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無邊,家屋有形《海馬與象》+《姊妹》
11月
14
2016
海馬與象(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8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海馬與象》+《姊妹》是盜火劇團所舉辦的第一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四齣作品中的兩齣,於宣傳中「〔盜火華文劇本Lab〕友善創作 X 在地生產」的文字,說明了自現下此地的觀點出發,向外輻射開來的目的。

兩齣戲於小劇場內講究又用力,各有緊密而清晰的風格,並且彼此呼應著。人的感知與生存,在小空間裡被放大,內在髒污也被仔細層層攤開,擦拭,在過程中感到緩慢的痛。語言之於表達功能,在此不斷掩蔽重疊或削減或顛反自己,經劇場時間中的日常暫留,語言成了尖銳的刀,成了灌水至極限的水球,那層繃緊的薄膜。

兩齣戲各約一小時,劇情各是失去父或母,人物雖在逃避父母與不自主尋找著父母的矛盾裡徘徊,也在此行動裡繼續前進,是否源頭—如上帝的概念—便是答案?在反覆尋找以及破滅裡,在自己打倒自己又站起來的生活裡持著信念,否則我們所依靠的,所發動的力量是什麼呢?

《海馬與象》是何應權的劇本,場上與戲有著無彩灰階的色調,以科學式的無感敘述,對應人的感情與存在,鋪陳出此劇的背景。場上景觀以石洞的質感為主,有幾個像小島一樣的區域,排列擁擠,區域各是劇中人家強無牆的房間,手術與實驗區,以及關猴子的籠子等等。

劇情發展在跳接中成為輔助意念之用。推進間呈現幾條支線,這幾條線並列,有著大腦意識運作的「蒙太奇」結構,並在打造建立,再惡意推翻演員與觀眾的假設戲劇空間和距離中,提問人類生存基本命題。自喝湯動作始,點出人類吞吃的必要與野蠻,圍繞著「腦」之為食物的黑色幽默,在狂想中展開家強即將要切除海馬迴而面臨即將失憶,在這之前追問母親以尋找父親,出現父親的身影接著越來越擴大,藉由失常的母親提到「天父上帝」,父親為其在世的形象並成了巨大的陰影,而母親因只想活在過去,不許家強長大,以暴力的母愛全然包覆著,以致於家強弒母。家強父親身為腦科醫生,為了醫治腦癲癇的妻子,以及醫學進步之由,進行著禁忌的猴子活體實驗,甚至對猴子產生人的感情,在此對人類文明發展提出問句,提問自然界的階級是否不可動搖,而猴子有如次級人類或替代之功能,也是人類的鏡面,在「吃腦」行為映照著人之自私自大,但以上這些在後段則揭開所有成立的敘述之膜,以夢境,行為藝術家與導演的現身一一推翻,也是失憶的腦內畫面快閃,人類建構的世界瞬間失序的預表,最後以血腥的實驗影片播放為本劇上了一抹紅色......此劇有大腦的運作狀態,也論述「無腦」情狀,在日常我們隨意說著:腦子裡有洞,我們隨意的罵人無腦,或說考/烤你的腦袋......這些文字在舞台上改變動詞名詞替代使用,其語言意義在劇場中具象體現的驚人重量。

我喜歡最後的快速轉換,有如腦中的意識快速翻轉互相顛覆,夢境快速轉換,破除戲劇假設使其顯得嚴肅做態,以醫院的電梯狂想,狹窄中的狹窄,封閉中的擠壓癲狂,諷刺前述劇情,像是打翻整盤菜,直指這些提問的空虛,而劇場是種種人生的誇張不實演出。但相較於此劇的格局,演員或許可以更靈活些,台上的瘋笑看來刻板,而身體的僵硬與不穩定,在節奏快速中特別明顯,但這也是一種質感。命題冷銳,還可繼續發展,覺得畫面與意念紛陳混亂中,似可更有掌握。

《姊妹》為劉天涯的劇作,場上是毫無特色的普通家庭,混濁而低彩度的擺設,有如被一層生活的灰給覆蓋般,黯淡無光的,像是被時間輾過的樣貌。姊妹各是一亮一沉,無時無刻對比與調和著,互相在疏離與親密之間,凸顯一個逃離,一個生根的差異。以散文般的日常起,久別重逢的姊妹不斷的在對話中進退,綿密的自客套到絮語,繪出家庭美名下的壓迫與極限。

在狹小空間裡,人的溫度在劇情進行中慢慢升高,演員走到觀眾席旁上二樓,因天花板而不得不壓低姿勢的貼近觀眾,在二樓那姐姐離家後未曾更動的舊房間,除了成為收藏姊姊自國外寄回的畫作倉庫,也是關鎖而腐臭著的記憶,關住畫中,屋裡的男人(父親)。兩位女演員刻意的減低表演,質地在日常碎語的累積以致無路可出,從輕易可進入的生活鬆散結構逐漸變得沈重,這種日常太貼近劇場外的日常,於是心理的壓力更強,對照生活中的人物,讓話語中的話語顯出,以父親性侵女兒的揭露,具象家庭的擠壓與功能變異,以此質疑了父親的傳統形象,兩姊妹以不同方式無聲對抗父親與性侵帶來的痛苦屈辱,對抗自己的憤怒與恨愛交雜,此隱性的暴力如水伏流日常之下,一如劇中不可聽見的尖叫聲,也在人物企圖逃脫或直面的選擇之間,透出家庭是不可能逃脫的場域。

日常的物質在劇場中有著精采的隱喻和帶動,如水在姊妹談話休止片刻流出,水聲動人,妹妹以慌忙習慣,掩蔽無可治癒的傷口,在此時水聲有如沉積的淤血流出。姊姊與妹妹吃麻糬的動作,同樣是家庭傷害的精準表徵,自巷口還沒死去的的阿伯叫賣,到姊妹暗夜的喘息與無盡,都包在軟綿又滑軟的麻糬裡,然後,她們就這樣吞吃著,噎著喉嚨噤聲,麻糬像是家庭封閉性的觸感。

除此,劇中姊姊提出孟克的作品〈吶喊〉,提出藝術品標價與藝術創作本身的距離,受苦的藝術家之受苦的必要,描述藝術家將創作行為之於自我治療,以及傷害存在之於創作材料的矛盾。簡單的故事情節,幽幽然而細緻帶出的思考空間,與《海馬與象》各以不同方式映照了現實,且進入深淵,無可迴避,是文采斐然的兩齣劇作。

《海馬與象》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16/11/04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