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Q&A首部曲、二部曲》
2月
02
2015
Q&A(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11次瀏覽
李時雍(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Q&A首部曲》(2010)之後,蔡柏璋作品、呂柏伸導演的《Q&A二部曲》先於去年十月在國家戲劇院首演,接著這個月,一、二部曲在城市舞台連演;我是看了二部曲,才回到故事的源頭,重新角色們的追尋。正是「追尋」,成為蔡柏璋作品一個重要而引人的主題:《Re/turn》(2011)裡那能夠開啟時空之門的骨董門把,帶你回返缺憾與選擇的時刻,來到七種結局;譬如《Q&A》字面上的「Questions & Answers」,或藉以引申之「Quest(追尋) & Amnesia(失憶)」。導演呂柏伸說,「打造一場記憶追尋之旅」。

《首部曲》以一場車禍肇始的失憶開始,蔡柏璋飾演的劉憶,一個「重度性上癮患者」,與家人長期衝突疏離,在意外事件後,成為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周遭親人順勢隱瞞他的過去,包括記憶、性向、交友圈,而劉憶陰錯陽差地與肇事者傅嚴歆(李劭婕飾)交往,卻總是被某些聲響、旋律所捕獲糾纏,感到對過往的困惑。以劉憶對記憶的拼湊為主要敘事,《首部曲》著墨許多在家庭關係,及其所旁生出來的副線,尤其父親劉世仁(黃士偉飾)和母親關英蓮(姚坤君飾)對事件欲蓋彌彰的反應,以及彼此之間,心思出軌的男人和一位婚紗公司女強人的仳離婚姻。而延續著尾聲真相不堪的揭穿,劉憶在《二部曲》踏上回到柏林尋找記憶的旅程。

《二部曲》集中於劉憶曾經在柏林與吉他手Stefan(Raphael Käding飾)及經紀人Maggie(趙逸嵐飾)的三角關係,以及傅嚴歆前往倫敦尋找親生祖父嚴和,所帶出一九六0年代祖父母從開封分別流亡香港、台灣、倫敦的離散歷史,這兩個主要敘事線。蔡柏璋劇作擅長編織複雜的關係,跨度於偌大的時空之間,形塑每一角色或顯或隱的故事:劉憶、傅嚴歆、祖父嚴和與《王魁負桂英》名旦蕭伶、嚴和獨生女倫敦嚴記食府的嚴馥嫻、餐館廚師偉仔等。尤其透過這次二部連演,各有聚焦的敘事線索,特別是劉憶何以跟著Stefan來到柏林、嚴馥嫻和傅嚴歆之間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劉憶對傅嚴歆不告而別後來的歉疚,對我而言,更具體了起來。

這齣作品可以「追尋」觀之,可以過程中所遭遇的失憶╱記憶的真實觀之(如文案一句:「我們總是忘記想憶起的事,卻記得想遺忘的記憶。」)或是對於性的抑制、慾望,與愛的疑問。而放在台灣劇場的脈絡,《首部曲》裡藉由一起事件,對於家庭關係帶著諷喻的尖銳刻劃,表象上的貌合神離,令人想起紀蔚然《黑夜白賊》(1996)、《也無風也無雨》(1998)、《好久不見》(2004)的「家庭三部曲」等作品;而《首部曲》、《二部曲》所採用的影集形式,對通俗文化或所謂類型作品的混融,蔡柏璋個人曾有《K24》系列。但對我來說,想特別提到的是其中對於記憶的媒介之物的呈現。

劉憶在失憶之後,持續地將來自周遭所提供的線索,抄記、拼湊在一本筆記本上;他也找到註記有許多人名的手記,並按圖索驥之,後來我們會知道那都是他曾一夜情的陌生男人。到了柏林後,交往過的情人Andrew交給他一個儲存有昔日生活影像的iPad(連演時似刪去這場戲)。他背包中不知從何而來的卡式錄音機,以及錄音帶裡扣連的另一段嚴和(朱宏章飾)和蕭伶(徐堰鈴飾)的敘事線:在流亡、分離前夕,嚴和以錄音帶(當時他們口中的洋玩意)錄下蕭伶演唱劇作中具有互文性的《王魁負桂英》。嚴和在晚年阿茲海默症記憶逐漸萎縮,唯一記得便是惦記著的戀人聲音,劉憶在地鐵車箱裡無意間撞壞了他的錄音機,一段對話,像兩種時代對記憶的描寫:「反正這聽久了也是會壞的。買一台新的不就好了嗎?大不了我賠你。」「在我們那個年代,東西壞了,都會想要修補。你們這個年代,東西壞了,就想換新的。」(《Q&A二部曲》劇本集,頁43)

筆記本、iPad、錄音機,或是投影在舞台上巨大的《王魁負桂英》影像……,《Q&A》介紹說「全劇透過『聲音』來追憶過去」,但更有意思的,或也是這些承載、儲存感覺記憶之「物」。在存在的追尋,和劇作嘗試展開的史詩格局上,《Q&A》令我想及賴聲川的《如夢之夢》(2000),五號病人或劉憶,前者浪跡的法國與後者的柏林,戰亂的上海、與嚴和置身的1967年香港暴動等。但如果比較兩者記憶之所構成,相對於《如夢之夢》以故事、以「自他交換」帶出前世今生的宿命輪迴,《Q&A》藉由各種形式的書寫儲存的媒介,僅只十年前後,似乎帶出了另一種時代的感覺形式。

當然,這或許只是劇作家和導演在故事的細節刻劃下,所銘記在舞台上的痕跡。卻隱然成為了兩種歧異的時代感受。開啟時空之門的《Re/turn》裡有個骨董門把,《Q&A》裡嚴和緊緊揣在懷裡的錄音機,讓記憶與缺憾,有了具體可見的可能。睹物思人,想念一個人,卻也是Questions/Quest,在物之中,尋索之為一個人。

《Q&A首部曲、二部曲》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5/01/18 14:30、19:30
地點|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