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角度解讀《阿凡達前傳》
8月
02
2017
阿凡達前傳(聯合報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4次瀏覽
戴源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生)

《阿凡達前傳》是由電影《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 (James Cameron)和太陽馬戲團 (Cirque du Soleil)創始人蓋‧拉里貝代 (Guy Laliberté)攜手合作完成的一齣戲劇,以電影《阿凡達》的背景作為題材,結合太陽馬戲團演員表演以及多媒體特效的跨界演出,同時也打破所謂的「第四面牆」與觀眾有所互動,甚至變成背景一部分,使觀眾更能深入劇中之情境。

此劇在音樂部分由Bob Bill這個團隊負責,Bob Bill過去與太陽馬戲團合作數多作品,音樂風格非常多元化,他們會找尋許多樂手、歌手或合唱團進行編排、錄音,最後在舞台演出上以音樂播放呈現。而為了襯托《阿凡達前傳》的背景,除了聽到西洋常見的器樂、聲樂之外,像巴烏、尺八、東方民族音樂等等也融入其中,再配合打擊、電子音效,使音樂有了跨界和跨文化,與這齣戲的表演者、動畫、特效相呼應。

在《阿凡達前傳》劇情中出現許多不同部落或動物,除了表演者在舞台上以不同方式表演外,音樂的配器選擇也大不相同,例如男主角Ralu和Entu的Omatikaya部落與他們居住的星球有很深的連結,故以巴烏、尺八這類器樂代表他們的古老傳統,擁有第四個聖物的Tipani部落以節奏快速的敲擊樂器來表現他們驍勇善戰,聖獸Toruk現身時使用磅礡的弦樂團展現牠是天空的霸主等。雖然音樂不盡相同,但Bob Bill在編排上,人聲以及敲擊樂器是各個部落在音樂中相同之處,這兩者在整齣戲中有如他們這整個民族的精神或信仰缺一不可。

而這些音樂的呈現方式,類似在十九世紀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出現的「主導動機」 (Leitmotiv),Bob Bill運用不同器樂演奏出來的音樂給予劇中各個部落以及動物的主題曲,同時有些特定的旋律不斷在整齣戲劇中出現,如Omatikaya部落音樂常出現不斷上行的人聲、Toruk在空中翱翔的弦樂音樂,讓觀眾能聽到似曾相似的旋律再次出現,配合台上表演者當下演出以及多媒體動畫的轉換,形成相輔相成的效果。

音樂在《阿凡達前傳》中與表演者、多媒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太陽馬戲團創意總監Neilson Vigoia提到:「如果要打造一場表演,就必須彼此交流、協調平衡、還得運用各種語言,調和各個領域的特色與專長,這樣才能激發靈感、打造全新視覺以及藝術型態」,在劇中表演者在試煉儀式那一幕敲鼓,可能並非實際敲出巨大聲響而是透過音樂和音效加強效果,或是每一幕音樂剛好與表演者、多媒體特效同時結束,這些不是透過溝通是無法有這樣多變化的表演產生。而在這樣形式的表演,音樂領域在這樣的表演不太容易認真傾聽,除了多首音樂出現次數不頻繁之外,舞台上表演者的服裝、表現、布景、道具,以及多媒體特效製造出來的舞台效果,在視覺上製造出來的效果比音樂還豐富許多,希望藉由這樣的觀點,期許可以給讀者有不一樣《阿凡達前傳》的方向。

《阿凡達前傳》

演出|太陽馬戲團
時間|2017/07/12 19:30
地點|台北小巨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