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戲引唱,巧思得分《戲窟風情畫──古路經典下午茶》
5月
28
2013
戲窟風情畫(臺灣春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8次瀏覽
陳歆翰(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由臺大、師大歌仔戲社團畢業校友聯合組成的臺灣春風歌劇團堂堂邁入第十年光陰,在這意義特殊的十年大關,春風規畫了一連串的系列活動,充分展現其強大的製作能量。活動包含了與戲曲大師面對面接觸的「春風講堂」講座,邀請了戲曲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王海玲、施如芳、周以謙與王安祈等戲曲名家;為了紀念英年早逝的青年劇作家許芳慈小姐而舉辦的「惜緣/戲緣」舊作重演;另外還有籌備中的年度大戲《江湖四話》做為活動的壓軸;而活動中最為跳脫傳統表演形式的便是連續三個週末在大稻埕地區舉辦的「百年大稻埕‧一曲望春風」清唱會活動。

以清唱會形式演出在戲曲界行之有年,但以歌仔戲來說較不普遍。但仍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河洛歌子戲團早期舉辦多場的「精緻唱腔音樂會」、唐美雲歌仔戲團跨界大玩爵士樂的「歌仔戲飆爵士」、民權歌劇團邀請眾多資深演員聯合演出的「歌韻清音─經典歌仔戲清唱會」等製作,都足以令人回味再三。清唱會的表演卸去了繁複的戲曲身段、舞臺佈景與古裝造型,而以原汁原味的唱念功夫與觀眾近距離接觸,對於演員唱腔念白的要求更為嚴格,對於文武場音樂伴奏的期待也比以往更高。參演上述節目的演員皆以獨特韻味的唱功見長,搭配資深的後場樂隊,其韻味表現層次精彩萬分。

以年輕演員為主的臺灣春風此次推出清唱會的表演,成果使人憂喜參半。但所幸製作團隊的完善規劃,讓演出內容處處充滿驚喜,不失精彩與趣味。節目流程編排充滿巧思,細數春風十年來所製作的經典劇目,從中挑選了數段經典的唱段,節目安排流暢;與字幕投影、燈光音響等硬體也搭配得天衣無縫,硬是在狹小的非正式舞臺上,搭起了黑色帷幕,其製作節目的用心與誠意可見一斑。可惜大稻埕戲苑八樓曲藝場為平面場地,不利於觀眾觀賞節目,在眾多人頭鑽動的情況下,觀賞情緒大打折扣。

在演員表現部份,當家小生李佩穎維持一貫帥氣迷人的姿態,備受期待與注目,可惜在「唱念」的展現不若「表演」來得拿手,若扣除情緒與身段的表現,在演唱的音準與特色就不如春風唱將馬小馬與劉映秀來的搶眼。故而佩穎在本次演出中,重現的《周仁獻嫂》〈悔路〉與《八郎探母》〈出關〉選段,重頭到尾幾乎是以「彩扮」且「帶戲」的方式完成演出,是相當清楚自身的特長進而發展的舉動。其與長期合作的旦角搭檔邱妤萱默契十足,即便有忘詞或稍微走音的情況發生,也瑕不掩瑜,「揚長補短」的設計起了極大的作用。而映秀嗓音清亮高亢、小馬渾厚飽滿,兩位的歌仔韻味十足,行腔轉韻具備專業水準,在《八郎探母》選段的表現也博得滿堂喝采。值得一提的是,擔任串場主持的詹佳穎口條清楚、思慮清晰,控制場面順暢得宜,是掌握節目節奏不可或缺的一大功臣。

戲曲的行話說「三分前場,七分後場」,此次的樂隊編制採一般外臺公演的小編制,文三武二──主胡、笛簫、電子琴、司鼓、鑼鈔各一人,是相當基本的組合。但清唱會中,對於文武場的音樂展現要求是否應該更甚於一般彩演的編制?在音樂排練次數與呈現的成果應該要更加要求,畢竟卸除了許多傳統戲曲的包裝,觀眾的注意力完全在聽覺上,這樣陽春的編制或許不夠滿足於觀眾的需要。而主打「經典古路」選段,如果能夠保留文場「四大件」的使用,捨去電子合成器的生硬音色,或許得以更加彰顯「古路戲」的傳統韻味。

臺灣春風經歷十年的耕耘努力,堪稱為業餘劇團的龍頭,期盼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再創更好的成績,筆者在此也祝福春風,十週年生日快樂!在雨過天晴的午後,我帶著滿滿的感動踏出了大稻埕,回頭一望,千樹萬樹梨花開。

《戲窟風情畫──古路經典下午茶》

演出|臺灣春風歌劇團
時間|2013/05/18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8樓曲藝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年輕演員為主的臺灣春風此次推出清唱會的表演,成果使人憂喜參半。但所幸製作團隊的完善規劃,讓演出內容處處充滿驚喜,不失精彩與趣味。(陳歆翰)
5月
23
2013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