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梁上霸,情懷滿滿──《水滸英雄》下本
3月
13
2025
《水滸英雄》下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3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復興京劇團(後稱復興)作為臺灣最老牌的京劇團,自2023年重新掛上復興招牌後,劇目選擇往往能勾起資深觀眾的情懷。如去年六十周年團慶便推出了曾在三十多年前引起熱潮的《徐九經升官記》與《美女涅槃記》。今年則以「水滸英雄」為主題,搬演上下兩本的水滸戲。而第二天的《大名府》,無論宣傳還是實際演出時,都致敬那個臺灣京劇的輝煌時代。

《大名府》取材自《水滸傳》中盧俊義上梁山的相關回目,早在清末就有演出紀錄,根據考察,臺灣早年演出應該就是依循這個版本。【1】此版本鉅細靡遺地鋪陳原著情節,但為增添舞臺可看性,又增添時遷潛入盧俊義家中裝神弄鬼的情節,並大幅渲染李固與賈氏之間的私情,甚至有點反客為主。但跟《水滸傳》中類似的偷情戲相比,又缺乏了些神采。此次復興放棄傳統演法,重新整合剪裁數個對岸的修編本【2】,讓上半場收結在盧俊義發配途中被燕青所救後共赴梁山。大膽刪掉了吳用定計、時遷裝鬼、水擒盧俊義、公堂審案等重要關目。下半場則接演《一箭仇》,以前文後武的表演格局,串聯成為一齣以對付史文恭為主線的故事。

《水滸英雄》下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雖然情節刪減讓盧俊義的面貌略顯模糊,有些情節銜接也不夠嚴謹,而最終未呈現智取大名府的橋段,使本劇有些名不副實,成為一齣沒有「大名府」的《大名府》。雖說如此,並不影響本劇的可觀性,在宋江排山一場,六十位水滸英雄同時登臺,氣勢磅礡,與半個多世紀前那場演出遙相呼應,的確是看得熱血沸騰。

飾演盧俊義的張德天基本功紮實,表演平穩無疵,若能多點武老生的英武之氣,會與《水滸傳》書中「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對」的玉麒麟形象更貼切。飾演賈氏的呂家男戲份不多,出場時麥克風又出了問題,多少影響了她的表現。不過去年「承功」中她的閻惜姣表現亮眼,令人印象深刻,是頗令人期待的花旦演員;臧其亮的李固,老練而不油滑,抓哏恰當;最特別的是由趙揚強來飾演宋江,這應是劇團角色分配的無奈之舉。為了刻劃宋江,他融入老生身段,多用大嗓,來增添厚重感,效果不差,但筆者對小生應工宋江還是有點不適應。

《一箭仇》並不是一齣只看武功的戲,還需要念作功夫來刻劃史文恭桀敖不馴的個性。開打時既要有短打武生的矯捷騰挪,又不失長靠武生的穩重氣派,全看演員的尺寸拿捏,是一齣箭衣戲代表作作品。林政翰的史文恭整體表現不俗,拜莊一場念白清楚,而與梁山泊群雄車輪戰、水戰,功架優美,腿功紮實,即便開打火爆,仍是將髯口、甩髮、大帶、厚靴控制得絲毫不亂,加上優秀的演員全力卯上的精氣神,絕對是一場頗具水準的武戲盛宴。

《水滸英雄》下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整齣戲由一首梁山英雄主題曲開場,在劇末則安排施耐庵以動畫形象「現身說法」,頗具說書講史的趣味。然而或因經費所限,動畫以AI製作,畫面瑕疵頗多,反而影響了整體質感。此次劇本的整編以剪裁整合為主,稍欠細密的針線彌縫。期盼未來復興整編老戲時,能在保留表演精華的同時,於劇本修編上更臻細緻,打造出專屬於復興的獨特版本。

臺灣戲曲學院作為本地唯一京劇培育機構,近年來為各劇團輸送不少優秀武戲人才。尤其在武生行當方面,友團的李家德(國光劇團)、朱柏澄(當代傳奇)、徐彥凱(新劇團)等人皆已能獨當一面,甚至逐步朝文武老生方向發展,彌補了新生代老生人手的不足。期待復興能為林政翰、魏伯丞、秦朗等這些優秀武生規劃他們的藝術發展,助其成長為臺灣京劇的新生代中堅力量。

「復興」無論做為劇團還是學校,在臺灣京劇界絕對都是一面無可取代的招牌。即使多年前劇團隨著學校改制而數度更名,但許多資深戲迷仍習慣用「復興」來稱呼這個戲校附屬的京劇團。近年來,復興積極與外界合作,整體表現日益活躍,讓人不禁期待,這個見證了臺灣京劇近七十年發展軌跡的招牌,可以再為臺灣京劇界留下濃墨重彩。


注解

1、網路上可以找到臺灣早年由大鵬劇團演出的《大名府》演出錄影,內容並不完整,但根據保留下來的內容來看,與民國初年出版的《戲考》版本相當接近。

2、目前可見對岸《大名府》修編演出版本有:天津京劇院版、上海京劇院版、北京京劇院版(名《玉麒麟》)、風雷京劇團版,此次復興應該融會了上海、天津兩個版本。

《水滸英雄》下本

演出|復興京劇團
時間|2025/02/23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