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綻放的母愛《剪花微笑》
5月
13
2015
剪紙微笑(南島十八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4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南島十八劇場在臺南市陳德聚堂搬演的《剪花微笑》,相較於過去的作品如《女誡扇》或是《草迷宮之夢》,多了一絲為此空間量身打造的「原創性」。特別之處還在於將剪紙藝術和劇場表演的跨界呈現,化不可能為可能;也讓演員的肢體表達能力,從難為變成可為。這稱得上是南島十八劇場在近年的演出中,將視覺環境、肢體舞動與戲劇調融得最完整的作品。

正式開演前,當觀眾緩步走進祠堂內,已聞鼓聲鼕鼕,也已見演員在迴廊與堂內中庭活動,他們有時蜷伏慢移,有時擰身迴旋,宛似賦予生命的剪紙人偶,神秘且帶趣味,令進場的觀眾駐足圍觀。在迴廊的牆面、廊柱間及中庭廣場上,都有剪紙藝術家楊士毅 (阿貴) 的大紅剪紙作品,有些像大型窗花覆蓋在側廳入口,縫隙中隱約可窺中庭;有些則像垂葉掛枝,迎風對應堂內的大紅燈籠,讓古樸靜謐的陳德聚堂頓時顯得艷麗雅緻且喜氣飽滿。在中庭的石頭地板上,鋪蓋著一塊大紅地墊,初時看不出名目,殊不知,哏是舖在開演後。

一開演,紙片人將中庭的紅色地墊掀開了幾個缺口,就像放大版的紅色紙條被剪開了的齒紋,同時也開啟了一齣有關受到家暴的女子陽陽的尋母記。隨著劇情的推展,越來越多缺口從紅色地墊被演員掀開,使得如花似葉的剪紙藝術在中庭地面逐漸現形,而陽陽尋母的歷程也越來越多詭。藉由紙片人與獅子貓的穿插引領,整齣劇在時序跳轉、空間交疊、人物逆行及角色衝突下進行。最終,陽陽找到了心中的母親,也道盡了渴望成為母親的懸念。

星空下的陳德聚堂雖然有點五月早熱的悶氣,但偶有徐風吹來,拂動垂掛的紙片與燈籠,附和演員的聲音及動作,燥意也就隨之驅散。此外,梁若珊的空間設計與造型設計也起了畫龍點睛之效,她將紙花的紋路標記在眼前的每個環節,甚或是不起眼的角落。演員的服飾也大多標記類似的符號,彷彿沾著紙花的喜氣。但是,當白色紙片落下有如飄雨時,雨沒飄到演員身上,而是灑在觀眾身上,究竟被灑到紙片的觀眾是感到驚喜還是莫名所以,則不得而知。我試想,白色雨花若是灑在紅色地墊上,是否又能呈現另一番景緻?

音樂在戲劇或舞蹈演出中,常常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在此劇中,音樂也發揮了正增強的作用。雖然在不同段落都有代表性的音樂,但是翻唱自北海道愛奴人的搖籃曲最具吸引力,每一次哼唱時,都有不同的意境。當母親輕輕哼起時,柔軟的聲音像是催送甜蜜睡意,又像是一段消逝的記憶被喚起;當拾荒人唱起時,卻又轉換為勸世歌,成串諷世的警語連珠流瀉。

當然,在一齣戲中,演員才是真正的靈魂。邱書峰同時扮演拾荒人與夏嘎婆婆兩個角色,拾荒人製造了笑果,夏嘎婆婆則拉高了劇情的懸疑成分。夏嘎婆婆的出場氣勢堪稱攝人,她/他先是背對著觀眾,雙膝微彎的立定馬步,揚起大袍般的斗篷,宛若能舞中的「仕手」(主要舞者),在強勁的燈效簇擁下大氣登場。初起,夏嘎婆婆於正廳對面現身,在其不動如山、不顯面目的態勢下,揮動的手臂和撩撥的手指即成了注視的焦點。隨後,夏嘎婆婆屈膝摺足前行,有如走小碎步般,眉宇肅冷地來到中庭,每一起手落足都使觀眾閉氣凝神,猶如凍結的空氣,久久不化。

陳怡彤身兼導演與演員,她所飾演的母親和蕭靜惠飾演的女兒有一段精湛的對手戲,特別是女兒從母親的體內重生的段落,可說是整晚最令人難忘的畫面。四位紅衣人將母親與女兒團團圍起,女兒被覆蓋在紅衣人的肉身圍籬內,只見母親臉部露出掙扎痛苦的表情,發出生產時的呻吟乃至嘶吼,最後女兒的頭部穿出肉身圍籬,在紅衣人的接生下,讓身體順利脫離母體。與其說這一段是戲,卻更像一段表現生命的舞蹈,在寫實與抽象的肢體動作交織中,舞出新生、再生的痛楚與喜悅。

年輕演員中,包括飾演獅子貓的陳霖和飾演紙片人的蔡宜靜、葉佩玲及邱柏元,雖然不是所謂舞蹈或嚴格肢體訓練的「科班」出身,卻都能透過對身體的索驥,表露個人的特質,藉以豐富肢體語彙的厚度。當他們的身體化作無肉無骨的紙片人,或是扮演幻想變成獅子的貓時,所展現的不是矯飾的造型或奇巧的舞技,而是由內而外的延伸身體能量,或是藉由身體匯聚、相互支撐、彼此推拉,共同剪出各式各樣的立體紙花。這樣真誠對待自己身體的表現,除了個人的修習外,也該歸功於動作指導顏佳玟。

顏佳玟在2014年推出舞蹈行為作品《不純 unpure》時,即展現極具潛力的劇場新秀之姿。她從年少時期的芭蕾伶娜脫離,走進行為藝術場域,除了讓人看到其個人的轉化外,也從演員的身上看到她的「調教」功力。喜見舞蹈人不斷追新求變,也將能量傳播給其他的劇場人,協力互補跨界的養分。

此番,南島十八劇場在母親節周末上演感念母親的作品實足有應景之意,雖說《剪花微笑》仍舊勾勒著其慣習風格,一如《女誡扇》和《草迷宮之夢》,都是以命運與死亡的懸疑情節為軸,但是在驚恐與哀戚之餘,《剪花微笑》比起前述兩部作品更多了溫暖與柔情。劇終的一段話確實涵義甚深,台詞大約是:「母親的肩上支撐著女兒,但母親也是女兒,坐在母親的肩上,…」;誠然每個母親都是另一個母親的女兒,但每個母親的女兒不一定會成為另一個母親,即便如此,微笑剪花的手卻可望世世代代流傳不歇。

《剪花微笑》

演出|南島十八劇場
時間|2015/05/08 19:30
地點|台南市陳德聚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陳怡彤在這裡提出了她對於受創女性的社會性關懷,雖然劇情的安排上有點老套與狗血,但是即使女權有所重視,這樣的悲傷似乎仍然於角落存在著。 (鄭政平)
6月
08
2015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