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體外,有機《體》
3月
19
2020
體(杜文賦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9次瀏覽

文 張又升(2019年度專案評論人)


「有機體」(organism)根基於「器官」(organ)一詞。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器官使其載體適應環境,得以留存;在適應的過程,載體透過器官跟環境發生關係,能量遂在「環境─器官─載體」之間流轉,三者不能割裂,載體依賴其外部而無法自足。想像一隻因為具有翅膀和呼吸氣囊而在空中飛翔的鳥兒,我們說牠是「有機的」或一個「有機體」。相反的,「無機」就是無特定器官亦能存在之物質,這樣的物質可以自足並多少能與環境(甚至是自身)割裂,一顆碎了再碎的石子便是如此。

有機體之說,可從各種器官構成的人體延伸到各層制度構成的社會,甚至是不同社會構成的世界秩序。即便偶有爭議,這個用語仍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流傳。也許不是由此出發,但杜文賦統籌製作的《體》卻簡約而靈巧地演繹了上述概念──以及有機體在當代社會中瀕臨崩解的處境。

《體》不是敘事作品,而是利用各種情境的組裝自成一「體」。演出由一位演員對牆壁丟球、反彈與回接的往復過程開始,大家也就定睛於人體──同時是只有孤身一人的個體──的動態。接著是男女二人並列,他們直視前方,舉起各自的左手和右手,在不知對方舉動的情況下試著手心相貼。人際溝通的成敗於此顯現,而按照稍後的安排,這似乎也是各種器官(或生物層級上更低一層次的細胞)相互接壤的起步。

體(杜文賦提供)

定調了整部作品的,是隨之而來八位演員一邊排成各種形狀、一邊說著特定用途而展示為人體不同器官的段落:心、肝、肺、腎、子宮等。這些誰都知道的臟器構成人體,而這回由人體來扮演它們,頗具倒反的趣味。再下來,各種欲望逐漸噴發出來,不同演員時而咕噥、時而吶喊著大致能對應到器官功能的作為,包括想吃什麼、想做什麼,這些慾望無法被滿足,導致「器官們」的情緒走向焦躁,有機體也在崩解邊緣。

從人體的內裡出發,作品有時也一路向「外」開展。演員提到「身體硬硬的」或「皮膚軟軟的」等表觀,繼而有「我聽朋友說……」和「朋友的朋友說……」等看似無謂、不著邊際的台詞。這些「外」是否真的指向人體之外或人際之間,其實不得而知,因為它們也可以是器官或體內各種元素的擬人對話。正是在這種猶疑/游移之間,有機體的概念越發鮮明,在人體內外來往的隱喻也更加豐富。

此外,演員盡可能動用了各種身體特質來表現上述思想。觀眾可以聽到他們合聲說話與唸唱,錯落有致,有時則是空谷回音式地一人獨白;也可以看到他們拍打身體,從頭到腳乃至地板,聲響間隙有聲響,而每一次發聲又隨著輕重遠近而不同,合拍掉拍皆有,可說是一次即興音樂和身體律動的饗宴。只是類似的表現素材重複時,卻不免叫人牢騷「還來啊?!」估計是整部作品一直賦予觀眾未知的期待,故對表現形式豐富程度的要求也跟著提高,偏偏在這個簡單的空間中,這其實已經非常足夠了。

 體(杜文賦提供)

小劇場學校是一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地方,《體》在其中的排練場演出。範圍由簡單的白幕劃定,入場過道則掛有一幅幅拓印著人體的白紙,看得出預算有限而誠意十足。在黑暗中(是的,整部作品的燈光都很昏暗),我看著各個「器官」舞動,也不時轉頭望向身旁其他觀眾,心想:我們看似無關,卻也像一個個器官進入一套套制度,進而構成社會這個碩大的人體吧!

《體》

演出|王郁慈、杜盈羲、李婉寧、吳夏鳳、黃裕庭、劉怡蓁、陳宜萱、杜文賦
時間|2020/03/14 19:30
地點|小劇場學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