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藝大戲劇系的畢業公演《暴民時代》,改編自德國劇作家貝爾托‧布萊希特的作品《第三帝國的恐懼與苦難》,描繪1933年由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運用黨政軍警合一的強大獨裁政權體系,在社會氛圍中營造一股肅殺之氣。這種逐步侵害人民權利的行徑,引起民眾的反彈,然則最後這群人遭到抹黑打壓和清算,從此社會噤聲不語,形成一言堂的局勢,最終唯有透過以死明志的方式來表達權力的腐敗與恐怖,以及對後世的警惕和叮嚀。
導演在處理文本上也符應了劇作家的創作理念,打破寫實主義的窠臼,採用疏離的角度,讓觀眾不會過度耽溺於同情劇中人的情感中。導演刻意運用台灣綜藝節目的幽默趣味,反諷的口吻、玩笑話的對談,拉開觀眾與舞台上演員的距離,讓觀眾彷彿置身在電視機前面;明明在看的是一個十分嚴肅的議題,但卻能一笑置之帶過,這也達到劇作家所期許,能再讓觀眾客觀看待此事時,竟發現自身是如此荒謬的冷眼旁觀,藉此喚醒更多的公民意識與自身的反思。
整齣戲令人驚豔的是流暢的換景,同時運用一個小女孩作為敘述者,原以為她也是客觀的角色,娓娓道出整體環境變化的同時,在最後一幕中卻發現她也是因沉默不語,最後成為權力下的受害者,反映了故事主題──沉默是促進集體獨裁的捷徑,也貫穿故事的主軸。
戲中有數點值得留意:首尾場皆以眾人大合唱木匠兄妹的《Yesterday》, 表達出對昔日舊時光(自由的時光)感受到無比的追憶與懷念。場景轉換時,活生生將一整組搖滾樂團浮出在舞台上,搖滾樂(Rock’n Roll)確實具有對當權者反叛的意義,也多次成為各遊行訴求發聲的媒介之一,同時這種突然很跳tone的節奏確實也帶來疏離的效果。此外,該劇也運用電影運鏡的手法,將舞台上演員的神情與演員間的互動透過即時攝影的畫面投射出來,營造出在危險邊緣探索的感受,滿足觀眾獵奇又害怕受到傷害的心態。
但有幾點比較可惜的地方在於,這齣戲探討權力擴張與公民被侵蝕權利的過程,與近一個多月來台灣出現重大的學運和社運有所呼應,可是過多運用時事哏和嘲諷對話,以及融入太多台灣本土元素(如歌唱伴舞),讓人不知其所以然,以至於錯愕中出戲,而非反思。而這種議題的處理手法雖忠於原著的呈現,感覺力道似乎又太輕了一些。特別是近日來民意高漲的社會氛圍中,此作品是一個很重且剛好符合時勢的主題,卻輕輕帶過。若能在戲劇基調上不是通齣都是輕鬆詼諧,而是有變奏有對照,將情緒的起伏更加大,不僅更有八點檔戲劇性的效果,也會在瞬間冷硬瞬間舒緩節奏下,更深刻的去反思這種自我變化的差異性。
《暴民時代》
演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日間部99級
時間|2014/04/26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