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符碼,踽踽獨行《墨色似白》
2月
24
2021
墨色似白(南台灣藝術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9次瀏覽

黃婷容(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


垂掛於舞台前方的全白投影幕上,投影著一位紅衣女子,正手扶古箏琴弦,錚錚淙淙;左方另一名投影的舞者婆娑起步,重複著相同的動作。在虛幻的泡影前,一位身穿素白衣裳的舞者盤腿正坐,恰似佛教經典中於菩提樹下悟道的王子悉達多。各式東方的符碼,明白地建構著《墨色似白》的主結構,如古箏、節氣、禪、墨白、陰陽合相等。

在劇情結構中,透過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小滿、白露、大雪」作為推進主軸。開場的驚蟄,象徵春雷響動、萬物萌發,舞者的身體隨著古箏琴音搖晃擺盪,動作多透過下盤的力量帶動肢體扭動,可惜的是兩位台上舞者的動作不太一致,於視覺的呈現中出現快慢拍的差異。小滿則象徵在人民辛苦耕耘中,作物結穗,果實開始灌漿;白露意味天氣漸涼,「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舞者們手拿豐滿稻穗,不時出現拱背、踱步、收割的行動,藉此將舞者象徵成於農地中腳踏實地勞作的稼莊人家;最後一場大雪,象徵陰氣最盛,盛極而衰,即將迎來另一個陽氣萌動的時刻。

不難看出《墨色似白》希望透過四季遞嬗的更迭,象徵人們在生命中的追尋與探索,此符旨的表現於最後一場「流浪者之歌」最為明顯。流浪者之歌最早為德國作家赫曼赫賽的文學作品,赫賽幼時因想成為詩人,逃離了父母為其安排的神學教育,執意進行生命本質的自我追尋,進而創作出文學作品《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就曾在走訪印度瓦拉納西恆河畔後,領悟佛教中提及的存在與當下,也透過「流浪者之歌」作品編舞,獻給在生命中追求真理的旅人。

墨色似白(南台灣藝術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流浪者之歌的舞蹈動作相當經典且具有特色,舞者在舞台上利用工具,將稻榖/雪花,緩慢地畫出「同心圓」,起點亦是終點,結束亦為永恆。在《墨色似白》中也運用了此象徵性橋段,大雪可以代表萬物蕭條雪白、也可以解釋為迎接下一個循環的起始。季節替換、時間流轉,循環的意義是「無我」、是「沒有絕對」。呼應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文中提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東方道家無為的概念,調和著陰盛陽衰,也留給藝術創作者十分充裕的空間發揮創造,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也成為現代舞蹈的主要命題之一。南臺灣藝術舞蹈團將本次的作品設立了一個綜觀框架,內文的東方符碼血肉運用甚深,但同時也值得思考,如何展露自身的獨特性?同樣都是以東方文化做為溝通媒介,又該如何在眾星繁耀的夜晚中,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道路和光芒?

《墨色似白》

演出|南台灣藝術舞蹈團
時間|2021/02/06 14:30
地點|高雄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