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與隱喻,不只「湊熱鬧」而已《湊熱鬧》
2月
18
2014
湊熱鬧(戲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6次瀏覽
林乃文(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湊熱鬧》劇名乍聽令人有點不明其意,英文劇名反而比較好瞭:Don Don Long Don Chang,「咚咚隆咚鏘」,是民俗廟會常聽到的鑼鼓點。幾名高矮胖瘦搭配各種物件偶造型的演員,有點像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小戲班子,搭一個台掛一張簾就演野台戲的規模。只是台前掛紅燈籠串,簾子拉開是中式簷柱的舞台,十足中國風。大提琴伴奏加上中國打擊樂器,同樣形成東西混搭的新風格。

擅長「單人獨作」的導演杜思慧,和擅於操偶的薛美華的首度合作,是這部作品的看點。相對於大戲劇製作的要件:明星號召、名牌堆砌、豪華場面,及耳熟能詳的經典(不好意思,幾百公尺外TIFA的《孽子》正好完全具備這些要件),小劇場的演出著重在創作意念的開發和實現。而這類「實驗」正足以鍛鍊我們對劇場語彙的想像和掌握,不致於一離開「話劇」形式就顯得進退失據。

在我們這個「故事」充滿的世界----源源放送不斷的影視、廣告裡的故事行銷、新聞媒體的連續劇化等,都加劇我們對故事的消費速度----「重現」一個故事,往往不是現代劇場的藝術要務。這部作品的潛力之一,便在探索這些異於常軌的物件偶與人的肢體表演之間可以展現多少「隱喻」。

編導的野心不僅於此,顯然還希望透過這些劇場物質塑造的「隱喻」,足以演繹出有如傳統故事般複雜的「辯證」----一個現代職場的求生術辯證。各種物件設計出來的偶頭:電音三太子頭、I-pad、圓形寬邊帽、眼鏡組合而成的面具等,隱喻職場的牛頭馬面各色人士,宛如一個奇幻動物園;而張詩盈試驗的OL和台北捷運投影,把敘事空間又拉回觀眾貼身的現實。旁觀式的獨白太接近傳統敘事邏輯,使她彷彿是這場荒謬劇中唯一有理智的人,又像一個湊熱鬧的路人,一直打不定主意要不要加入辦公室戰場這台戲。從她台詞中很直白的講,她念茲在茲的就是「距離」,我們感覺到卻是一種因辯證不足而無法引起反思的距離。

回到奇形怪狀的物件偶,我一直好奇它們會衍出什麼樣職場人格的「隱喻」。圓的、方的、不規則的,軟的、硬的,扁的、圓的,這些質感、形狀、體積都大異其趣的物件,最終沒有演繹出相對差異的肢體風格,在一場搭配中國鑼鼓點的類舞蹈中,他們還擁有整齊劃一的動作。或許在一個先入為主的故事架構中,物件發展的自由度是有框限的。也或許,物件在此只是一個創意起頭還不構成一場物質性的完整辯證。

薛美華操持的古裝偶,是全劇最雕琢的演出。她上半身戴偶,足登高跟鞋裹纏白布,危顫顫的足部動作成為表演焦點,顯出一種古典戲曲的微妙質感。然而那偶的頭部卻是一球打結的白絨巾,缺乏五官表現而略帶樸趣,與古典細膩的動作形成難以忽視的落差。演出六十分鐘後絨巾終於解開,還原為一條女旦的肩披,並露出一張藏在後面的美麗淨妝,風華絕代,卻隨即落幕。

戲盒一向以輕鬆玩的輕巧姿態,在尋找創作上辯證與隱喻的有趣平衡。這次我們看到許多創意湊在一起,但好像還只是熱熱鬧鬧地湊在一起而已。

《湊熱鬧》

演出|戲盒劇團
時間|2014/02/1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女操偶師踩著三寸金蓮,與上半身相連的領巾偶頭巧妙地互動。透過傳統與現代人物的對襯,操偶師與偶之間互為一體的曖昧性,《湊熱鬧》展開人與偶之間,微妙維肖的荒謬對話。(蔡明璇)
8月
15
2014
 
《湊熱鬧》的中心意涵,也是其未竟之處--關於「距離」的情境,可以如何被展開?所謂「自己與自己的距離」,僅停留於一種職場女性擺盪於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情感失調?角色在「距離」背後的心理帶狀、因果關係的洞見,未見梳理與突破的可能。(薛西)
2月
20
2014
以演員的表演風格在視覺來看,誇大強調,有其風格及偶的特質,但力道稍嫌不足,以致在現場能量的傳遞上,和視覺稍有落差,這是我覺得較為可惜之處。而我相當喜歡那些節奏強烈,似舞蹈動作編排的段落,既娛樂又不失藝術。(方姿懿)
2月
19
201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