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符碼,踽踽獨行《墨色似白》
2月
24
2021
墨色似白(南台灣藝術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2次瀏覽

黃婷容(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


垂掛於舞台前方的全白投影幕上,投影著一位紅衣女子,正手扶古箏琴弦,錚錚淙淙;左方另一名投影的舞者婆娑起步,重複著相同的動作。在虛幻的泡影前,一位身穿素白衣裳的舞者盤腿正坐,恰似佛教經典中於菩提樹下悟道的王子悉達多。各式東方的符碼,明白地建構著《墨色似白》的主結構,如古箏、節氣、禪、墨白、陰陽合相等。

在劇情結構中,透過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小滿、白露、大雪」作為推進主軸。開場的驚蟄,象徵春雷響動、萬物萌發,舞者的身體隨著古箏琴音搖晃擺盪,動作多透過下盤的力量帶動肢體扭動,可惜的是兩位台上舞者的動作不太一致,於視覺的呈現中出現快慢拍的差異。小滿則象徵在人民辛苦耕耘中,作物結穗,果實開始灌漿;白露意味天氣漸涼,「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舞者們手拿豐滿稻穗,不時出現拱背、踱步、收割的行動,藉此將舞者象徵成於農地中腳踏實地勞作的稼莊人家;最後一場大雪,象徵陰氣最盛,盛極而衰,即將迎來另一個陽氣萌動的時刻。

不難看出《墨色似白》希望透過四季遞嬗的更迭,象徵人們在生命中的追尋與探索,此符旨的表現於最後一場「流浪者之歌」最為明顯。流浪者之歌最早為德國作家赫曼赫賽的文學作品,赫賽幼時因想成為詩人,逃離了父母為其安排的神學教育,執意進行生命本質的自我追尋,進而創作出文學作品《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就曾在走訪印度瓦拉納西恆河畔後,領悟佛教中提及的存在與當下,也透過「流浪者之歌」作品編舞,獻給在生命中追求真理的旅人。

墨色似白(南台灣藝術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流浪者之歌的舞蹈動作相當經典且具有特色,舞者在舞台上利用工具,將稻榖/雪花,緩慢地畫出「同心圓」,起點亦是終點,結束亦為永恆。在《墨色似白》中也運用了此象徵性橋段,大雪可以代表萬物蕭條雪白、也可以解釋為迎接下一個循環的起始。季節替換、時間流轉,循環的意義是「無我」、是「沒有絕對」。呼應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文中提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東方道家無為的概念,調和著陰盛陽衰,也留給藝術創作者十分充裕的空間發揮創造,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也成為現代舞蹈的主要命題之一。南臺灣藝術舞蹈團將本次的作品設立了一個綜觀框架,內文的東方符碼血肉運用甚深,但同時也值得思考,如何展露自身的獨特性?同樣都是以東方文化做為溝通媒介,又該如何在眾星繁耀的夜晚中,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道路和光芒?

《墨色似白》

演出|南台灣藝術舞蹈團
時間|2021/02/06 14:30
地點|高雄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