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梁上霸,情懷滿滿──《水滸英雄》下本
3月
13
2025
《水滸英雄》下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2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復興京劇團(後稱復興)作為臺灣最老牌的京劇團,自2023年重新掛上復興招牌後,劇目選擇往往能勾起資深觀眾的情懷。如去年六十周年團慶便推出了曾在三十多年前引起熱潮的《徐九經升官記》與《美女涅槃記》。今年則以「水滸英雄」為主題,搬演上下兩本的水滸戲。而第二天的《大名府》,無論宣傳還是實際演出時,都致敬那個臺灣京劇的輝煌時代。

《大名府》取材自《水滸傳》中盧俊義上梁山的相關回目,早在清末就有演出紀錄,根據考察,臺灣早年演出應該就是依循這個版本。【1】此版本鉅細靡遺地鋪陳原著情節,但為增添舞臺可看性,又增添時遷潛入盧俊義家中裝神弄鬼的情節,並大幅渲染李固與賈氏之間的私情,甚至有點反客為主。但跟《水滸傳》中類似的偷情戲相比,又缺乏了些神采。此次復興放棄傳統演法,重新整合剪裁數個對岸的修編本【2】,讓上半場收結在盧俊義發配途中被燕青所救後共赴梁山。大膽刪掉了吳用定計、時遷裝鬼、水擒盧俊義、公堂審案等重要關目。下半場則接演《一箭仇》,以前文後武的表演格局,串聯成為一齣以對付史文恭為主線的故事。

《水滸英雄》下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雖然情節刪減讓盧俊義的面貌略顯模糊,有些情節銜接也不夠嚴謹,而最終未呈現智取大名府的橋段,使本劇有些名不副實,成為一齣沒有「大名府」的《大名府》。雖說如此,並不影響本劇的可觀性,在宋江排山一場,六十位水滸英雄同時登臺,氣勢磅礡,與半個多世紀前那場演出遙相呼應,的確是看得熱血沸騰。

飾演盧俊義的張德天基本功紮實,表演平穩無疵,若能多點武老生的英武之氣,會與《水滸傳》書中「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對」的玉麒麟形象更貼切。飾演賈氏的呂家男戲份不多,出場時麥克風又出了問題,多少影響了她的表現。不過去年「承功」中她的閻惜姣表現亮眼,令人印象深刻,是頗令人期待的花旦演員;臧其亮的李固,老練而不油滑,抓哏恰當;最特別的是由趙揚強來飾演宋江,這應是劇團角色分配的無奈之舉。為了刻劃宋江,他融入老生身段,多用大嗓,來增添厚重感,效果不差,但筆者對小生應工宋江還是有點不適應。

《一箭仇》並不是一齣只看武功的戲,還需要念作功夫來刻劃史文恭桀敖不馴的個性。開打時既要有短打武生的矯捷騰挪,又不失長靠武生的穩重氣派,全看演員的尺寸拿捏,是一齣箭衣戲代表作作品。林政翰的史文恭整體表現不俗,拜莊一場念白清楚,而與梁山泊群雄車輪戰、水戰,功架優美,腿功紮實,即便開打火爆,仍是將髯口、甩髮、大帶、厚靴控制得絲毫不亂,加上優秀的演員全力卯上的精氣神,絕對是一場頗具水準的武戲盛宴。

《水滸英雄》下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整齣戲由一首梁山英雄主題曲開場,在劇末則安排施耐庵以動畫形象「現身說法」,頗具說書講史的趣味。然而或因經費所限,動畫以AI製作,畫面瑕疵頗多,反而影響了整體質感。此次劇本的整編以剪裁整合為主,稍欠細密的針線彌縫。期盼未來復興整編老戲時,能在保留表演精華的同時,於劇本修編上更臻細緻,打造出專屬於復興的獨特版本。

臺灣戲曲學院作為本地唯一京劇培育機構,近年來為各劇團輸送不少優秀武戲人才。尤其在武生行當方面,友團的李家德(國光劇團)、朱柏澄(當代傳奇)、徐彥凱(新劇團)等人皆已能獨當一面,甚至逐步朝文武老生方向發展,彌補了新生代老生人手的不足。期待復興能為林政翰、魏伯丞、秦朗等這些優秀武生規劃他們的藝術發展,助其成長為臺灣京劇的新生代中堅力量。

「復興」無論做為劇團還是學校,在臺灣京劇界絕對都是一面無可取代的招牌。即使多年前劇團隨著學校改制而數度更名,但許多資深戲迷仍習慣用「復興」來稱呼這個戲校附屬的京劇團。近年來,復興積極與外界合作,整體表現日益活躍,讓人不禁期待,這個見證了臺灣京劇近七十年發展軌跡的招牌,可以再為臺灣京劇界留下濃墨重彩。


注解

1、網路上可以找到臺灣早年由大鵬劇團演出的《大名府》演出錄影,內容並不完整,但根據保留下來的內容來看,與民國初年出版的《戲考》版本相當接近。

2、目前可見對岸《大名府》修編演出版本有:天津京劇院版、上海京劇院版、北京京劇院版(名《玉麒麟》)、風雷京劇團版,此次復興應該融會了上海、天津兩個版本。

《水滸英雄》下本

演出|復興京劇團
時間|2025/02/23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