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誠可貴,熱鬧價更高?《湊熱鬧》
2月
20
2014
湊熱鬧(戲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0次瀏覽

演出:戲盒劇團

時間:2014/02/1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文  薛西(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如果戲劇性往往藉由「對比」製造張力,杜思慧最新的編導作品《湊熱鬧》,讓我們看見一位創作者製造對比的能力,可以有多麼熟練。廣而言之,「對比」是各種「二」的組合,從搭設彷如廟宇野台的舞台空間,空間內卻也置入捷運、辦公室的現代場景;現場樂手隨角色與情節,一下東方一下西方的演奏風格,再到同為女性的古裝偶(薛美華飾演)與OL(張詩盈飾演)的角色對位設定,在在顯露編導游刃有餘的創作功夫。

當這些「二」的運用,碰上「職場/辦公室」題材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想起高夫曼的社會學名作《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由於人在職場往往難以保持自我,有個象徵階級地位的社會身分套在身上,在職場工作時就像戴上某種人格面具一般,必須隱藏,或者開始精心計算在什麼情境顯露「我」的樣子,加上編導運用物件偶的概念貫串整場,讓人意會到「偶」在這個題材裡可以擴展出的,「我」的多重意涵。

這一項特徵,尤以工作會報的場景為最。老闆大偶的頭部裝入廟會出巡的神將大頭,服裝尺寸大上不止一號,誇張的造型與動作,就是要觀眾笑;在公司裡負責不同組別的小偶(包括OL)各自用iPad、帽子、太陽眼睛及頭飾遮住自己的臉部,無論就物件的選擇、表演的趣味性都堪算準確與熱鬧。也是在這時候,我們同時讀到這四個職場裡的角色,戴著「社會身分的臉」,與「古裝偶/OL」這一組互相扣連。

唯一穿梭兩組的 OL,分別在群體與個人的處境裡,表現了不同的姿態,互為表裡;在辦公室的群體,以及第二次上演工作會報的舞台上,因為績效評鑑之故,四名小偶形成對立兩組,團隊氣氛受到破壞,這時她喊出她要「湊這個熱鬧」的決定,接著小偶們就把原本垂掛的兩排燈籠當做武器,以遊戲嬉鬧的方式表現職場鬥爭。但脫離了群體,OL彷彿變成一名沉默寡言,疲憊憂煩的上班族女性,而古裝偶的存在,像是她內心渴望、苦訴心事的傾聽者;或經由時代拉遠的扮相梳妝,也彷若她的另一重形象的反映。

當古裝偶與OL被拉到同一時空,只有上半身戴偶的古裝偶,忽然在某一刻把偶卸下,從前段開始形成對照的古裝偶與OL這兩張臉,在這個時點因而又延展出第三張臉。創作者下的這一個決定非常有趣,不過在文本裡下某一個決定,往往會帶來下一個選擇的出現,然後再引發創作者做出下一個決定,選擇與決定周旋不盡,何時做出斷捨離的判斷就是考驗。換言之,若創作者繼續往下一個決定走,此舉很有可以把單層次的對照轉變為兩重層次的辯證。但結果,創作者決定收掉,不再往下。

這個「不再往下」的決定,正是熱鬧裡的空虛所在。別忘了,OL與卸偶的角色最後輪流說的,相同的一句話:「總是關於距離,動與靜的距離,你與我的距離,自己與自己的距離。」這若是《湊熱鬧》的中心意涵,便也是其未竟之處--關於「距離」的情境,可以如何被展開?所謂「自己與自己的距離」,僅停留於一種職場女性擺盪於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情感失調,這樣的情緒平面即能達成辯證?角色在「距離」背後的心理帶狀、因果關係的洞見,未見梳理與突破(的可能)。

《湊熱鬧》最終啟人疑竇的並不在於場面熱鬧不起來,而是劇本沒有同步跟上導演對形式、調度的掌握能力。只是一旦要講到劇本、編劇的欠缺,回想這個大環境,又會是另一個故事了。

註:此篇採用「古裝偶」指稱薛美華飾演的人物,是沿用評論人林乃文的稱法。

《湊熱鬧》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女操偶師踩著三寸金蓮,與上半身相連的領巾偶頭巧妙地互動。透過傳統與現代人物的對襯,操偶師與偶之間互為一體的曖昧性,《湊熱鬧》展開人與偶之間,微妙維肖的荒謬對話。(蔡明璇)
8月
15
2014
以演員的表演風格在視覺來看,誇大強調,有其風格及偶的特質,但力道稍嫌不足,以致在現場能量的傳遞上,和視覺稍有落差,這是我覺得較為可惜之處。而我相當喜歡那些節奏強烈,似舞蹈動作編排的段落,既娛樂又不失藝術。(方姿懿)
2月
19
2014
編導的野心不僅於此,透過這些劇場物質塑造的「隱喻」,演繹出現代職場的求生術辯證。各種物件設計出來的偶頭:電音三太子頭、I-pad、圓形寬邊帽、眼鏡組合而成的面具等,隱喻職場的牛頭馬面各色人士,宛如一個奇幻動物園。(林乃文)
2月
18
2014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