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是馬戲還是他們的身體《夢與陰影》
4月
28
2023
夢與陰影(河床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5次瀏覽

文 林宗洧(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河床劇團以「意象劇團」作為代名詞,以極具視覺性美感的舞台呈現手法,在《夢與陰影》試圖接續探索潛意識與現實世界的關係。這次與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合作劇作,更是讓舞台上的身體變化出多樣的形象與隱喻,創造出有想像力的空間。觀眾的共感並不直接來自於文字與敘事,而是以更廣泛的「舞台美感」召喚觀眾的記憶與夢境。

我想指出的尖銳問題,正好來自於這次的合作對象。當我們觀看馬戲時,我們試圖看見的是他們如何與物品建立關係。他們的身體本來就具有彈性,在與物品的互動間正是一場不斷接近「完美」平衡的試驗。觀看馬戲時,觀眾的期待並不來自完成動作本身,而是在完成之前具有風險與不確定性的魔幻時刻,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目不轉睛、為其擔憂,才能成就出馬戲身體「不可能」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馬戲無需過多的文本就能吸引到大人、小孩等多樣化的族群,由於這種共感是來自於對於身體的期待,而不是敘事。

在《夢與陰影》中,馬戲的柔軟身體在劇中的應用恰好消解了他們身體自身與物品建立關係的彈性。簡單來說,他們的身體是否服務於呈現意象,導致他們與他們手持的物品、劇場外(觀眾的視線)斷聯,成為劇場意象與連續文本的一部分。在《夢與陰影》中,本劇將馬戲身體的「不可能」化作是夢中的「可能」,並且透過他們的柔軟身體試圖仿擬與接近夢裡會出現的暴力、私密性與殘忍,然而這並沒有讓馬戲身體的特點得以在表演中被展現出來,他們手上握著的、身體接觸的物品淪為舞台上的佈景道具,而不是他們親近的好友——他們的身體沒有辦法說出自己的故事,而在劇場透過一連串的「隱喻」堆疊出共感情緒時,《夢與陰影》也沒有創造出自己的故事。他們的合作,反而矛盾的割裂了彼此與世界建立情感連結的方式,觀眾在試圖建構起對於意象的詮釋時,馬戲身體的特殊性就因此而隱沒在符號與意象中。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提問:當代劇場與馬戲團合作時,他們需要的是馬戲還是他們的身體?若是前者,我們更需要思索的是,不同劇種與觀眾建立關係、情感連結的方式,或者是技巧(身段)對該劇種所內部產製表演的重要性,能不能夠在合作的過程中萌生出新的組裝方式,而非只是強調當代劇場的敘事性;若是後者,他們的身體若是成為了意象的一部分,我們就更應該思考馬戲動作應當如何拓展現有劇場對於言說、行動範本的預設,或許我們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舞蹈化開始,讓馬戲身體不再只是展演特技與「不可能」,而是具有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夢與陰影》的嘗試至關重要,然而,身在劇場的我們更應該繼續挖掘,當代劇場是否有得以與馬戲學習之處?或者說,純粹的對於身體「期待」與感官刺激是否可以成為當代劇場展演的新元素?

《夢與陰影》

演出|河床劇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3/04/0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弔詭的感受啟動了觀眾內在的「超現實主義心理自動性」——球瓶不再是一個「熟悉的馬戲道具」,被導演改寫成一個有暗喻能力的物件符號。
5月
10
2023
我們都會做夢,但在這場夢境中,並非所有的靈魂都凝聚在此,而是依然在意識的世界中流浪著,等待進入到群體的潛意識當中。
5月
05
2023
在意象劇場的視覺景觀,和特技身體的線條質感之間,建構連結、共振、轉化的可能,值得肯定鼓勵;導演郭文泰對舞台空間的想像,仍有其動人之處,但,對馬戲身體或物件的解構重組,或可以有更基進/激進的嘗試,而,FOCA的表演者,在全面性的視覺意象籠罩之下,或可以有更挑釁/抗拒的姿態。
4月
24
2023
恍然間有一種腳尖還沒落地的違和感,而這樣的遺憾可能也反應了這部作品其實沒有真正將筆者抓住或放出,《夢》呈現了大量引人省思的暗喻與數抹很美/可以看很久的迷人風景,但隨著風景的消失,卻也失去了與現實/主要角色的對比,失去了某些更為深厚的內容作為基底,就像許多網美打卡的人間秘境一般,到了現場的民眾可能只有視覺上的感受,但也只能草草留下幾筆寥落的心得,以此證明自身曾到此一遊之足跡而已,未能往心裡走去。
4月
21
2023
而這些場景的轉換,都有一位女子以第三者的角度觀看著一切,便是一開始迷霧中的人影,整個夢境缺少她仍然可以運行下去,但卻不能沒有她,因為在我看來她才是故事的主人,我們在夢中經常都是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主導著一切,但同時也被夢牽著走,如同佛洛伊德所述,夢的根基還是來自於現實,這便代表著人就算在夢中仍然被夢所綑綁。
4月
19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