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傳說的詭譎預言「臺港舞踏文化祭-妖獸都市」
6月
26
2023
害(滅劇場提供/克勞德・霍弗 Claude Hofer〔瑞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57次瀏覽

文 鄧雯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學、媒體藝術與藝術史博士生)

由「滅劇場黯黑舞蹈團」所策劃的「臺港舞踏文化祭-妖獸都市」,2023年6月10日於十方音樂劇場展開,五組的舞踏交流演出,為臺港舞踏者提供發揮創意及展現自我的平台。策劃人胡嘉老師於國際間及臺灣表演平台致力推廣舞踏,並鼓勵新生代舞者勇於呈現真實的自我,挑戰創新的舞踏精神。「臺港舞踏文化祭」以《妖獸都市》為副標題,不禁令人聯想到去年(2022)於台灣上映的《妖獸都市1987劇場版》。那是一部情色主義的獵奇科幻劇場版動畫,由擅長暴力美學詮釋的川尻善昭執導,改編自菊地秀行的小說。劇情描述人魔共存的世界,為避免一切的失序,兩位人界護衛收到任務,保衛魔界與人界協定。而真人版的《妖獸都市》為1992年上映,由香港導演徐克監製、導演麥大傑,黎明、張學友、李嘉欣主演,是一部充滿暗黑魔幻成分的香港B級片電影。2023年「臺港舞踏文化祭」以此為副標,帶領觀眾進入獨特的舞踏世界,探索都市暗黑面,以舞踏展現陰影下的人權。

上半場開場舞作《害》,由黃絃詠、吳梓榕雙人舞展開,伴隨音樂家張康德的單音敲擊聲,敲開了凝結的空氣,雙人舞踏縱慾沈淪的糾纏斡流,是扭曲詭譎的連體。葉政瑋激瘦細長的身軀謹小慎微的踏入,緊急出口的綠色燈光渲染

肌膚,是枯樹盤繞青綠的苔蘚。樹靈伸入雙人糾纏的結界,與之渾沌狀態形成強烈的對比,高大卻又輕盈的孤樹下,是腐壞自溺於糾纏的戀人。音樂家張康德撥弄琴弦,樂符輕撫腐壞的靈魂,雙人緊緊抱住了枯樹,像找到了唯一的救贖,隔開兩人的糾結。第二組演出由郭心蘋(大提琴)引領舞踏新人陳楓、許雯鈞的《共生破》,白色的大型塑膠袋封印了他倆的靈魂,禁錮於白色的迷霧,試圖衝破雲霧;亦是母體胎盤中的雙生兒,努力的伸出手、腳;也是毛蟲不急於破繭而出,以身體的激烈、痛苦、緩慢的享受蟲蛹「完全變態」的羽化過程。


失落的神廟(滅劇場提供/克勞德・霍弗 Claude Hofer〔瑞士〕)

下半場開場是多元創作跨領域藝術家野村祐(Yu Nomura)的《巫山神女》,野村祐多年從事舞踏妝容、肢體開發教學,擅長以巫女妝容融入其藝術張力的表演形式。舞踏中詮釋神女曼妙的神姿,將傳說故事情境納入表演。大倉摩矢子(Mayako Okura)《原風景》,倘若以「太空漫遊」不足以形容她的舞作。她漂浮的身軀凝聚暗物質(Dark Matter),引力牽引身軀,空氣聲響畫過星辰,太空粒子進行了一場星際迷航,意象的表達是大倉摩矢子成熟的舞踏展現。壓軸演出的是這次「台港舞踏文化祭-妖獸都市」的臺港共製演出,由香港舞踏舞者梁偉傑(Grad)與臺灣舞踏舞者黃國瑞(Sherwin Chimera)所合作的《失落的神廟》,作品以黃國瑞的作品為開始,香港舞踏舞者梁偉傑介入,碰撞且創造《失落的神廟》,臺灣音樂家黃泰元(Tiger Huang)以吟唱聲、小提琴等配樂。舞作中反映出香港時代下的政治命運與革命運動中,人民無聲的吶喊,嘶聲裂肺的失語症狀,奮力投石的壯烈、吹彈可破的政治假象,舞作雕塑暗黑勢力中人民的的反抗縮影。

「舞踏為二次大戰下的產物,時至今日。為何舞踏?」,這是演後座談所展開的討論。台灣新生代舞踏《害》、囚禁於塑膠裝置的掙脫者《共生破》、一位傳說中的豔麗女神仍然渴望愛情《巫山女神》、宇宙闇物質的抗引力《原風景》、臺港共製《失落的神廟》表達政治的客體,反應人民的反擊與生存。加拿大哲學家麥克魯漢曾提出「媒介即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人們理解訊息受到媒介的影響,而表演者透過作品傳達感知、傳達訊息,以純粹的身體、舞蹈、乾淨的舞台,簡潔又賦予張力的意象,由舞踏者的引領,觀眾進入意識元宇宙。傳達意念,不需要仰賴科技產物的輔助,仍可生成異次元的維度。人類內心的妖獸在壓抑中釋放,在都市中生存,「台港舞踏文化祭-妖獸都市」釋放心中禁錮的獸,有獸性也充滿人性,人性的妖魔,來自外界不公平的對待,所以成妖為獸的都市詭譎預言。

《「臺港舞踏文化祭-妖獸都市」》

演出|滅劇場
時間|2023/06/10 18:00
地點|十方音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