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戲的奇幻魔法《羅傑的奇幻之旅:石魔人》
9月
06
2021
羅傑的奇幻之旅:石魔人(蘇俊穎木偶劇團提供/攝影楊亞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5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臺灣迎來三級警戒後,所有表演活動乃至戶外酬神戲的停演,對劇團無疑雪上加霜。在漸次鬆綁後,降為二級警戒的時刻,部份劇團總算從窒息中透出一口氣息。幸也不幸,布袋戲的觀眾本就不多,在有限制的容留人數政策下,倒也能維持原本的演出型態。

夜晚的新營文化中心廣場前,圍隔出一塊小小的表演場域與觀眾席,原本戶外演出觀眾的流動性,早已習慣被實名制所制約。孩童們在等待開演之前,在戲棚旁穿梭躲藏,戲班則在戲棚周遭淨台、揮舞著焚燒的金紙。開演前十分鐘,由樂師陳文龍進行鬧臺,為這齣布袋戲定調:以傳統文武場演出、改編自西方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的金光布袋戲。

《羅傑的奇幻之旅:石魔人》(後簡稱《石魔人》)為《羅傑的奇幻之旅》的延續,相較於第一部曲主要人物為羅傑與兩位好友,這一集中則在羅傑與麗麗——分別代表太陽與月亮的傳人,並以愛與勇氣作為主題。日與月的設定相當帶有神話色彩,或者讓人聯想到道教系統的太陽星君與太陰星君,也就是說,雖然故事概念取材自《哈利波特》,其人物形象如招牌圓眼鏡、圍巾與魔法棒讓人一望便知其來源,但是說故事的方式與形式仍是非常東方傳統的。

首先,故事內容不離金光戲善惡兩方的對決,以及英雄救美的套路。故事講述羅傑欲向麗麗表白時天地忽然一陣騷動,愛冒險的麗麗拉著羅傑去魔洞一探究竟。而後沉睡的大魔頭現身、直搗魔法學院,並殺害了校長鄧達。要解救此一危境,唯有等待傳說中的太陽與月亮的傳人。校長身邊的跟班雞與犬擔當了本劇插科打諢的角色,兩位小人物想要找尋傳人解救世界,便向博士尋求答案;而魔界也正想透過吸取日月精華來壯大自己。羅傑與麗麗都不知情自己是日月傳人,麗麗在前往魔洞時被抓。

羅傑為救麗麗勇闖難關,博士與雞犬為羅傑灌金光,助他闖關成功,經歷許多關卡後,石魔現身,兩人一決死戰。正在羅傑屈居下風之時,鷹馬啣日月明劍前來助陣,羅傑刺向石魔,在石魔的體內綻出一顆繽紛的魔法石,原來魔法石一直都在它體內。石魔化為彩屑,但無辜的麗麗已犧牲。此時羅傑痛心自己即使擁有最厲害的魔法又如何,連最愛的人都無法拯救。他講述著日月溫暖人心的力量更勝於魔法。最後魔法石救了麗麗,她甦醒過來,兩人也終成眷屬。

在《石魔人》的故事中,魔法石對石魔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是對羅傑與麗麗而言,卻不是必要守護的東西,在劇中的功能比較是機器神的作用,用來解救無能為力的情況。可以說,這對情侶其實並未意識到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作為日月的傳人,他們只知自己擁有某些特殊能力,並沒有拯救世界的理想,他們是無端被捲入這場光明與黑暗的決鬥之中。真正推動善惡對立的是太陽學院的復仇者聯盟:雞、犬與博士,他們想盡辦法幫助羅傑,在解救麗麗的同時也打敗黑暗勢力;這三個臭皮匠也擔當了本劇插科打諢的角色,讓決鬥的緊湊調性下有所放鬆。整體而言,故事的內核是愛與勇氣,外圍則是善惡對決,它延續了第一部曲的模式,在跨文化改編之間,保留了較多金光戲的特色。

羅傑的奇幻之旅:石魔人(蘇俊穎木偶劇團提供/攝影楊亞諾)

如果說如何呈現「魔法」的舞臺效果是這齣戲的一大挑戰,如同紀慧玲於第一部曲《羅傑的奇幻之旅》評論:「西方魔法特效、場景一旦搬至布袋戲舞台,如何變出新把戲,或說,如何借用靈感,改頭換面?」【1】在這一部《石魔人》的舞臺效果中,把握住「幻化」、「變幻萬千」的概念。在金光戲中幻化真身,忽為人、忽為神、忽為獸是常見的處理方式,這次的變幻不僅在偶的形體轉換,也在偶的大小尺寸之間極盡限制,以及舞台復刻「五台變」佈景和後場音樂的調性中變化。可以說,這次的幻化是更全面、整體環環相扣的。

東方的奇幻以「法術」為主,每個人各顯神通、金光強強滾,西方魔法則以咒語、法器為主,在《石魔人》中,保留了咒語的威力,但是手上的魔法杖不見效果。更厲害的反倒是東方的醍醐灌頂與加持,在羅傑前往與魔人決一死鬥時,便是靠著「三個臭皮匠」的瞬間金光加持,助其一臂之力:羅傑瞬間縮小身體尺寸,進入重重機關之中。

「五台變」的每一幕機關佈景等同一個關卡,以螢光漆繪出繽紛鮮明的各式鎮守妖怪,幕與幕之間環環相扣、瞬間變換,羅傑便在這不斷變化的機關中突破關卡。從第一關骷髏人把關,到第二關紙人關,羅傑同樣化成紙人與紙人兵搏鬥,到第三關火龍關,金光飛劍盤繞,羅傑化成蟾蜍吞掉金光飛劍,第四關白骨關,他化成各種手勢大掌破白骨,最後迎來魔王關。石魔化成大偶,足有成人高度,由兩位操偶師共同支撐戲偶,此時舞台分裂為二,石魔彷彿將戲台撐破蹦出,相當具有視覺震撼感。而羅傑仍為一般尺寸戲偶,創造出以小博大的視覺效果,操偶師著黑衣立於戲台前為羅傑做著各式飛舞的動作,讓畫面更為動態流暢。此外,部份場景也加入電影鏡頭效果,例如鄧達校長與魔王對戰時,彼此各施法力,宮殿羅馬柱於空中飛舞對決,它彷彿帶有電影的旋轉鏡頭,帶出了角色的旋轉視角;而在最後羅傑與石魔決戰時,鷹馬啣劍予羅傑助陣,在日月明劍刺向石魔時,採用了慢動作鏡頭,最後石魔化成一團彩屑,亦相當具有震撼感。

後場音樂則採用傳統文武場,在此奇幻的調性下,猜想使用唱片配樂也許更具刀光劍影之感,但令人驚喜的是,傳統文武場的豐富多元性,反而增添了音樂節奏的變化感,每一關卡都有專屬的音樂節奏,或輕快或緊湊,帶來童趣與冒險的不同體驗,猶如觀看電玩人物的闖關遊戲,不再只有不斷打鬥的音效。

同時,金光戲的道具用得相當克制,如金光劍、金光轉盤、羅傑的太陽球實則為金光球等等,仍是傳統金光戲道具的運用, 猶如前面提及,這齣戲主要採用形體幻化的概念,因此傳統道具的使用並不十分頻繁。其中一個比較特殊的道具運用是以五彩旋轉燈作為魔法石,五彩旋轉燈光在噴霧之中散發出奇幻迷離的光彩,著實炫目令人著迷。

這是一齣盡情馳乘想像力的作品,變幻萬千的技法創造出東方的魔法。其故事原型雖來自《哈利波特》,但我認為這齣作品或許可以拋去這種表層的連結,羅傑脫下具人物表徵的圍巾與放下手中的魔法棒,他依然可以是羅傑,並且不影響故事的敘述方式以及表現手法,畢竟它已經成為一個獨特的金光奇幻作品。或許《哈利波特》是一個噱頭,較容易吸引觀眾的想像:「《哈利波特》變成布袋戲會是什麼模樣?」但它的劇情處理、後場音樂、舞台佈景仍是相當金光戲的傳統,只是在金光戲的基礎上加了一些魔法,讓它玩出不一樣的味道。也許接下來該問的是:「金光戲還能玩出什麼樣的奇幻魔法?」

註釋

1、紀慧玲:〈東西魔法的社交距離《羅傑的奇幻之旅》〉,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58335

《羅傑的奇幻之旅:石魔人》

演出|蘇俊穎木偶劇團
時間|2021/08/20 19:0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