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照幽微處《寶蓮燈》
2月
05
2024
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6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原應在2022年上演的《寶蓮燈》,歷經一波三折,終於放光。從結構來看,戲分兩段,第一段聚焦仙凡戀,描述三聖母楊嬋(張孟逸飾)愛上書生劉彥昌(江亭瑩飾),玉帝(鄭力榮飾)將此事告知楊嬋胞兄二郎神楊戩(古翊汎飾),楊戩得知後率天兵拆散兩人,將與母親同樣思凡而觸犯天規的楊嬋幽禁華山,不久產子沉香(林若珍飾),託付貼身婢女靈芝(王台玲飾)送交劉彥昌撫養。第二段轉向沉香成長記,描述沉香長大後,其父另娶王桂英(廖玉琪飾),得子秋兒(郭庭羽飾),兄弟同在私塾讀書,某日失手擊斃宰相之孫秦官保。沉香命秋兒佯裝全不知情,欲自承罪責。但秋兒不從,兄弟二人爭相認罪,劉彥昌夫婦百般探問仍不明真相。劉彥昌命妻攜子逃亡,願代子負責,但秦府人至,秋兒及王桂英先後被打死,劉彥昌只得令沉香逃往華山尋母庇護。華山路遙,沉香勉力至華山腳下即昏厥,被霹靂大仙所救,康復後收為徒弟,傳授武藝並贈萱花斧。習得武藝的沉香(許博淵飾)仍懷抱救母信念,途中經玉帝提點可以情感攻勢突破。楊戩不願重複悲劇,選擇在舅姪決戰放水,沉香取勝,如願劈山救母。楊嬋得知劉彥昌一家遇難破碎,悔過自懺,母子同入仙家守護蒼生。

《寶蓮燈》是一齣充滿象徵隱喻的神仙戲。神仙戲某種程度上承載著人類追尋永恆的內在意識,不停被重述而歷久不衰;也反映戲曲發展與宗教彼此的緊密關聯。


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不過提到《寶蓮燈》,雖然實際情節有兩段,觀眾的記憶可能受到影視舞台各類作品影響,通常集中在後半段劈山救母的部分。此劇的編修大幅填補楊嬋與劉彥昌那段仙凡前情,平衡原劇頭輕腳重的結構。前導幕窺視鵲橋會鋪陳楊嬋動凡心的根由,唸白刻畫兄妹對仙凡戀反應差異。如果說仙凡戀隱喻神仙如何面對世人的理想追尋,楊戩的排斥反應混雜了個人陰暗面以及為神的典範自律;與心生憧憬的楊嬋大不相同。其次,重要道具的運用,將法器寶蓮燈作為楊戩楊嬋兄妹的母親象徵/重要道具,明滅點出情節轉折。寶蓮燈的狀態連結楊嬋心念,或許也寄託著楊戩對親情的渴望。寶蓮燈首度燈亮在楊嬋動情的瞬間,燈暗則在楊戩奪燈後。仙凡共享的情感,指出神人交集所在;而代間重複的仙凡戀輪迴,突出神人差異。在人神同異的對立命題,探索權力結構造成的傷害何以和解,帶有尋求中道的意味。

有趣的是,此劇在宗教和因果的通則觀點下,置入當代思維,藉眾仙的選擇,提出愛與悔的詰問;淡化了教條侷限。同時藉著主體及客體輪轉,顯影權力關係的變動狀態──楊戩執法追緝楊嬋,化身舞台後方巨型倒影,其存在形同權力主體。承受追緝的楊嬋,絕境之際唱出「你是唯一我是誰」,她已知難脫身,但意識不願屈從天威。縱然楊嬋的呼告當下未發酵,但最終促成其子沉香承舅讓順利救母的結局。編劇重塑敘事,劇本主題精神把原本一面倒的僵局轉為絕處逢生,在威權宰制的世界裡,縱是女神,也試圖取得立錐處;與天抗衡的選擇,逸出了傳統敘事的女誡順服陳套。可惜的是,為了協調戲劇張力和表演橋段,劇中角色略有臉譜化跡象。下半場主角沉香即為一例,雖安排文武囝仔生分演,但其性格未在戲份鋪陳完整。例如二堂捨子一場,他對胞弟秋兒耳提面命,見嚴父生懼,對繼母守禮;以上反應還是無法構成聰穎堅毅的角色形象。雖不影響整體,卻導致沉香的人物不夠立體。

此外,舞台視覺以意象主導,保留寫意象徵的戲曲美感。場景氛圍轉換由燈光及投影處理,搭配部分物件提示場景及角色狀態變化,連綴複數意象合一。比方多次出現的弦月形斜台,平行時,它是楊嬋仙凡戀的象徵;反向並置,它是楊戩下凡追緝的前路;下半場與階梯同構如流,它是楊戩鎮守的關隘。

整體而言,此劇透過梳理情節動機的手法調節戲劇節奏,同時置入了創作者的個人關懷。主題精神的內化確實補強原本連結稍弱的雙戲段,亦保留原劇的神仙戲風格。展現薪傳歌仔戲劇團許久不見的輕盈姿態。

《寶蓮燈》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12/3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