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與生活的虛實交錯《夢與陰影》
4月
19
2023
夢與陰影(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9次瀏覽

 文 郭蓉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日間碩士班)

佛洛依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這應該就是在夢中會出現在現實中未曾出現的畫面的原因吧?只有在夢中人們才能跳脫框架的去描繪、撰寫屬於自己的故事,但也有不少人在現實中受到的壓力及負面情緒過多,造成在夢中卻遭遇更加多的枷鎖束縛。不過相同的是,這些夢往往都是以超越日常生活、邏輯及常識等的方式表現,但在醒來的一瞬間便會煙消雲散,狠狠地將我們從夢境中拽回現實,只剩空白的天花版、寂靜的房間、孤獨的自我及未知的現實世界。

演出開頭以煙霧繚繞的場景呈現,在濃霧中隱約有幾道身影有大有小,漸漸退去後有個人影現形,除了她外還有頭大象被高掛在空中,並且無數次的撞擊地面,但此時的視覺卻衝擊了的既定認知,本該重重的摔在地上產生巨大聲響的畫面,卻改由棉花糖般的柔軟、皮球般的彈性取代,讓我才真正意識到原來真的進入的夢的世界,猶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怎樣的畫面都有可能出現。隨後方才顯現的人影帶著油燈照亮前方的道路,好比在一陌生的世界中探索,我便回想起自己在夢中時好像也是如此,新的夢都是未知的領域,需要小心翼翼地踏出每一步。

畫面來到數名拿著呼拉圈的表演者,幾位FOCA的表演者們將畫面帶往更加迷幻、不可思議的場景,透過整齊劃一的動作呈現,將馬戲團表演搬上劇院的手法,讓觀眾們更加有進入夢中的感覺,因爲在常人無法模仿的動作會更有魔幻的感覺。回到故事的發展,從霧中走出的那位女子在這些呼拉圈中穿梭,就好像在經歷不同的拘束及壓力,但在最後卻無法逃離仍被束縛著。正當我已經完全進入夢中世界享受其中時,畫面突然靜止,空中緩緩降落的房子停住,廣播突然響起「因技術原因必須暫停演出」,我突然有種既視感,早上鬧鐘響起狠狠的被拉回現實,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並沒有入睡,雖然這並非設計好的橋段,但對我來說卻是最耐人尋味的瞬間,夢境與現實一線之隔。

演出重新開始後我再次進入夢鄉,有三位擬態成狗的演員聽從著指揮者的動作跳、站、打等,最終的勝利者面對飼養員仍然無法擺脫枷鎖般的讓其戴上項圈。我感受到就像在社會中真正有才能的人,卻因為階級問題仍然只能選擇順從的無奈。之後的表演中,畫面不斷地切換,從開心的馬戲團歡樂的場景換到了戰場般的逃難潮畫面,就跟真的夢境一般,畫面是不斷的轉換,旋轉的房子上運用的投影效果也是如此,夢中的畫面有時也會以幻燈片的模式呈現。而這些場景的轉換,都有一位女子以第三者的角度觀看著一切,便是一開始迷霧中的人影,整個夢境缺少她仍然可以運行下去,但卻不能沒有她,因為在我看來她才是故事的主人,我們在夢中經常都是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主導著一切,但同時也被夢牽著走,如同佛洛伊德所述,夢的根基還是來自於現實,這便代表著人就算在夢中仍然被夢所綑綁。

不論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我們都還是被外力所拘束,但為了逃脫這樣的困境,必須有勇氣去打破這一切。表演的最後,該名舞者走向了拿著呼拉圈的人,不自覺的受到圓圈的限制不敢行動,最後施加外力的人倒地,舞者才勇敢的跨出逃離一切的那一步。而「改變」所欠缺的就是最後的那一步,在夢境中還是現實世界中,只要勇敢的跳脫舒適圈便有著無限的可能在前方。

《夢與陰影》

演出|河床劇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3/04/0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弔詭的感受啟動了觀眾內在的「超現實主義心理自動性」——球瓶不再是一個「熟悉的馬戲道具」,被導演改寫成一個有暗喻能力的物件符號。
5月
10
2023
我們都會做夢,但在這場夢境中,並非所有的靈魂都凝聚在此,而是依然在意識的世界中流浪著,等待進入到群體的潛意識當中。
5月
05
2023
在《夢與陰影》中,馬戲的柔軟身體在劇中的應用恰好消解了他們身體自身與物品建立關係的彈性。簡單來說,他們的身體是否服務於呈現意象,導致他們與他們手持的物品、劇場外(觀眾的視線)斷聯,成為劇場意象與連續文本的一部分
4月
28
2023
在意象劇場的視覺景觀,和特技身體的線條質感之間,建構連結、共振、轉化的可能,值得肯定鼓勵;導演郭文泰對舞台空間的想像,仍有其動人之處,但,對馬戲身體或物件的解構重組,或可以有更基進/激進的嘗試,而,FOCA的表演者,在全面性的視覺意象籠罩之下,或可以有更挑釁/抗拒的姿態。
4月
24
2023
恍然間有一種腳尖還沒落地的違和感,而這樣的遺憾可能也反應了這部作品其實沒有真正將筆者抓住或放出,《夢》呈現了大量引人省思的暗喻與數抹很美/可以看很久的迷人風景,但隨著風景的消失,卻也失去了與現實/主要角色的對比,失去了某些更為深厚的內容作為基底,就像許多網美打卡的人間秘境一般,到了現場的民眾可能只有視覺上的感受,但也只能草草留下幾筆寥落的心得,以此證明自身曾到此一遊之足跡而已,未能往心裡走去。
4月
21
2023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