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沉浮,幾度盛開?《新兵學亞聖》
6月
04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4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歷經幾度裁撤、預算風波的蘭陽戲劇團,長期培育新生代歌仔戲演員;亦保落地掃、北管戲等文化資產;亦製作許多新編歌仔戲。然而,即使劇團演員表演基底紮實,卻因營運資源不定,使得劇團長期面臨無法有新劇本、新製作之挑戰。一旦此窘境未解,不僅造成演出精緻度無法與他團相比;招募新演員更加困難;倘若推出的戲碼重複性高,甚至變相地造成觀眾流失。隨著去年底劇團重新製作2008年作品《兵學亞聖》在大甲鎮瀾宮外台演出,而今進入室內劇場,種種對劇團的未來思考,似乎也隨著十七年後的《新兵學亞聖》一一浮出。

舊作新製琢磨新秀 聲情層次分明且紮實

本劇在既有「孫臏與龐涓」故事結構上,編劇林明德增添歌姬靖姬子一角,作為龐涓監督孫臏的棋子。綜觀整體故事內容,不只省略孫龐二人結義,同去雲夢山向鬼谷子求道一情節;亦刪減傳統孫龐故事中「三抄府」之情節;甚至改變龐涓夜走馬陵道,預言式的亂箭射死之結局,修改成龐涓自刎。如此雖導致故事開場並無孫龐二人的背景設定,但也使編劇能透過後段情節,聚焦在兩角色的人性塑造,確實給演員極大的表演空間;再者,雖少了「三抄府」與萬箭穿心的結尾,減弱孫龐鬥法的懸疑緊張,但使得整體節奏精簡明快,卻也容易導致演員表演淩駕在劇情之上,較無深刻意涵。因此,本次演出由石惠君修編,改變結尾原有「用兵鬥法非吾願,只為孫子兵法永流傳」之唱詞,修改成「只盼兵書永不啟,不動干戈萬世傳」,讓反戰思想豐富整齣戲的哲思。

然而,本次演出也可見劇團各行當演員齊備,傳承實力整齊雄厚。例如從創團初期至今的李碧華,同樣飾演十七年前演出的太子申一角;在團中無論是丑角、老旦皆可飾演的潘麗君,本次則挑戰粗角魏惠王;甫從戲曲學院畢業的黃柔薰,則飾演關鍵角色靖姬子;至於目前劇團新生代主力演員林祉淩、廖欣慈,前者飾演反派龐涓;後者則是行當反串飾演孫臏。老幹為新枝傍戲,而新秀亦在本次演出挑戰有別於過往戲路的角色,開拓自身表演能量。

以兩位主演為例,新生代演員林祉淩聲腔沉穩,面對反派角色的聲情力道雖有不足,但在出台時,幕後一曲「兵權在握,萬丈雄心」,亮相範式颯爽,著實掌握人物基本底蘊;而在第二場核心唱段【殺房調】,輕重有緻,將孫臏留在衛國,地位動搖之擔憂表露無遺;後續情節中,無論是假惺惺安慰孫臏或夜走馬陵道,馬亂失蹄的功法展現,皆可看出演員在眼神與唱段情感間轉換層次分明,紮實地將自身功法呈現。

至於主攻旦行的廖欣慈,本次反串孫臏,以筆者過往觀看孫龐故事,孫臏形象多是憨厚、書卷氣質。但本齣孫臏氣質較為冷峻,搭配演員高亢嘹亮之聲腔,在第二場鬥陣情節,與後場安腔北管曲調【將水】及雷雨聲效果,由扮相至唱段,再至聲光效果,三者相得益彰,精準烘托敘事場域中「日月星光,變化虛迷」的張力,塑造獨具風格、不可一世之孫臏形象;在後續情節中的哭調、慢板曲調,也因旦角音域寬高,正好輔助角色悲戚情緒,使得行當反串不造成演員表演障礙,反倒驅使新生代演員審視自身表演特質,如何收放融入角色當中。然而唯有美中不足在於演員表演靈活度,如在第六場中有段唱詞「夜風拂面伴淒涼,孤燈映照寂寞人」,演員將頭一句涼字韻腳定為「liông」,人字則唱成「jîn」,牽一髮動全身,使得整首曲調韻腳錯亂,略為影響整體聽覺韻律感。

劇團方向何去何從 開創可能性力有未逮

近年來,劇場硬體設備、動畫技術進步快速,連帶影響演員表現與導演調度。本次演出中,僅見於末場夜走馬陵道時,背景呈現穿梭樹林之動畫,有些許新意,但在整體調度上,仍屬中規中矩。此外,似乎因力求節奏明快,有些換場較為細碎。例如第六場中,孫臏為活命只好裝瘋,卻僅略微點到便收,轉場至皇宮內朱亥比介稟報孫臏之事,而一群人又再度下場暗燈,轉至大街景看見孫臏。此般如影視畫面之調度,或許能更流暢地處理,讓孫臏裝瘋多一些鋪陳。至於本齣戲大量運用光區劃分,深入聚焦在孫龐二人內心,但燈光陰影似乎影響到觀眾觀看演員眼神與表情,使得內心光區僅能依靠聲情塑造,無法讓演員整體表現更為鮮明。

因此,整體演出看似四平八穩地演出一場故事,卻也宛如表示劇團風格定型。創新或許無須從外在硬體設備著手,從劇本核心修整,讓演員實力透過飽滿的角色被觀眾看見,亦是現階段蘭陽戲劇團致力修整許多舊劇,為演員打造表演空間。這類創新,舊作新製看似回歸戲曲「以演員為中心」,但不斷地搬演《錯配姻緣》、《周公法鬥桃花女》等劇目,或是舊戲新製如:《蔣渭水》、《台灣,我的母親》,青年演員或許能透過前輩藝師的表演,掌握不同角色的風采,但長期以來對於新生代演員而言,則無挑戰力,換言之觀眾接受度究竟能持續多久?倘若現階段主力演員、前輩演員離開劇團,劇團的演員會是「欣欣向榮」?還是「青黃不接」,面臨觀眾流失?即便劇團有想製作新戲之企圖,倘若資金不足、技術不成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開創,或許是固守既有與創新的兩難。

幾度沉浮,幾度盛開。三十載光陰的蘭陽戲劇團,早年在廖瓊枝、石文戶、黃春明等前輩大家指導下,培養一群優秀演員,製作出深刻作品。但如今創團成員多已不在,演員來源亦多仰賴戲曲學院學生;同時演員須兼任團務行政,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前後場齊備,卻須憂心如何在眾聲喧嘩的歌仔戲中突圍,打造自己獨特優勢與不可取代性?因此筆者雖為謝幕時全體演員喊出「蘭陽戲劇團,傳承百年歌仔戲」而感動,但也不禁思考,若傳承僅停留在演員技藝,無法從製作面嘗試更多可能性,不但成效有限,亦非長遠之計。或許現階段須將演出品質穩定,驅使地方政府看重全台唯一的公立歌仔戲劇團,漸進式地擴及到地方場館、文化資源提升,面面俱到才能希冀傳承不淪於口號,在百年歌仔起源地深遠流長。

《新兵學亞聖》

演出|蘭陽戲劇團
時間|2025/05/11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