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是編舞家張曉雄「紀實與虛構」之系列創作的第四號作品,野草舞蹈聚落將此作做為五週年紀念在臺中歌劇院再現經典。
舞台緩緩燈亮,眼前投影著一大片海洋,上舞台有著一個古代家庭空間,舞台上走出的是一名穿著現代服裝的男子,隨著投影的帶領觀者遊走穿梭於古時空間,看見了一些模糊跳動的人影時而黑白時而擁有色彩,讓觀眾開始猜測台上的男子似乎穿越在古今的時光中。藉由開場幾分鐘的舞台變化已經清楚呈現出舞作的時空錯置,人物與空間的存在彷彿都在夢裡自由穿梭相互對話,也在整場作品中發現一些固定的燈光設計,讓觀者能辨識出舞者存在於流動不逆的時空,或是一道凝結時光讓古今相會的隧道,整體的舞台設計非常簡單卻創造出了所有時空與角色關係也令人引發出無限想像的效果。
五名舞者及一名歌者每一人從出場開始就投射出滿滿的角色詮釋,讓觀眾隨即進入故事情節並一同參與了紀實與虛構的想像。穿著現代服裝的男子成為時空旅人踏入了與自身有關的舊時光,其中一段男男雙人舞彷彿呈現出古今的自我在時空裡相會了,在一人舞動一人停頓之間產生了對話或是質疑的樣貌,肢體動作顯現出的狂亂和張力也呼應出角色內心的激動。在舞碼當中編舞者運用了非常多的托舉技巧,無論是雙人三人或是男女之間相互配合,一樣是托舉卻因不同情節而有截然不同的質感及設計,男女愛情之中,男子總在女子後方向像一種保護力支撐著女子在空中輕巧柔美的舞動,男男雙人中運用較多相互以速度來借力使力而翻騰流竄於空間之中,傳達親情的橋段時兩名男子緩緩地攙扶母親,母親傾倒而承接,傾身仰望後男子們緩緩托舉流轉於空中,每一個情節都能看出編舞者細心別緻的動作設計。然而不同年齡的舞者對於舞碼詮釋有著不同的掌握度,二十、四十、五十各年齡的表演者身體已經有不同的狀態及極限,在動作與狀態同時發生時,能察覺出各齡舞者不同的詮釋,這是在舞台上非常有趣的觀察,歲月累積後的成果會誠實地彰顯於舞台及表演之中。
從《他鄉》這個作品中能發掘張曉雄的編創作品與文學都有著密切結合的特色,編舞者自身的創作手札也是作品中切入故事的舞意及觀點,文字帶領觀眾依循編舞者的思考脈絡來觀看舞作,同時也保有自由想像詮釋的空間,讓他鄉包容了更多的樣貌好似淺淺地說出每一人心底故鄉的故事。
《他鄉》
演出|野草舞蹈聚落
時間|2018/11/25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