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明鏡《我的風神寶寶與風神寶寶》
1月
22
2024
我的風神寶寶與風神寶寶(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6次瀏覽

文 林榮淑(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博士、教師退休)

《我的風神寶寶與風神寶寶》發想源自《西遊記 真假孫悟空》橋段。鐵扇公主性急,是一位愛面子、求好心切的媽媽;而風神寶寶則是愛玩、怕嘮叨,活力四射的小孩。某天,風神寶寶又沒達到要求,媽媽情急說出如果可以她想要一個聽話懂事的兒子,神奇的鏡子裡跳出另一個風神寶寶。風神寶寶外婆來火焰山小住,真假寶寶爭搶媽媽和外婆關愛的眼神,兩位大人試驗了幾次,都分辨不出真假。有一天大人不在,兩個風神寶寶爭執誰是真誰是假。

親子關係糾葛難解。時空位移,兩代教養相傳疊影,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從古自今永遠仝款存在。如清代慈禧〈祝父母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首詩也是慈禧太后一生中唯一一首流傳下來的詩。

出現兩個外貌一模一樣的風神寶寶是這齣戲重要的衝突之一,一位調皮搗蛋,一位乖巧聽話,反映出小孩的想法與家長的期待。傳統戲曲搬演真假難辨人物的劇情對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個人觀賞過幾團歌仔戲團搬演《大鵬鳥傳奇》,最後都請包大人使用照妖鏡辨別出真假皇帝。這齣兒童劇也期待孫悟空的火眼金星能看出真假,賣鏡子的店老闆也帶來魔術照妖鏡,希望有助於真假的釐清。最後風神寶寶被推進大鏡子裡。劇終並沒有落入傳統結局,揪出冒牌風神寶寶,而是保留第二個風神寶寶的存在,保留各自的個性與想法。反而突破傳統,跳出窠臼,以開放結局煞鼓,令人拍手叫好;留下想像空間給觀眾,蓋漂亮。


我的風神寶寶與風神寶寶(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兒童劇大多以親子觀眾為主要訴求。風神寶寶兒童劇團一貫緊握兒童劇重要元素:概念、劇本、演員、編導、舞台、服裝、燈光等。文本沒規格化,自由度高,無成人主觀先入為主說教,不向觀眾強制灌輸固定價值觀。伴著劇情開展,引領觀眾進入家家戶戶日日上演親子彆扭現場(小孩手機上癮、吃飯時看平板、來自外婆的溺愛、三代之間教養關係)。貼近孩子的心,以幽默風趣的方式,鬆綁/演繹親子緊張故事,帶出兩代教養傳承粼粼洄瀾,絲絲入扣。大小觀眾跟著風神寶寶和他自己對話的腳步,一步一步,慢慢找尋被遺忘的自我。理解→接受→擁抱情緒,成為一個完整的我。

此劇無兒童劇常用的台上演員與台下觀眾直接互動,也沒用兒語說話。人物造型活潑可愛,道具傳統與現代交融,如家裡誇大的火焰鍋及巨大食材、孩子的玩具與蠟筆、魔鏡店多面不同造型的魔鏡,點綴舞台繽紛畫面,孫悟空使用的平板電腦尤其討喜。從開幕到閉幕:熱鬧、繽紛、生動、活力表演。這款解放作法比對國外許多優秀的兒童劇,有打破兒童劇基本款迷思。具誠懇、有美感、寫實、想像力等創新手法。

特別一提,口條是以台語為主,佐以華語;唱曲以歌仔戲調為主旋律,加入一些改編的流行音樂,依劇情需求自然切換,渾然天成,無形消融親子緊張關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孩子很輕鬆沒有壓力接觸歌仔戲,熟識本土文化和傳統戲劇之美,寓教於樂比端坐在教室上課收到的效果好。  

戲好看,兒童被感染,易獲得愉悅與滿足感覺。但任何過分的人工雕琢仍須避免,如造型可愛的孫悟空動作活潑討喜,屁股卻多次對著台下觀眾表演放屁,加上人造響亮屁聲,給觀眾不雅動作和噪音騷擾,個人感覺已遊走在對觀眾不禮貌邊界,這只是私人的意見,然瑕不掩瑜。這齣戲再一次說出:兒童戲劇是一座秘密花園,它不只是兒戲。

《我的風神寶寶與風神寶寶》

演出|風神寶寶兒童劇團
時間|2023/10/07 18:3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戶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