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魔法的社交距離《羅傑的奇幻之旅》
4月
20
2020
羅傑的奇幻之旅(蘇俊穎木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6次瀏覽

紀慧玲(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武漢肺炎肆虐期間,全台各地演出幾乎全倒,少數保有「能見度」,也都必須遵守防疫準則。原定四月十一日揭幕的「2020新營藝術季」,開幕當天市集活動就取消了,只保留了廣場上戶外布袋戲公演,但也做足防備:塑膠椅拉大間距、觀眾手部噴灑酒精消毐、工作人員加倍巡邏等等。新營白天晴朗炎熱,入夜涼爽,前來看戲的民眾不逾百人,雖不擁擠,也算小滿。觀眾是抱著出門透氣之心?還是專為看戲前來?不得而知。但當晚演出改編自奇幻文學《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大概開戲三分鐘後,台下的年輕父母、孩童、看過電影系列觀眾,都立刻明瞭了。

羅傑的奇幻之旅(蘇俊穎木偶劇團提供)

《羅傑的奇幻之旅》主角不叫哈利波特,但羅傑本人還是有兩位好朋友,三人領巾一望而知就是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校(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裡代表葛來分多學院(Gryffindor)的紅黃條紋標幟,戲裡改稱三人來自帕克斯學校。戲一開場,一隻五彩奪目火鳳凰自校長室衝出,喻示警訊;原來,禁鎖於地底一百三十年的陰地魔俎殺了校長鄧達。為救學校及校長,三人到了死亡墳墓,撿到奇幻棒,來到禁忌森林,經智慧樹、節骨木指點,乘坐鷹馬,最後羅傑一人到了滄滄洞,拔出正義之劍,看似滅了陰地魔、救回白髮盈盈的鄧達,但結局暗示陰地魔變為校長,正義並未完成……。

上述劇情,主要係口白主演蘇俊穎說出,一般外台布袋戲類似說書、旁白角色亦常見,但《羅傑的奇幻之旅》比例更高,不知是否為了協助鋪展劇情──確實戲裡藏有富於文思的台詞,比如「英雄總是孤單」、「正義到底是真還是假」,引人遐想──因此多了許多全知觀點。同名作品,蘇俊穎早於2017年於新莊文化藝術中心首演,這次重製,長度濃縮一半,主人翁與魔怪造型基本不變,較大變動反而是舞台繪景由屏東繪景名師陳冠良操刀,擁有精湛工筆神像技法的陳冠良參酌西方原著,畫出了具有立體景深感的墓門、洞穴、貓頭鷹、瀑布、書本,並採用西方魔怪場景常見的黝暗色調,此外,也同時將舞台上下景框一併處理為雲紋、渦旋紋、武士、神將等東西方合璧的混合風格,讓人一望而生「非典型感」。

但隨著劇情開展,這齣半國語半台語、自由使喚的奇幻故事,還是很快地可以套入金光布袋戲基本結構:惡的一方陰地魔與善的一方羅傑等人的輪番對決,一次次攻伐,各使出不同招式(魔法),羅傑等人得到不少外界幫助,以致暫時完成解救。所有機關變景,比如七個骷髏頭排成紙牌狀、巨大火鳳凰叨走物件、仙女棒火花兵器、火燄槍噴出真火等,多數結合螢光、乾冰、音效、燈光變化,一時之間炫爛奪目、聲光大激,台下觀眾連連發出驚呼聲,顯見特效依舊奏效。值此疫情肅殺時刻,戶外演出活動帶動活潑氣氛,易感易懂的劇情減輕觀眾壓力,在在證明表演藝術一大功能旨在提供觀眾轉換日常,進入此一魔幻世界,正可逍遙片刻。

認真來想,長達七集的《哈利波特》如何改編,對半個多世紀以來台灣布袋戲無所不能的變身能力,從行內觀點來想,應該不成問題。正好又是奇幻、鬥法故事,根本與劍俠戲、金光戲一脈相通──後者機關特效日新月異,玩弄魔法大有可為。只是,浸淫《羅傑的奇幻之旅》半晌仍不免續想,戲裡未逮之處,比如當台詞出現「瞬間移動」時,舞台上場景並沒有瞬間改變之感;當火鳳凰凌空飛翔,不論高度或遠近,距離不夠神奇;蜘蛛出現,雖有平面移動,但沒有爬出舞台景框讓觀眾驚艷;正義之劍出鞘,或操偶人走出後台在觀眾席「直球對決」,效果也一般。這些機關技巧的局限,一方面受限於製作規模、舞台條件,但西方魔法特效、場景一旦搬至布袋戲舞台,如何變出新把戲,或說,如何借用靈感,改頭換面?如同陳冠良繪景提供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古老中世紀況味,搬成布袋戲的《哈利波特》如果不那麼快速地套入金光戲邏輯,還有什麼可能?

短版的《羅傑的奇幻之旅》並非只是打殺爭鬥,在人魔大戰中,戲裡隱藏著一些話語,作為羅傑生命歷程考驗,比如同伴犧牲、承擔責任、一人獨行,這些歷程見證了少年英雄的成長,讓《羅傑的奇幻之旅》同時成為一部少年探險與成長史,塑造英雄形象。只是,戲的最後雖留下生死之謎,但現有結構對於人物描述、行為動機、劇情行動,並未埋下足夠伏筆;換句話說,羅傑與哈利波特的距離,似曾相識的近,又遙相對望的遠,還要拿捏彼此社交距離。在版權規範下,改編《哈利波特》並不容易,但從《羅傑的奇幻之旅》魔法變巧裡,看見了金光戲變法的快速學習力與高超模倣力。如果有一天,能有台版的妖怪演義,能有特別的法力,也許又是一番新鮮光景。

《羅傑的奇幻之旅》

演出|蘇俊穎木偶劇團
時間|2020/04/11 19:0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