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體外,有機《體》
3月
19
2020
體(杜文賦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87次瀏覽

文 張又升(2019年度專案評論人)


「有機體」(organism)根基於「器官」(organ)一詞。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器官使其載體適應環境,得以留存;在適應的過程,載體透過器官跟環境發生關係,能量遂在「環境─器官─載體」之間流轉,三者不能割裂,載體依賴其外部而無法自足。想像一隻因為具有翅膀和呼吸氣囊而在空中飛翔的鳥兒,我們說牠是「有機的」或一個「有機體」。相反的,「無機」就是無特定器官亦能存在之物質,這樣的物質可以自足並多少能與環境(甚至是自身)割裂,一顆碎了再碎的石子便是如此。

有機體之說,可從各種器官構成的人體延伸到各層制度構成的社會,甚至是不同社會構成的世界秩序。即便偶有爭議,這個用語仍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流傳。也許不是由此出發,但杜文賦統籌製作的《體》卻簡約而靈巧地演繹了上述概念──以及有機體在當代社會中瀕臨崩解的處境。

《體》不是敘事作品,而是利用各種情境的組裝自成一「體」。演出由一位演員對牆壁丟球、反彈與回接的往復過程開始,大家也就定睛於人體──同時是只有孤身一人的個體──的動態。接著是男女二人並列,他們直視前方,舉起各自的左手和右手,在不知對方舉動的情況下試著手心相貼。人際溝通的成敗於此顯現,而按照稍後的安排,這似乎也是各種器官(或生物層級上更低一層次的細胞)相互接壤的起步。

體(杜文賦提供)

定調了整部作品的,是隨之而來八位演員一邊排成各種形狀、一邊說著特定用途而展示為人體不同器官的段落:心、肝、肺、腎、子宮等。這些誰都知道的臟器構成人體,而這回由人體來扮演它們,頗具倒反的趣味。再下來,各種欲望逐漸噴發出來,不同演員時而咕噥、時而吶喊著大致能對應到器官功能的作為,包括想吃什麼、想做什麼,這些慾望無法被滿足,導致「器官們」的情緒走向焦躁,有機體也在崩解邊緣。

從人體的內裡出發,作品有時也一路向「外」開展。演員提到「身體硬硬的」或「皮膚軟軟的」等表觀,繼而有「我聽朋友說……」和「朋友的朋友說……」等看似無謂、不著邊際的台詞。這些「外」是否真的指向人體之外或人際之間,其實不得而知,因為它們也可以是器官或體內各種元素的擬人對話。正是在這種猶疑/游移之間,有機體的概念越發鮮明,在人體內外來往的隱喻也更加豐富。

此外,演員盡可能動用了各種身體特質來表現上述思想。觀眾可以聽到他們合聲說話與唸唱,錯落有致,有時則是空谷回音式地一人獨白;也可以看到他們拍打身體,從頭到腳乃至地板,聲響間隙有聲響,而每一次發聲又隨著輕重遠近而不同,合拍掉拍皆有,可說是一次即興音樂和身體律動的饗宴。只是類似的表現素材重複時,卻不免叫人牢騷「還來啊?!」估計是整部作品一直賦予觀眾未知的期待,故對表現形式豐富程度的要求也跟著提高,偏偏在這個簡單的空間中,這其實已經非常足夠了。

 體(杜文賦提供)

小劇場學校是一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地方,《體》在其中的排練場演出。範圍由簡單的白幕劃定,入場過道則掛有一幅幅拓印著人體的白紙,看得出預算有限而誠意十足。在黑暗中(是的,整部作品的燈光都很昏暗),我看著各個「器官」舞動,也不時轉頭望向身旁其他觀眾,心想:我們看似無關,卻也像一個個器官進入一套套制度,進而構成社會這個碩大的人體吧!

《體》

演出|王郁慈、杜盈羲、李婉寧、吳夏鳳、黃裕庭、劉怡蓁、陳宜萱、杜文賦
時間|2020/03/14 19:30
地點|小劇場學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