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魍魎傾巢而出《臺彎》
10月
09
2019
臺彎(迷內 Me-Nay提供/攝影吳俊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2次瀏覽
戴尹宣(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生)

生命的時間軸不屬於「酷兒」(Queer),不屬於被排除於異性戀正典之外的魑魅魍魎;魍魎們無法擁有(所謂)正常的飲食、正常的睡眠、正常的性關係、正常的愛恨嗔癡,也於是無法如「正常人」獲得一份穩當的工作、結婚生子、終老一生。酷兒正是當代社會的魍魎,無愛無家,在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的時間裂隙中招搖著魅惑的觸鬚,召喚出一個頹靡碎裂的時空,在那裡不分白天不分黑夜,人們共舞共感,既是天堂也是地獄,因為我們沒有明天。

乍看《臺彎》一作,其看似發散的敘事軸與空間分配難免讓人不知從何「聚焦」,然看完整齣表演,不難發現編導在敘事策略上的選擇,是從形式上打破常規性的線性時間軸,讓六位表演者的身/聲/生命鑲嵌於碎裂的時空縫隙間,開展成一幅獨特、曖昧而喧囂的酷兒時空。

整場表演可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揉合台灣傳統民俗信仰的符碼,由六位表演者分別捧著自己名字的牌位,匍匐進場,圍著大圓桌如孤魂野鬼般爭相搶食桌上的食物,最後在一陣激烈的肉身纏鬥中戛然而止,回到各自的空間。重複性的展演在這個被異性戀正典所建構的「家」中,無法被共同化約的苦痛與欲望,如貼了常德街事件報導的報紙牆面針對男同志污名的刻畫,或是佈滿身心科藥物的浴室洗手台,在裡頭掙扎哀嚎。這些碎片在第一部分的最後匯聚成六位表演者肉身碰撞間的集體狂歡/狂躁,伴隨令人感到高度壓抑與緊繃的聲光效果。作為觀者的我生理上也感受到強烈的不舒服,甚至一度很想逃離,卻仍渴望繼續觀看;從基進的層面思考,這樣無所適從、無法動彈的感官與情緒經驗,不也正是酷兒的日常?

在第一部份感官的高潮之後,迎來一個小段落。六位表演者再次圍在圓桌旁,拿起寫著自己(在漢人父權家國體制中「被賦予」的)名字的牌位,將名字撕毀,重新提起筆,寫下各自真心想望的名字──有的覺得自己是怪奇少女,有的覺得自己是鬼,有的則覺得自己只想當一具身體。緊接著畫風陡然一轉,現場響起節奏感強烈的走秀配樂,表演者紛紛帶著自己的牌位,以新的名字帶著自己揀選的服飾配件,以無法被異性戀正典「指名道姓」的身份亮相走秀。帶著這樣看似突兀的轉折,在夾雜著高頻麥克風雜訊的結婚進行曲中,我們被帶到了戶外,參與一對男同志的婚禮,並將傳統結婚習俗中的潑水與踩破瓦,轉化成灑水與踩爛象徵異性戀框架的法典,在諧擬之中,婚家體制的荒謬殘缺昭然若揭。最後在男同志手牽手入「洞房」後,巨大的彩虹鯨魚旗被掛起。表演者之三兩上前,用筆在便利貼上草草書寫,「但我這輩子還是不想結婚」。

誠然,如同整齣表演的結尾,婚家體制與對酷兒對未來的想像緊密連結,有些人獲得「幸福」,有些鬼魂仍不願離開陰溝,但不論是誰,在那些共同交纏的剎那,都同是殘暴體制下的倖存者,半生不死的存在著。《臺彎》在闡述酷兒存在時,運用了新穎大膽的敘事策略,讓酷兒在現代社會的裂隙中以魍魎的型態彼此依存,不論過去,不論未來。

《臺彎》

演出|迷內Me-Nay
時間|2019/09/08 19:3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53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江峰的《臺彎》模糊日常與表演的界線,它無法告訴你婚姻的祝福與努力孰重孰輕,無法告訴你地獄的呈現是否是壓迫的唯一解,無法告訴你這是不是屬於臺灣全體的意識,它創造一個本於日常也異於日常的家內空間,邀請你參與演員生命與傳統習俗的重構過程。(張庭瑋)
10月
08
2019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