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體外,有機《體》
3月
19
2020
體(杜文賦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9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有機體」(organism)根基於「器官」(organ)一詞。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器官使其載體適應環境,得以留存;在適應的過程,載體透過器官跟環境發生關係,能量遂在「環境─器官─載體」之間流轉,三者不能割裂,載體依賴其外部而無法自足。想像一隻因為具有翅膀和呼吸氣囊而在空中飛翔的鳥兒,我們說牠是「有機的」或一個「有機體」。相反的,「無機」就是無特定器官亦能存在之物質,這樣的物質可以自足並多少能與環境(甚至是自身)割裂,一顆碎了再碎的石子便是如此。

有機體之說,可從各種器官構成的人體延伸到各層制度構成的社會,甚至是不同社會構成的世界秩序。即便偶有爭議,這個用語仍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流傳。也許不是由此出發,但杜文賦統籌製作的《體》卻簡約而靈巧地演繹了上述概念──以及有機體在當代社會中瀕臨崩解的處境。

《體》不是敘事作品,而是利用各種情境的組裝自成一「體」。演出由一位演員對牆壁丟球、反彈與回接的往復過程開始,大家也就定睛於人體──同時是只有孤身一人的個體──的動態。接著是男女二人並列,他們直視前方,舉起各自的左手和右手,在不知對方舉動的情況下試著手心相貼。人際溝通的成敗於此顯現,而按照稍後的安排,這似乎也是各種器官(或生物層級上更低一層次的細胞)相互接壤的起步。

體(杜文賦提供)

定調了整部作品的,是隨之而來八位演員一邊排成各種形狀、一邊說著特定用途而展示為人體不同器官的段落:心、肝、肺、腎、子宮等。這些誰都知道的臟器構成人體,而這回由人體來扮演它們,頗具倒反的趣味。再下來,各種欲望逐漸噴發出來,不同演員時而咕噥、時而吶喊著大致能對應到器官功能的作為,包括想吃什麼、想做什麼,這些慾望無法被滿足,導致「器官們」的情緒走向焦躁,有機體也在崩解邊緣。

從人體的內裡出發,作品有時也一路向「外」開展。演員提到「身體硬硬的」或「皮膚軟軟的」等表觀,繼而有「我聽朋友說……」和「朋友的朋友說……」等看似無謂、不著邊際的台詞。這些「外」是否真的指向人體之外或人際之間,其實不得而知,因為它們也可以是器官或體內各種元素的擬人對話。正是在這種猶疑/游移之間,有機體的概念越發鮮明,在人體內外來往的隱喻也更加豐富。

此外,演員盡可能動用了各種身體特質來表現上述思想。觀眾可以聽到他們合聲說話與唸唱,錯落有致,有時則是空谷回音式地一人獨白;也可以看到他們拍打身體,從頭到腳乃至地板,聲響間隙有聲響,而每一次發聲又隨著輕重遠近而不同,合拍掉拍皆有,可說是一次即興音樂和身體律動的饗宴。只是類似的表現素材重複時,卻不免叫人牢騷「還來啊?!」估計是整部作品一直賦予觀眾未知的期待,故對表現形式豐富程度的要求也跟著提高,偏偏在這個簡單的空間中,這其實已經非常足夠了。

 體(杜文賦提供)

小劇場學校是一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地方,《體》在其中的排練場演出。範圍由簡單的白幕劃定,入場過道則掛有一幅幅拓印著人體的白紙,看得出預算有限而誠意十足。在黑暗中(是的,整部作品的燈光都很昏暗),我看著各個「器官」舞動,也不時轉頭望向身旁其他觀眾,心想:我們看似無關,卻也像一個個器官進入一套套制度,進而構成社會這個碩大的人體吧!

《體》

演出|王郁慈、杜盈羲、李婉寧、吳夏鳳、黃裕庭、劉怡蓁、陳宜萱、杜文賦
時間|2020/03/14 19:30
地點|小劇場學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