身角色,在生存遊戲的過程中,穿梭於重現的時空環境,逐步掌握事件的發展脈絡,並能對這段歷史有所感,而生繼續探究追問的意願,其娛樂效果與教育價值,因此受到各方肯定。因此,這款遊戲的設計理念,頗能呼應以當代觀點切入歷史情境:「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論點,遊戲玩家的主動性,成為決定遊戲是否成功的關鍵。


台北大空襲(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張震洲)

三點水製藝文化以「IP轉譯」概念創作的音樂劇《台北大空襲》,嘗試重現桌遊進行的歷程:劇中角色就是一群被邀請參與測試的桌遊玩家,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進入大空襲的歷史情境,扮演角色(失憶少女、心中充滿矛盾的神風特攻隊台灣青年、領導反抗運動的醫生、信仰因戰爭而動搖的神父、被困在殺戮夢魘裡的日本特高、情感真假糾結難辨的藝旦),完成個人被設定的任務,並且相互協助,共度危機難關,達成全體倖存的終極目標。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首先,是歷史場景在舞台上重現的問題。

相較於桌遊的圖卡,或者電玩遊戲的螢幕畫面,舞台場景的構成,有其物理上的限制,對設計者是更大的挑戰。《台北大空襲》的舞台上,主要是以桌椅組合,搭配投影與光影,重現遊戲中的歷史場景,但整體視覺效果不佳,難以創造出身歷其境的時代感,桌遊空間與歷史現場的轉換,也太簡單而直接,若能多一些玩家討論辯證的鋪陳,或能讓我們更有效地把握整部作品的歷史性(historicity),也就是我們對這個事件在特定時空脈絡下的理解。


台北大空襲(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張震洲)

其次,是人物生命情境與事件鋪陳的問題。

在桌遊或電玩遊戲裡,玩家在遊戲設定條件的框架中,仍能主動掌握角色行動,在各個關卡做出抉擇、承擔後果、進行思辯,因此能對「歷史」本身形構自己的理解與反思;在劇場中,舞台上的玩家/角色,在各個場景做出的抉擇與後果,都是編導的人物情節設定,並無「主動性」的考量,至於觀眾,更非遊戲中的玩家,而只能接受創作者對這段歷史的理解與呈現。(這或許是所謂「2.5次元」劇場轉譯,特別是從遊戲到舞台演出,會有的共同問題?)

《台北大空襲》編導選擇從個人生命的角度切入,強調個別角色各自的情感掙扎:清子的迷惘,阿誠的認同矛盾,明智醫生的使命感,神父的信仰危機,佐佐木的失志頹喪,藝旦顏顏與雲霞的悲情,再加上充滿抒情的樂曲,讓全劇散發出強烈的傷感情調。這樣的選擇,卻也沖淡了主題本身的時代性和歷史感,而桌遊主持人對歷史細節的補充說明,也無法有效重建時空脈絡,或者編導所想像的角色「生活的軌跡」(也就是歷史)。作為觀眾,我能夠從這個作品中得到有關這段歷史的了解,因此是片面而零散的,也無法受到情感或思想上的刺激,對「歷史」或「政治」有更深入開展的思考。

桌遊與音樂劇創作者,取材本土歷史,肯認主體意識,拓展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前景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在形式選擇和觀點建立方面,仍期待有更深入的思辨。

在「台北大空襲」發生的混亂時代裡,在威權體制嚴密掌控的黑暗時代裡,「台灣人」總是被迫要在生存與尊嚴之間,做出不可能的抉擇,即使是在相對穩定的當下,仍要受我們無法影響的外在因素威脅,而島內認同意識的對立,更會讓相同歷史情境下的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共同」記憶,致使「生存」與「尊嚴」的兩難課題,更加複雜難解。

因此,我們必須生活的現實,終究不同於桌遊和演出,翻到「戰爭結束」卡,演出落幕,思考才要開始。

《台北大空襲》

演出|三點水製藝文化
時間|2024/03/31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