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梁上霸,情懷滿滿──《水滸英雄》下本
3月
13
2025
《水滸英雄》下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0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復興京劇團(後稱復興)作為臺灣最老牌的京劇團,自2023年重新掛上復興招牌後,劇目選擇往往能勾起資深觀眾的情懷。如去年六十周年團慶便推出了曾在三十多年前引起熱潮的《徐九經升官記》與《美女涅槃記》。今年則以「水滸英雄」為主題,搬演上下兩本的水滸戲。而第二天的《大名府》,無論宣傳還是實際演出時,都致敬那個臺灣京劇的輝煌時代。

《大名府》取材自《水滸傳》中盧俊義上梁山的相關回目,早在清末就有演出紀錄,根據考察,臺灣早年演出應該就是依循這個版本。【1】此版本鉅細靡遺地鋪陳原著情節,但為增添舞臺可看性,又增添時遷潛入盧俊義家中裝神弄鬼的情節,並大幅渲染李固與賈氏之間的私情,甚至有點反客為主。但跟《水滸傳》中類似的偷情戲相比,又缺乏了些神采。此次復興放棄傳統演法,重新整合剪裁數個對岸的修編本【2】,讓上半場收結在盧俊義發配途中被燕青所救後共赴梁山。大膽刪掉了吳用定計、時遷裝鬼、水擒盧俊義、公堂審案等重要關目。下半場則接演《一箭仇》,以前文後武的表演格局,串聯成為一齣以對付史文恭為主線的故事。

《水滸英雄》下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雖然情節刪減讓盧俊義的面貌略顯模糊,有些情節銜接也不夠嚴謹,而最終未呈現智取大名府的橋段,使本劇有些名不副實,成為一齣沒有「大名府」的《大名府》。雖說如此,並不影響本劇的可觀性,在宋江排山一場,六十位水滸英雄同時登臺,氣勢磅礡,與半個多世紀前那場演出遙相呼應,的確是看得熱血沸騰。

飾演盧俊義的張德天基本功紮實,表演平穩無疵,若能多點武老生的英武之氣,會與《水滸傳》書中「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對」的玉麒麟形象更貼切。飾演賈氏的呂家男戲份不多,出場時麥克風又出了問題,多少影響了她的表現。不過去年「承功」中她的閻惜姣表現亮眼,令人印象深刻,是頗令人期待的花旦演員;臧其亮的李固,老練而不油滑,抓哏恰當;最特別的是由趙揚強來飾演宋江,這應是劇團角色分配的無奈之舉。為了刻劃宋江,他融入老生身段,多用大嗓,來增添厚重感,效果不差,但筆者對小生應工宋江還是有點不適應。

《一箭仇》並不是一齣只看武功的戲,還需要念作功夫來刻劃史文恭桀敖不馴的個性。開打時既要有短打武生的矯捷騰挪,又不失長靠武生的穩重氣派,全看演員的尺寸拿捏,是一齣箭衣戲代表作作品。林政翰的史文恭整體表現不俗,拜莊一場念白清楚,而與梁山泊群雄車輪戰、水戰,功架優美,腿功紮實,即便開打火爆,仍是將髯口、甩髮、大帶、厚靴控制得絲毫不亂,加上優秀的演員全力卯上的精氣神,絕對是一場頗具水準的武戲盛宴。

《水滸英雄》下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整齣戲由一首梁山英雄主題曲開場,在劇末則安排施耐庵以動畫形象「現身說法」,頗具說書講史的趣味。然而或因經費所限,動畫以AI製作,畫面瑕疵頗多,反而影響了整體質感。此次劇本的整編以剪裁整合為主,稍欠細密的針線彌縫。期盼未來復興整編老戲時,能在保留表演精華的同時,於劇本修編上更臻細緻,打造出專屬於復興的獨特版本。

臺灣戲曲學院作為本地唯一京劇培育機構,近年來為各劇團輸送不少優秀武戲人才。尤其在武生行當方面,友團的李家德(國光劇團)、朱柏澄(當代傳奇)、徐彥凱(新劇團)等人皆已能獨當一面,甚至逐步朝文武老生方向發展,彌補了新生代老生人手的不足。期待復興能為林政翰、魏伯丞、秦朗等這些優秀武生規劃他們的藝術發展,助其成長為臺灣京劇的新生代中堅力量。

「復興」無論做為劇團還是學校,在臺灣京劇界絕對都是一面無可取代的招牌。即使多年前劇團隨著學校改制而數度更名,但許多資深戲迷仍習慣用「復興」來稱呼這個戲校附屬的京劇團。近年來,復興積極與外界合作,整體表現日益活躍,讓人不禁期待,這個見證了臺灣京劇近七十年發展軌跡的招牌,可以再為臺灣京劇界留下濃墨重彩。


注解

1、網路上可以找到臺灣早年由大鵬劇團演出的《大名府》演出錄影,內容並不完整,但根據保留下來的內容來看,與民國初年出版的《戲考》版本相當接近。

2、目前可見對岸《大名府》修編演出版本有:天津京劇院版、上海京劇院版、北京京劇院版(名《玉麒麟》)、風雷京劇團版,此次復興應該融會了上海、天津兩個版本。

《水滸英雄》下本

演出|復興京劇團
時間|2025/02/23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