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客為主,成家出口國際《進口人類新城》
10月
19
2021
進口人類新城(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0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緣起自2020年衛武營演出創意計畫徵選,成立於高雄的老男孩劇團,在今年第三屆「高雄雄厲害」系列節目裡,正式帶來《進口人類新城》(以下簡稱《新城》)線上演出。從10月4日起,連續十四天日日不間斷,一共連演了二十三場。

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0年底,臺灣新住民人口已有五十六萬餘人,與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五十七萬餘人,尚未包含正名中、調查中的族群)相當接近。而新住民人口位居全國第二高的高雄市(僅次於新北市),早在日殖時期築打狗港、六○年代國民政府創立全球首座加工出口區等時期,便有大量島內外人口往返、移民,到高雄工作或定居的歷史。長年累積而形成的工業城市形象(臨港舊高雄市範圍),反映出近年高雄在駁二藝術特區、市立圖書館總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市立美術館等藝文機構相繼設立、增建以後,政府引領市民積極重新梳理、翻轉高雄既有觀點與定位的企圖。

之所以移居高雄,或者高雄之所以宜居,不再因全球產業鏈所帶來的豐沛職缺、發財機會,而是最根本的生活條件即具魅力,優秀的「生活品質」才是今日高雄宜居的主要原因。至少,在本劇營造的世界裡正是如此。劇中,國際人士相繼分享著親身經歷,真誠地推薦住在高雄的好,她們定居高雄的時間,甚至普遍比自北南遷的導演吳維緯還要長一倍以上。拿劇中角色與導演相較,看似無理,然而,這正是《新城》用心經營且值得細膩玩味之處。

本劇粗略可分為三段。前段,既演又不演的狀態,為本劇情境奠定流動、不穩定的基礎。前半段登場多位「國際展銷人員」,各自依拿手領域介紹、試用樣品屋的陽台、客廳、廚房、臥房、浴室等空間。影像裡,她們的造型與姓名皆與節目冊一致,凸顯展銷人員們不只是表演出來的角色,她們同時也以自己原初的身份,用心銷售著。不甚流暢、不疾不徐的口吻,或略顯幽默、狀況外的銷售方式(如為觀眾試躺床而睡著),顯露她們自在從容的身體感。視窗側邊的對話框,同步有本劇兩名導演(另一位為陳御弼)易名的「房產經理」搭話與觀眾互動賞屋,偶爾也出現在影像裡,叮嚀展銷人員。《新城》運用預錄影像、即時訊息、節目冊文字、身份狀態、錄音等各種媒介,流暢整合為線上賞屋情境,儘管觀眾並非在後續能真正購屋,心知肚明一切是虛構的,不過在此同時,賞屋過程的一切卻又皆可成立。觀眾受邀擔任的角色(賞屋人),僅透過巧妙的調度即完成(只要「觀看」,角色即確立),毫無被迫參與的感受。而同一時間,賞屋人也正是欣賞這齣戲的觀眾。換句話說,圍繞在《新城》的所有人,身份並不是單一、固定不變的。在看與被看的過程中,眾人逐漸達成某種流動的、隱形的共識:被看的人正在看、看的人也正在被看,表演者正賦予觀眾角色,觀眾也正在透過各種媒介,閱讀表演者不表演的身份。

是以,「賞屋」並非為某種寫實狀態而建構,正好相反的是,不謹慎、不積極、不太專業、不太拘泥的設定,正試圖跳脫、顛覆既有情境,彰顯一股有話要說、有點怪怪的氛圍,翻譯字幕更是在最終還表明「字幕是我們猜的,我們也不懂」。究竟為何安排國際人士,使用多種語言來銷售房屋?若非要外銷(無論翻譯正確度,至少選擇譯為中文,意味著銷售對象為中文使用者),那究竟要賣給誰?房產文案表示「只接納新移民」,當身份並非單一而具有流動性質時,「新」意味著什麼?又或許,這些全都不是重點,那麼究竟有何話要說,選擇使用「成家」與「交易」作為視角切入?這則鬆鬆散散、愜意、詭異的廣告,無處不存在比虛構還假的樣品感,就連人(展銷人員)也一樣。

然而,中段進入她們心房以後,虛假感瞬間煙消雲散,心境一反再反。對於中文使用者而言,展銷人員正是本劇所謂的「進口人類」,但有趣的是,影像出現一面公告,要求賞屋人拿出手機掃描QR code,聆聽她們真正的故事。時限內,僅能自三個房間擇一,鍵入房號聆聽兩位展銷員的故事。將近二十分鐘的音檔,全以中文發音。介面設計宛如大門密碼鎖,進入後有別於前段,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像是一則長到不行的語音訊息,又像是在表象下被鎖入時間深處的心聲。她們以「歡迎來到我家」起頭,述說各種來到臺灣並且定居的生命故事(僑生來唸書、來工作、來結婚⋯⋯等),一反原初「進口」的指涉,從客人轉為家的主人,主動分享、輸出自己來臺前後跨文化的適應經驗與在地生根的心境。一對一的傾聽設計,使得身處各自空間裡的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親密感大幅倍增。最單純的「人聲」,竟是如此迷人。一段敘述提及,她將家的陽台鋪上草地,時常坐在陽台吹風,她心想:「這陣在臺灣吹了二十幾年的風,會是從家鄉而來,輕撫她臉頰的嗎?」反面而言,彼端接收到的風,會不會也藏著由她從臺灣出口的心情?在她家裡,這些心情非以母語表達,轉而自行翻譯給來客(此時觀眾又成了座上客),若連結前段賞屋情境,中段儼然是幻想背後,某種國際家庭生活實況的廣播call-in,名為真實且由第一人稱自述而來的敘事。前段與中段的語言、立場或媒介(音像結合或純粹聲音)等切換,有效地形成一個正反、裡外對話的場域,模糊了所謂國際展銷人員/自己(劉麗娜、林娣蒂、阮氏藥、徐麗麗、徐閤芸)在演出中的角色身份。她們可以只是公司員工,可以只是自己,當然更可以兩者同時兼具。無論如何,她們在臺灣成家、立業(不管是節目冊上的個人經歷,或節目中的展銷員)的場景,正是在高雄,「新城」房產計畫的所在地。雖計畫是虛構的,然而她們表達卻充滿真情,她們可能並非賣屋達人,但賣「家」的功力卻深深打動人心。或許原因正在於,那個具備國際視野的「家」,早已超脫過去因全球產業鏈興起,造成跨國工作、合作、移居日增後被動地組成,反而已具備了從自己經驗出發的嶄新成家觀點。她們已不只是進口人類,她們正在成家出口國際,她們正是其中關鍵的連結角色。

進口人類新城(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後段,由兩名展銷人員的訪談紀錄作結,懇切分享在地生活經驗(警察樂於助人、民眾十分親切、女性出門很安全、政府富有效率、醫療技術發達等),甚至表達若再有機會選擇,仍會選臺灣、高雄為家。她們不只在臺灣成家良久,同時也透過各種方式,向在地民眾輸出母國文化。至此,後段相較中段的心境又再度翻轉,一如前段展銷房屋時的肯定、自信神氣,只是這回她們使用的語言已轉為流利的中文。她們所要展示的,不再是家可以有多豪華、多頂級或多享受,而是關於如何實踐出心目中「家」理想的模樣。它未必有前例可循,但可能性無庸置疑。

《新城》架構一個真正虛構又無比真誠的展銷情境,將舞台讓位給所欲凸顯的對象本身,並且揭露其所謂「真正的故事」,形塑出比假還假、比真還真的敘事場域。透過不同媒介適時地切換、整合,創造仍然保有故事純粹、動人力量的線上展演,同時,並未捨棄幽默感、娛樂性的發揮空間,甚至藉此支撐起思考的起點。透過本劇,確實覓得一個重新認識高雄的視角,與其說新城是為新移民而建,不如說:新城,正由她們而生、由她們而「新」。

《進口人類新城》

演出|老男孩劇團
時間|2021/10/06 20:00
地點|線上(雲劇場台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城》的關懷深刻,並企圖讓新住民姐妹成為演出主體,說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故事。在演出前半部,透過不同的生命經歷,以及在不同的經歷中形成的家之想像,的確讓人能夠進一步理解到每個想像所連結的,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筆者認為,這份可貴的體驗,也正提醒著人們需要避免再次落入另一種化約、單向的觀看與想像之中。(洪子婷)
10月
29
2021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