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偶與注視《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11月
01
2017
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4次瀏覽
吳思鋒(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就社會福利的面向,手杖的分類是「個人行動輔具」,輔助人在生活中行動的器具,同時是輔助科技產業的一項商品。手杖,也是英國身障藝術家康寧漢(Claire Cunningham)在台上唯一使用的物件,可是她卻用舞台上的行動告訴我們,不是因為有了手杖她才能行走,而是手杖因為她的表演,彷彿有了非工具的生命;不是輔具科技在操控她行動的當下與未來,而是她的行動賦予輔具未來的意義。

舞作開場極其簡單,就是康寧漢從右上舞台走到左上,而做為觀眾的我們,也就這麼注視著她,從我們面前走過去,然後燈光全暗,和一般劇場是演員在暗燈之際走至定位的潛規則完全反過來。這段「被注視」的過程很快隨著燈光全暗了數分鐘而隱入「不可見」的空間與時間。一切消失在眼前消失的這幾分鐘,只有康寧漢發出又像泣噎又像吟唱的聲音,又像吸引關注又像反而是她在陪伴我們渡過視覺被取消,猶如停電夜一般的黑暗時刻。

這個開場,已經辯證了「奇觀」的意義。簡單地說,奇觀就是讓可見的維持可見,或者更可見;反之,不奇觀即為把可見的變得不可見。因此,開場之後發生的一切,反而是為了要揭示原來的不可見。抑或,會讓人聯想到康寧漢在一次訪談,說:「社會大眾都有好奇的心態,特別會注意與自己不同的他人,身障者每天必須面對的就是社會奇異的目光。我要在我的舞台上讓觀眾把我看個夠,那之後我們是否就能揭過這道障礙,轉而專注於其他事情呢?」

待燈亮時,舞者對準左上舞台的斜角,背向觀眾,平舉手杖往兩側牆面靠,光道打成一道門縫,她就像是個出走的娜拉,但她其實沒有走出去打算,而是要用她的身體把劇場內部的空間撐開。手杖做為手的延伸,就像她正在操的偶,或者當她力量不夠以及不用力的時候,看起來她會變成那個被操的偶。如同操偶者與偶長久以來紛雜難解的人-非人的神祕聯繫,四肢與手杖在舞蹈文本之內的關係呈現,已然剝除工具化的單一調性,這樣往復折返不止,也逐漸撐開了一個複雜的力與形象的空間。

認為「我的作品是把權力拿回自己手上」(演後座談的回應)的康寧漢,接著走到下舞台中央,脫去外衣,卸下手杖,孤身站立,注視觀眾。並非溫柔邀請的眼神,及因持續站立而逐漸顫抖、不穩的身體,讓她的注視變得力量十足,也投向觀眾,尋問,如何測秤道德的重量--我該什麼時候注視?我該怎麼注視?

尚-路克.南希(Jean-Luc Nancy)在《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說道:「一場地震,便是裂開一道斷層;為此,必然拉開一個空間,產生一道間距。或許,這道斷層也存在於話語的邊緣。舞蹈亦然,舞蹈不說話,而是挺立在話語的邊緣。」康寧漢的挺立,不為刻意展示,也不刻意避開,不多加解釋也不迂迴,卻在我們的觀看之中,在充斥各種障礙的框架世界中,埋引一道存在先於詞語的震央。

注視的難題並沒有到此為止。最後,康寧漢撐手杖直線後退靠牆,光道暈染著用手杖把自己撐高的她。受難的形象,聖歌的吟唱,既殘酷又靜謐。這才使人想起,源自波希(Hieronymus Bosch)畫作的舞蹈,展示的不是一座樂園,而是提示世界本該有的異質之貌。

《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演出|克萊兒.康寧漢
時間|2017/10/19 20:0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相當古典的意象——波希的繪畫以及巴赫的聖樂,拉開對現實的距離,給予一般觀眾相對安穩地觀看情境,而這樣有節制的距離,是作者的溫柔還是慷慨?舞作究竟是想要表現差異而尋求認同理解,或是肯定自身的創造性而純粹的表現?(唐瑄)
10月
27
2017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