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照幽微處《寶蓮燈》
2月
05
2024
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10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原應在2022年上演的《寶蓮燈》,歷經一波三折,終於放光。從結構來看,戲分兩段,第一段聚焦仙凡戀,描述三聖母楊嬋(張孟逸飾)愛上書生劉彥昌(江亭瑩飾),玉帝(鄭力榮飾)將此事告知楊嬋胞兄二郎神楊戩(古翊汎飾),楊戩得知後率天兵拆散兩人,將與母親同樣思凡而觸犯天規的楊嬋幽禁華山,不久產子沉香(林若珍飾),託付貼身婢女靈芝(王台玲飾)送交劉彥昌撫養。第二段轉向沉香成長記,描述沉香長大後,其父另娶王桂英(廖玉琪飾),得子秋兒(郭庭羽飾),兄弟同在私塾讀書,某日失手擊斃宰相之孫秦官保。沉香命秋兒佯裝全不知情,欲自承罪責。但秋兒不從,兄弟二人爭相認罪,劉彥昌夫婦百般探問仍不明真相。劉彥昌命妻攜子逃亡,願代子負責,但秦府人至,秋兒及王桂英先後被打死,劉彥昌只得令沉香逃往華山尋母庇護。華山路遙,沉香勉力至華山腳下即昏厥,被霹靂大仙所救,康復後收為徒弟,傳授武藝並贈萱花斧。習得武藝的沉香(許博淵飾)仍懷抱救母信念,途中經玉帝提點可以情感攻勢突破。楊戩不願重複悲劇,選擇在舅姪決戰放水,沉香取勝,如願劈山救母。楊嬋得知劉彥昌一家遇難破碎,悔過自懺,母子同入仙家守護蒼生。

《寶蓮燈》是一齣充滿象徵隱喻的神仙戲。神仙戲某種程度上承載著人類追尋永恆的內在意識,不停被重述而歷久不衰;也反映戲曲發展與宗教彼此的緊密關聯。


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不過提到《寶蓮燈》,雖然實際情節有兩段,觀眾的記憶可能受到影視舞台各類作品影響,通常集中在後半段劈山救母的部分。此劇的編修大幅填補楊嬋與劉彥昌那段仙凡前情,平衡原劇頭輕腳重的結構。前導幕窺視鵲橋會鋪陳楊嬋動凡心的根由,唸白刻畫兄妹對仙凡戀反應差異。如果說仙凡戀隱喻神仙如何面對世人的理想追尋,楊戩的排斥反應混雜了個人陰暗面以及為神的典範自律;與心生憧憬的楊嬋大不相同。其次,重要道具的運用,將法器寶蓮燈作為楊戩楊嬋兄妹的母親象徵/重要道具,明滅點出情節轉折。寶蓮燈的狀態連結楊嬋心念,或許也寄託著楊戩對親情的渴望。寶蓮燈首度燈亮在楊嬋動情的瞬間,燈暗則在楊戩奪燈後。仙凡共享的情感,指出神人交集所在;而代間重複的仙凡戀輪迴,突出神人差異。在人神同異的對立命題,探索權力結構造成的傷害何以和解,帶有尋求中道的意味。

有趣的是,此劇在宗教和因果的通則觀點下,置入當代思維,藉眾仙的選擇,提出愛與悔的詰問;淡化了教條侷限。同時藉著主體及客體輪轉,顯影權力關係的變動狀態──楊戩執法追緝楊嬋,化身舞台後方巨型倒影,其存在形同權力主體。承受追緝的楊嬋,絕境之際唱出「你是唯一我是誰」,她已知難脫身,但意識不願屈從天威。縱然楊嬋的呼告當下未發酵,但最終促成其子沉香承舅讓順利救母的結局。編劇重塑敘事,劇本主題精神把原本一面倒的僵局轉為絕處逢生,在威權宰制的世界裡,縱是女神,也試圖取得立錐處;與天抗衡的選擇,逸出了傳統敘事的女誡順服陳套。可惜的是,為了協調戲劇張力和表演橋段,劇中角色略有臉譜化跡象。下半場主角沉香即為一例,雖安排文武囝仔生分演,但其性格未在戲份鋪陳完整。例如二堂捨子一場,他對胞弟秋兒耳提面命,見嚴父生懼,對繼母守禮;以上反應還是無法構成聰穎堅毅的角色形象。雖不影響整體,卻導致沉香的人物不夠立體。

此外,舞台視覺以意象主導,保留寫意象徵的戲曲美感。場景氛圍轉換由燈光及投影處理,搭配部分物件提示場景及角色狀態變化,連綴複數意象合一。比方多次出現的弦月形斜台,平行時,它是楊嬋仙凡戀的象徵;反向並置,它是楊戩下凡追緝的前路;下半場與階梯同構如流,它是楊戩鎮守的關隘。

整體而言,此劇透過梳理情節動機的手法調節戲劇節奏,同時置入了創作者的個人關懷。主題精神的內化確實補強原本連結稍弱的雙戲段,亦保留原劇的神仙戲風格。展現薪傳歌仔戲劇團許久不見的輕盈姿態。

《寶蓮燈》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12/3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