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夢徘徊,走過《他鄉》
12月
28
2018
他鄉(野草舞蹈聚落提供/攝影張曉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9次瀏覽
楊正綸(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在學生)

《他鄉》是編舞家張曉雄「紀實與虛構」之系列創作的第四號作品,野草舞蹈聚落將此作做為五週年紀念在臺中歌劇院再現經典。

舞台緩緩燈亮,眼前投影著一大片海洋,上舞台有著一個古代家庭空間,舞台上走出的是一名穿著現代服裝的男子,隨著投影的帶領觀者遊走穿梭於古時空間,看見了一些模糊跳動的人影時而黑白時而擁有色彩,讓觀眾開始猜測台上的男子似乎穿越在古今的時光中。藉由開場幾分鐘的舞台變化已經清楚呈現出舞作的時空錯置,人物與空間的存在彷彿都在夢裡自由穿梭相互對話,也在整場作品中發現一些固定的燈光設計,讓觀者能辨識出舞者存在於流動不逆的時空,或是一道凝結時光讓古今相會的隧道,整體的舞台設計非常簡單卻創造出了所有時空與角色關係也令人引發出無限想像的效果。

五名舞者及一名歌者每一人從出場開始就投射出滿滿的角色詮釋,讓觀眾隨即進入故事情節並一同參與了紀實與虛構的想像。穿著現代服裝的男子成為時空旅人踏入了與自身有關的舊時光,其中一段男男雙人舞彷彿呈現出古今的自我在時空裡相會了,在一人舞動一人停頓之間產生了對話或是質疑的樣貌,肢體動作顯現出的狂亂和張力也呼應出角色內心的激動。在舞碼當中編舞者運用了非常多的托舉技巧,無論是雙人三人或是男女之間相互配合,一樣是托舉卻因不同情節而有截然不同的質感及設計,男女愛情之中,男子總在女子後方向像一種保護力支撐著女子在空中輕巧柔美的舞動,男男雙人中運用較多相互以速度來借力使力而翻騰流竄於空間之中,傳達親情的橋段時兩名男子緩緩地攙扶母親,母親傾倒而承接,傾身仰望後男子們緩緩托舉流轉於空中,每一個情節都能看出編舞者細心別緻的動作設計。然而不同年齡的舞者對於舞碼詮釋有著不同的掌握度,二十、四十、五十各年齡的表演者身體已經有不同的狀態及極限,在動作與狀態同時發生時,能察覺出各齡舞者不同的詮釋,這是在舞台上非常有趣的觀察,歲月累積後的成果會誠實地彰顯於舞台及表演之中。

從《他鄉》這個作品中能發掘張曉雄的編創作品與文學都有著密切結合的特色,編舞者自身的創作手札也是作品中切入故事的舞意及觀點,文字帶領觀眾依循編舞者的思考脈絡來觀看舞作,同時也保有自由想像詮釋的空間,讓他鄉包容了更多的樣貌好似淺淺地說出每一人心底故鄉的故事。

《他鄉》

演出|野草舞蹈聚落
時間|2018/11/25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