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照幽微處《寶蓮燈》
2月
05
2024
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9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原應在2022年上演的《寶蓮燈》,歷經一波三折,終於放光。從結構來看,戲分兩段,第一段聚焦仙凡戀,描述三聖母楊嬋(張孟逸飾)愛上書生劉彥昌(江亭瑩飾),玉帝(鄭力榮飾)將此事告知楊嬋胞兄二郎神楊戩(古翊汎飾),楊戩得知後率天兵拆散兩人,將與母親同樣思凡而觸犯天規的楊嬋幽禁華山,不久產子沉香(林若珍飾),託付貼身婢女靈芝(王台玲飾)送交劉彥昌撫養。第二段轉向沉香成長記,描述沉香長大後,其父另娶王桂英(廖玉琪飾),得子秋兒(郭庭羽飾),兄弟同在私塾讀書,某日失手擊斃宰相之孫秦官保。沉香命秋兒佯裝全不知情,欲自承罪責。但秋兒不從,兄弟二人爭相認罪,劉彥昌夫婦百般探問仍不明真相。劉彥昌命妻攜子逃亡,願代子負責,但秦府人至,秋兒及王桂英先後被打死,劉彥昌只得令沉香逃往華山尋母庇護。華山路遙,沉香勉力至華山腳下即昏厥,被霹靂大仙所救,康復後收為徒弟,傳授武藝並贈萱花斧。習得武藝的沉香(許博淵飾)仍懷抱救母信念,途中經玉帝提點可以情感攻勢突破。楊戩不願重複悲劇,選擇在舅姪決戰放水,沉香取勝,如願劈山救母。楊嬋得知劉彥昌一家遇難破碎,悔過自懺,母子同入仙家守護蒼生。

《寶蓮燈》是一齣充滿象徵隱喻的神仙戲。神仙戲某種程度上承載著人類追尋永恆的內在意識,不停被重述而歷久不衰;也反映戲曲發展與宗教彼此的緊密關聯。


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不過提到《寶蓮燈》,雖然實際情節有兩段,觀眾的記憶可能受到影視舞台各類作品影響,通常集中在後半段劈山救母的部分。此劇的編修大幅填補楊嬋與劉彥昌那段仙凡前情,平衡原劇頭輕腳重的結構。前導幕窺視鵲橋會鋪陳楊嬋動凡心的根由,唸白刻畫兄妹對仙凡戀反應差異。如果說仙凡戀隱喻神仙如何面對世人的理想追尋,楊戩的排斥反應混雜了個人陰暗面以及為神的典範自律;與心生憧憬的楊嬋大不相同。其次,重要道具的運用,將法器寶蓮燈作為楊戩楊嬋兄妹的母親象徵/重要道具,明滅點出情節轉折。寶蓮燈的狀態連結楊嬋心念,或許也寄託著楊戩對親情的渴望。寶蓮燈首度燈亮在楊嬋動情的瞬間,燈暗則在楊戩奪燈後。仙凡共享的情感,指出神人交集所在;而代間重複的仙凡戀輪迴,突出神人差異。在人神同異的對立命題,探索權力結構造成的傷害何以和解,帶有尋求中道的意味。

有趣的是,此劇在宗教和因果的通則觀點下,置入當代思維,藉眾仙的選擇,提出愛與悔的詰問;淡化了教條侷限。同時藉著主體及客體輪轉,顯影權力關係的變動狀態──楊戩執法追緝楊嬋,化身舞台後方巨型倒影,其存在形同權力主體。承受追緝的楊嬋,絕境之際唱出「你是唯一我是誰」,她已知難脫身,但意識不願屈從天威。縱然楊嬋的呼告當下未發酵,但最終促成其子沉香承舅讓順利救母的結局。編劇重塑敘事,劇本主題精神把原本一面倒的僵局轉為絕處逢生,在威權宰制的世界裡,縱是女神,也試圖取得立錐處;與天抗衡的選擇,逸出了傳統敘事的女誡順服陳套。可惜的是,為了協調戲劇張力和表演橋段,劇中角色略有臉譜化跡象。下半場主角沉香即為一例,雖安排文武囝仔生分演,但其性格未在戲份鋪陳完整。例如二堂捨子一場,他對胞弟秋兒耳提面命,見嚴父生懼,對繼母守禮;以上反應還是無法構成聰穎堅毅的角色形象。雖不影響整體,卻導致沉香的人物不夠立體。

此外,舞台視覺以意象主導,保留寫意象徵的戲曲美感。場景氛圍轉換由燈光及投影處理,搭配部分物件提示場景及角色狀態變化,連綴複數意象合一。比方多次出現的弦月形斜台,平行時,它是楊嬋仙凡戀的象徵;反向並置,它是楊戩下凡追緝的前路;下半場與階梯同構如流,它是楊戩鎮守的關隘。

整體而言,此劇透過梳理情節動機的手法調節戲劇節奏,同時置入了創作者的個人關懷。主題精神的內化確實補強原本連結稍弱的雙戲段,亦保留原劇的神仙戲風格。展現薪傳歌仔戲劇團許久不見的輕盈姿態。

《寶蓮燈》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12/3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
或許老戲新編不若以往跨文化的豫莎劇、取材本土小說系列、或實驗性質系列等劇目的開創與新意,現今的傳承與復刻路線讓豫劇團近幾年的劇目走向較為保守,但在經典劇目不斷重演的過程中,新一代的觀眾看見豫劇團在演員與劇目傳承中的成果亦是打磨功夫的必經過程。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