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屁聲而存在的悲涼感《放屁蟲》
8月
22
2012
43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9次瀏覽
吳政翰

2012/08/18 19:30

日本年輕導演神里雄大所帶來的《放屁蟲》,以外表詼諧卻內裡冰冷的戲劇語言,反映日本近來經歷海嘯、地震、核害等災難所帶來的省思,同時對日本民族的自我優越感和排他主義提出質疑,更呈現了對基本人性的感慨,彷彿用屁聲疾呼:「這世界被弄得連屁也不是,人類是在搞屁啊!日本人看別人是屁,自己也不過是個屁罷了。」

本劇的背景設定於西元2032年,日本由於受到地震和核災的影響,當地居民大多出走,境內紛紛被外來移民取代,人口組成日益混雜,種族與文化已然產生斷裂。舞台上除了後方堆滿廢棄的鐵鋁罐和寶特瓶,以及上舞台中央懸吊著牛的屍體,徒留空蕩和漆黑,儼然呈現出一片宛如黑洞般的末世景象。踏入了這個黑暗之地的是一對外來移民的父子,他們對文化的省思不一,父親堅守舊有的文化傳統,而兒子則自覺文化差異,對國族和身分認同問題感到焦慮,這世代間的鴻溝形成了本劇的另一層斷裂。

國家瀕臨崩解,斷裂不但出現在社會種族間、人物關係間,在角色的動作和其意義間亦可見一斑。劇中人物的行動有時被重新定義,有時甚至根本不被定義。角色不停地重複一些日常生活的動作,尤其當劇中每位人物初次「亮相」時,他們反覆進行著特屬於自己的同一組動作。父親不斷猥褻地舔舌頭、朝空中揮手,兒子重複挖鼻孔、吃鼻屎、刷大腿的動作,母親不停地翻滾、摔倒、爬行,另一位身穿標準制服的學生(或上班族?)一直「快要」跌倒,卻從未真的跌倒。劇中男女做愛的動作反覆進行,漸漸地動作被獨立出來持續進行,男子於是開始幹地板、幹電視、幹空氣。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動作無來由地重複,反覆進行直到變得機械化,逐漸失去其功能及所對應的意義,這之中所呈現出來的荒謬,讓我們不禁莞爾一笑。

在導演獨特的處理手法中,這些動作本身不僅有時無法對應我們平常所熟悉的意義,在某些地方也與語言內容產生斷裂。當角色說台詞時,所做出來的動作可能是另一回事,與台詞無關。我們可見導演藉由重新建構動作和語言的關係,對語言的內容提出質疑。我們因角色的肢體而發笑,卻連語言的內容也給笑了進去。是故,導演雖質疑語言內容,但並沒有解構語言,語意仍然存在,反而是藉由角色動作的荒謬來襯托出語意的荒謬。同時,肢體的不斷重複以及語言和行動的相互失焦,就好像爵士樂裡反覆出現的節奏,以及音樂因為即興而產生「刻意」拖拍和失序的情形。從這動作和語言相互悖離的互動中,導演重組了一種視聽交融的劇場語言,探討語言內容的荒謬,使這齣戲頗有貝克特戲劇的幽默、深沈及音樂性。

導演也以「詭辯」的方式,諷刺日本政府和社會利用語言來操弄事實。角色把太陽能量、牛丼、暗黑物質這三者看似無關的東西,在胡亂推論過後硬是扯在一起,同樣的手法也用來竄改日本歷史,包括珍珠港事變、美軍佔領沖繩及廣島原子彈等事件,結果歸論「如果日本是美國的一州,日本就不會被原子彈攻擊了!」爾後,歷史充其量只是個數字,事件發生的年代可以任意改變,從1990 改成 1190 又變成 1790。最後,歷史教科書被丟進上舞台的廢棄物堆中,彷彿在說「歷史」的概念已不復存在。

導演諷刺自家人對於外界災難事不關己的態度,更是一針見血。在戲裡,日本人被當成「牛」,只知道進食和服從,鎮日看電視發呆。螢幕裡出現藍天白雲綠地,與外面環境的黑暗和崩毀形成強烈對比,「日本牛」卻看著電視聊以自慰,忽略外界;電視裡接著出現摔角比賽,就像是現實中人類的自相殘殺,成了觀者的娛樂消遣;電視裡也出現了教學節目,導演似乎也藉此暗示日本人已形同牛一般沒有思考能力,對於一切資訊照單全收。

整齣戲,屁聲不斷,人因放屁而感到存在。當人的思考已退化成跟牛一樣時,就只剩放屁這種生物性動作可以用來作為認同,那麼人跟屁也沒啥兩樣了,每個人都只是宇宙間的一個小小屁聲,不論日本人和外來者都是,如同劇中角色所說:「在黑暗中,屁稍稍地延伸了我孤寂的存在。」這齣《放屁蟲》的屁聲很響,不臭卻很「酸」,還多了一點傷感的味道。

《放屁蟲》

演出|日本岡崎藝術座
時間|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移民認同、人口老化、核能輻射災害、民主制度的質疑、缺乏歷史觀,種種諷刺,都以如此無厘頭方式攪和揭露,重點不在理性辯論,而在感性表態。合不合理無所謂,顛顛倒倒就是放屁抗議。吃、躺、交合、去死,人獸無分,說理無用,不如以身體感受不合理的存在。(林乃文)
8月
21
2012
才30歲的日本年輕導演神里雄大,在臺北藝術節推出的作品《放屁蟲》中,我們看到其充滿導演個人風格,毫不妥協的憤怒姿態,勇敢銳利地,將日本放在世界的觀點做歷史的思考,雖然作品思維不見周全,技法招式也是捉襟見肘,不過從劇場演出一直維持著的飽滿能量,仍然可以看出,神里雄大是相當有潛力的國際級當代劇場導演。(謝東寧)
8月
20
2012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