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觀看此次的《再見》,透過肢體與燈光的對話,佐以音樂所縈繞的氛圍,筆者仍不禁對純肢體所創造的美好所拜服,尤其是在「移動迷宮」一節,賴翃中透過舞者身體面向的切換,使得中間的舞者獲得情緒上的昇華⋯⋯(簡麟懿)
12月
04
2020
1249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系列導言寫到:「每個時空下的評論生產流程不斷變化,因此評論不僅僅是對於作品的反響,更是時代背景的反映與凝凍,是我們記住歷史的關鍵參考切片。」換言之,評論不只是對作品,也是思考歷史的方法。更貼切地說,作品和評論皆是記憶歷史之材料,而兩者的辨證對話也是形塑歷史之動力。評論與作品一體兩面,評論作為作品之見證,不但使作品得以成立,還可能使已逝的作品留下「變形」的「文」跡。當作品不再,評論即成為作品的代言,為消逝的作品留下朦朧的印記。然而,評論的作用不止於此,藉由與作品的對話或思辨,評論也能外延成為一個新興場域,接軌其他領域、延伸自身的地盤。
11月
15
2019
1360
綜觀今日台灣多元文化的舞蹈展演,台灣高等舞蹈教育延續「傳統」以及當代「創新」的使命一直存在,在創新的背後是社會的文化積累支撐,因此,當北藝大與南應大在上週的台灣島上,一南一北呈現迥然不同的演出風格,也正反映當代台灣舞蹈生態的現場。(石志如)
5月
31
2019
1969
從《他鄉》這個作品中能發掘張曉雄的編創作品與文學都有著密切結合的特色,編舞者自身的創作手札也是作品中切入故事的舞意及觀點,文字帶領觀眾依循編舞者的思考脈絡來觀看舞作,同時也保有自由想像詮釋的空間。(楊正綸)
12月
28
2018
654
編舞手法方面,吳易珊讓舞者運用的動作質地大多是自由流動(flow)、游移環繞(indirect)、和緩綿延(sustained)的,這使得他們彷彿在追憶似水年華,卻又茫茫不得其所。(陳祈知)
9月
28
2018
1245
易製作以《解穢酒》給羅曼菲老師過冥誕,整齣作品無言明,也無太過自溺的橋段,而是巧妙融合非敘事的片段拼貼,加上獨立敘事的方式,將對「她-曼菲老師」的思念,鑲坎在一般人參與告別式的普遍性探討。(石志如)
9月
22
2018
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