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與生活的虛實交錯《夢與陰影》
4月
19
2023
夢與陰影(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9次瀏覽

 文 郭蓉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日間碩士班)

佛洛依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這應該就是在夢中會出現在現實中未曾出現的畫面的原因吧?只有在夢中人們才能跳脫框架的去描繪、撰寫屬於自己的故事,但也有不少人在現實中受到的壓力及負面情緒過多,造成在夢中卻遭遇更加多的枷鎖束縛。不過相同的是,這些夢往往都是以超越日常生活、邏輯及常識等的方式表現,但在醒來的一瞬間便會煙消雲散,狠狠地將我們從夢境中拽回現實,只剩空白的天花版、寂靜的房間、孤獨的自我及未知的現實世界。

演出開頭以煙霧繚繞的場景呈現,在濃霧中隱約有幾道身影有大有小,漸漸退去後有個人影現形,除了她外還有頭大象被高掛在空中,並且無數次的撞擊地面,但此時的視覺卻衝擊了的既定認知,本該重重的摔在地上產生巨大聲響的畫面,卻改由棉花糖般的柔軟、皮球般的彈性取代,讓我才真正意識到原來真的進入的夢的世界,猶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怎樣的畫面都有可能出現。隨後方才顯現的人影帶著油燈照亮前方的道路,好比在一陌生的世界中探索,我便回想起自己在夢中時好像也是如此,新的夢都是未知的領域,需要小心翼翼地踏出每一步。

畫面來到數名拿著呼拉圈的表演者,幾位FOCA的表演者們將畫面帶往更加迷幻、不可思議的場景,透過整齊劃一的動作呈現,將馬戲團表演搬上劇院的手法,讓觀眾們更加有進入夢中的感覺,因爲在常人無法模仿的動作會更有魔幻的感覺。回到故事的發展,從霧中走出的那位女子在這些呼拉圈中穿梭,就好像在經歷不同的拘束及壓力,但在最後卻無法逃離仍被束縛著。正當我已經完全進入夢中世界享受其中時,畫面突然靜止,空中緩緩降落的房子停住,廣播突然響起「因技術原因必須暫停演出」,我突然有種既視感,早上鬧鐘響起狠狠的被拉回現實,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並沒有入睡,雖然這並非設計好的橋段,但對我來說卻是最耐人尋味的瞬間,夢境與現實一線之隔。

演出重新開始後我再次進入夢鄉,有三位擬態成狗的演員聽從著指揮者的動作跳、站、打等,最終的勝利者面對飼養員仍然無法擺脫枷鎖般的讓其戴上項圈。我感受到就像在社會中真正有才能的人,卻因為階級問題仍然只能選擇順從的無奈。之後的表演中,畫面不斷地切換,從開心的馬戲團歡樂的場景換到了戰場般的逃難潮畫面,就跟真的夢境一般,畫面是不斷的轉換,旋轉的房子上運用的投影效果也是如此,夢中的畫面有時也會以幻燈片的模式呈現。而這些場景的轉換,都有一位女子以第三者的角度觀看著一切,便是一開始迷霧中的人影,整個夢境缺少她仍然可以運行下去,但卻不能沒有她,因為在我看來她才是故事的主人,我們在夢中經常都是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主導著一切,但同時也被夢牽著走,如同佛洛伊德所述,夢的根基還是來自於現實,這便代表著人就算在夢中仍然被夢所綑綁。

不論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我們都還是被外力所拘束,但為了逃脫這樣的困境,必須有勇氣去打破這一切。表演的最後,該名舞者走向了拿著呼拉圈的人,不自覺的受到圓圈的限制不敢行動,最後施加外力的人倒地,舞者才勇敢的跨出逃離一切的那一步。而「改變」所欠缺的就是最後的那一步,在夢境中還是現實世界中,只要勇敢的跳脫舒適圈便有著無限的可能在前方。

《夢與陰影》

演出|河床劇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3/04/0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弔詭的感受啟動了觀眾內在的「超現實主義心理自動性」——球瓶不再是一個「熟悉的馬戲道具」,被導演改寫成一個有暗喻能力的物件符號。
5月
10
2023
我們都會做夢,但在這場夢境中,並非所有的靈魂都凝聚在此,而是依然在意識的世界中流浪著,等待進入到群體的潛意識當中。
5月
05
2023
在《夢與陰影》中,馬戲的柔軟身體在劇中的應用恰好消解了他們身體自身與物品建立關係的彈性。簡單來說,他們的身體是否服務於呈現意象,導致他們與他們手持的物品、劇場外(觀眾的視線)斷聯,成為劇場意象與連續文本的一部分
4月
28
2023
在意象劇場的視覺景觀,和特技身體的線條質感之間,建構連結、共振、轉化的可能,值得肯定鼓勵;導演郭文泰對舞台空間的想像,仍有其動人之處,但,對馬戲身體或物件的解構重組,或可以有更基進/激進的嘗試,而,FOCA的表演者,在全面性的視覺意象籠罩之下,或可以有更挑釁/抗拒的姿態。
4月
24
2023
恍然間有一種腳尖還沒落地的違和感,而這樣的遺憾可能也反應了這部作品其實沒有真正將筆者抓住或放出,《夢》呈現了大量引人省思的暗喻與數抹很美/可以看很久的迷人風景,但隨著風景的消失,卻也失去了與現實/主要角色的對比,失去了某些更為深厚的內容作為基底,就像許多網美打卡的人間秘境一般,到了現場的民眾可能只有視覺上的感受,但也只能草草留下幾筆寥落的心得,以此證明自身曾到此一遊之足跡而已,未能往心裡走去。
4月
21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