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怪物?誰是異端?《鐘樓怪人》詮釋社會偏見與迫害
4月
10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次瀏覽

文 吳季瑾(清華大學中文系學生)

1831年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鐘樓怪人》,以十五世紀末巴黎聖母院為背景,透過三位主角對艾斯梅拉達的愛慕,情感的糾葛錯綜複雜,是大主教信仰被褻瀆、科西莫多的沉默深邃的守望,還是菲比斯的輕浮虛偽愛情遊戲。當四人的人生交織,命運洪流引領著走向未知,華麗的舞台探討著人性的善惡,讓《鐘樓怪人》至今仍是世界文學與戲劇史上的不朽經典。

聖母院下的沉淪

吉普賽人的艾斯梅拉達在巴黎是一個戲劇性的存在,出生的種族,被枷鎖在社會曲解中,美貌成為她的詛咒。然而,社會偏見卻無法阻止愛情的碰撞,當艾斯梅拉達悠揚舞蹈與悅耳歌聲飄揚,三位男士推開愛情的房門,大主教克勞德・弗侯洛首先出場,審視的眼光教唆隊長菲比斯驅逐吉普賽人,菲比斯一眼便發現「異鄉人」裡的艾斯梅拉達,初次洩漏了菲比斯的花心。當未婚妻弗勒爾出場時,期待著一場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菲比斯假裝著同樣癡情,卻誘使艾斯梅拉達前往愛之谷酒店,貪婪她的靈魂與肉體。

捲進感情漩渦的私會,成為艾斯梅拉達悲劇的轉折點,偷偷跟蹤而來的弗侯洛,因為嫉妒與憤恨刺傷菲比斯,隨及倉皇逃離。地位與權力的無情壓迫,艾斯梅拉達被誣陷,成為族群貶抑下的犧牲品,諷刺美貌帶來的災難,熱情奔放被醜化為下情蠱的「女巫」。

主教弗侯洛的形象顛覆了人們對神職人員的傳統想像,理應忠誠於上帝、嚴守石雕般莊嚴的信仰,美人的出現,讓靈魂沉溺於慾望的火海,弗侯洛卻將自身邪念推託,誣陷她是魔鬼的化身。揭示個人的矛盾與扭曲的心理掙扎,利用宗教操縱他人命運,也映射了當時宗教權威的虛偽與腐敗。當信仰不再純粹,神職人員不在是上帝的僕人,宗教便淪為壓迫與毀滅的工具。

相較之下,科西莫多對艾斯梅拉達的愛慕,便顯得無瑕而真摯,超越外貌、超越情感的慾望、超越自私的佔有欲,只是渴望她的幸福。或許「純真」太過理想化,因為科西莫多對自己外表的自卑,被社會排斥的孤獨感,科西莫多的愛是渴望著「被需要」,以及貪戀艾斯梅拉達充滿生氣的光芒。另外,更是出於同理心,同樣在社會中邊緣化的靈魂,經歷苦難的共鳴,科西莫多的愛是一種心靈上的相通。然而,無法回應的情感是沉重且折磨的,隱含了科西莫多一絲執著的痕跡,促使心理上無法承受的負擔,最終成為無聲的枷鎖。戲劇體現了愛情的脆弱與悲劇性,無條件的奉獻雖然始終清澈,卻也是巨石般的情緒勒索。

愛情的定義是廣泛且模糊的,從劇場的設計體會出聖母教堂穹頂下,法國的浪漫與社會對情感的認知,也為慾望註解,菲比斯英俊且擁有地位,自大地認為女人視他為太陽,弗侯洛的主教權力,使他的信仰在慾念侵蝕下崩裂,科西莫多純粹的奉獻,將渴望被關注的心理展露。艾斯梅拉達象徵人們的慾望,警醒大眾不要墮落成惡魔,將藉口變為獲得利益的手段。

鐘樓的旋律與舞步

《鐘樓怪人》作為經典音樂劇再度來臺演出,以磅礡的音樂和流暢的舞蹈演繹悲劇,試圖以舞台調度與視覺設計重現聖母院的莊嚴氛圍。音樂與舞蹈的編排無疑展現高度專業性,演員們的歌聲具有穿透力,情感張力十足,與舞者的互動能有效推動劇情發展。唯一較令人不解的是遊吟詩人甘果瓦應是劇中說書人的角色,因為唐突遊蕩到奇蹟之殿的狂歡儀式,而即將被絞刑,後來受到艾斯梅拉達的援助。這段情節原意或許是為了強調奇蹟之殿作為流浪者避風港的重要性,然而,劇本未能讓這個轉折自然融入劇情,使這段安排顯得刻意,甚至與主線發展脫節,削弱了故事的整體流暢度。光影設計彌補了一部分視覺上道具互動的不足,特別是教堂花窗的投影與鐘聲橋段的結合,使整體氛圍增添了藝術層次,為戲劇增色不少。整體而言,《鐘樓怪人》在音樂與舞蹈層面依然維持高水準的演出,作品擁有撼動人心的力量,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上的饗宴,讓人沉浸於鐘樓下的浪漫與悲劇之中。

隱形的高牆:文化霸權的真相

《鐘樓怪人》將「看不見的偏見」呈上舞台,音樂與舞蹈相互交融,將劇情中的激情與衝突具象化,為觀眾帶來極具張力的視覺與聽覺體驗。宗教的聖潔與虔誠賦予信仰至高無上的道德標準,《鐘樓怪人》卻巧妙地顛覆了這層光環,揭露信仰與權力交錯下的虛偽與矛盾。科西莫多因外表較為獨特,被認為是「異類」,吉普賽人的艾斯梅拉達被刻印在放蕩不羈、無賴,無根的遊牧民民族的砧板上,然而,這些被貼上標籤的人,卻往往比高高在上的神職者更懂得何謂真摯與善良。劇中最具衝擊性的便是大主教弗侯洛,身披信仰的外衣,卻沉淪於慾望的深淵,將自己的罪惡合理化為魔鬼的誘惑,藉此操控他人的命運。這齣音樂劇不僅是關於愛與悲劇的故事,更是對社會階級與道德標準的深刻質疑。究竟何者才是純粹的?何者才是真正的墮落?科西莫多的動人的演繹,使得這場關於愛、偏見與命運的鐘聲,在劇場中久久迴盪。

《鐘樓怪人》

演出|聯合數位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2025/03/08 14:30
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表演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
《幹掉她》是一齣將語言、敘事與主體性全面打碎的作品,也是一面映照現代人與資訊、影像、情感、聲音相處方式的巨大鏡子。在當代舞台上的再製,不僅延續了昆普的文本實驗精神,更將這種碎裂性推向數位社會的深層隱喻。
4月
10
2025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