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落花,小劇場去也?——談「見花開劇展」二部製作
9月
20
2018
情.慾.病-慾望街車(阮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0次瀏覽
簡韋樵(望南藝評計畫成員)

曾經的八〇年代,是反抗威權聲音最鏗鏘有力之際。回溯小劇場運動時期,從馬森以西潮東漸解釋著那時劇場美學的進步,或是鍾明德將這場實驗視為跳脫中國傳統話劇的後現代主義、折衷主義的藝術。除了文化的破舊立新,更有王墨林提出身體被國家體制束縛中的衝撞與反叛,敢於創新、批判的潮流。如今,四十年後,當革命感消逝,劇團大多順其自然被體制收編,身體似乎已經耽溺於財團或政府的豢養,其意識漸漸喪失,少了跟社會連結的主體性。阮劇團從2012年舉辦見花開劇展,結合南部大專院校聯合出演,今年更舉起「小劇場運動」旗幟,是藉名宣傳,還是被認為已死的小劇場借屍還魂?

沒有踉蹌的撞擊,小劇場的定義卻變得單調,只要便宜、場地狹小、團隊少人皆可以稱為「小劇場」,更是沒有資源的年輕人所發揮的舞台。從臺北藝穗節至見花開劇展的觀察,南北年輕創作者變得如此乖順,不管是文學作品改編或是西方經典劇本的再現,幾乎都往單一化的方向前進,硬是將外來的文化底蘊套進臺灣脈絡裡頭,看不見自主性的語言,遠離本體,更別談意識性的議題。猶如選擇被觀光政策扶植、在機制內的「文創園區」作為演出場地,借用百年高粱酒廠的歷史情調包裝,多元化的樣品裝飾,空間易流於被消費化與被符號化,迎合民眾對於懷舊的想像,也呼應這兩齣戲何以文「創」?

若以誤讀九〇年王墨林曾言的「小劇場已死!」作為開展,那《當咖啡冷掉之前》的死因可能是持續性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而不治。

首齣《當咖啡冷掉之前》原自於川口俊和同名小說,從2017年出版至今依然暢銷。起初就是舞台劇文本而改編的小說,經由樹德科大的團隊的再轉化搬至小劇場,演出小說其中兩話「戀人」及「夫婦」。劇中以名為「纜車之行」的咖啡店作為獨幕場景,個中匿伏著能夠回到過去的都市傳說,卻有改變不了現況的鐵律,只有在咖啡冷掉之前的時間能與過去對話。常人問:那意義何在?咖啡店彷彿是彼此內心聲音的交換所,從傾聽、理解進而放下。能讓稱霸職場的二美子能在咖啡冷掉之前面對焦躁的慾望,唆使自己讓男友不要離開;面對丈夫罹患智症先的高竹,因為拿到原本未被送達的情書,從字裡行間的讀出丈夫的真實告白,儘管把她忘卻,此生依然要相守扶持。

這齣戲好比小說復刻再現,不加思索地忠於原著,編導只剩將文字視覺化的意圖。在敘事結構上,仿效小說使用大量依靠「畫外音」(Off-Screen),將角色內心的掙扎和疑問一覽無遺,穿插疏離化的沉吟自言。亦使用肢體語言、其他演員仿製劇中人的多重內在情緒,詩意呈現固然增添意象的幻境,但此舉卻造成情節、語境不必要的斷裂和拖沓,也扼殺了觀眾的揣測與想像。就連戲劇行動必得靠語言才能成立角色行為,彷彿演員身體在寫實劇場藏匿不出。礙於時間的貧乏,許多配角變得扁平、被交代模糊,淪為功能性的角色,包括在咖啡店的幽魂從何來、往哪去?筆者認為,種種問題都來自創作者被文字綑綁,沒有自我的詮釋性以及觀點,在形式上延展不了劇場語彙與風格,淪為一場小說聽讀會,極為可惜。

第二齣《情.慾.病》,呈現經典與新穎之作的殘骸,分別改編自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街車》、簡莉穎《妳變了於是我》、莎拉・肯恩《4.48 精神崩潰》,皆在十五分鐘結束,故事結構破碎造成語焉不詳,三者的拼貼也沒有脈絡化的爬梳,議題性的處理宛如隔靴搔癢。以第十景《慾望街車》的截取為例,此舉使觀眾難以得知傅曉夢(原型白蘭琪)精神失常、分裂性人格成因為何、被曹東明(原型史丹利 )野蠻強暴的背後象徵,更是難以延伸觸及大時代的社會底層,解讀文本深含的複雜性與隱喻性。

見花開劇展被視為南部的戲劇相關科系學生聯展、交流的平台,初衷甚好。但筆者認為,在成熟度與經驗度較為不足的學生呈現,需要有「藝術指導」或是「戲劇構作」的存在,提供團隊另一雙眼。尤其是選自名著譯本,除了乖乖文本演作之外,如何體現創作者獨到的觀點以及對時代本質的認識,進而提出作品的前瞻性及必要性?這當然只是對創作上的建言,然而,年輕人精神層面的反抗與批判的動能還存在血液裡嗎?

《當咖啡冷掉之前》

演出|樹德科技大學 表演藝術系
時間|2018/09/07 19:30
地點|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K棟2F─新嘉義座

《情.慾.病》

演出|國立臺南大學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18/09/07 20:45
地點|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K棟2F─新嘉義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