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偶與注視《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11月
01
2017
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6次瀏覽
吳思鋒(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就社會福利的面向,手杖的分類是「個人行動輔具」,輔助人在生活中行動的器具,同時是輔助科技產業的一項商品。手杖,也是英國身障藝術家康寧漢(Claire Cunningham)在台上唯一使用的物件,可是她卻用舞台上的行動告訴我們,不是因為有了手杖她才能行走,而是手杖因為她的表演,彷彿有了非工具的生命;不是輔具科技在操控她行動的當下與未來,而是她的行動賦予輔具未來的意義。

舞作開場極其簡單,就是康寧漢從右上舞台走到左上,而做為觀眾的我們,也就這麼注視著她,從我們面前走過去,然後燈光全暗,和一般劇場是演員在暗燈之際走至定位的潛規則完全反過來。這段「被注視」的過程很快隨著燈光全暗了數分鐘而隱入「不可見」的空間與時間。一切消失在眼前消失的這幾分鐘,只有康寧漢發出又像泣噎又像吟唱的聲音,又像吸引關注又像反而是她在陪伴我們渡過視覺被取消,猶如停電夜一般的黑暗時刻。

這個開場,已經辯證了「奇觀」的意義。簡單地說,奇觀就是讓可見的維持可見,或者更可見;反之,不奇觀即為把可見的變得不可見。因此,開場之後發生的一切,反而是為了要揭示原來的不可見。抑或,會讓人聯想到康寧漢在一次訪談,說:「社會大眾都有好奇的心態,特別會注意與自己不同的他人,身障者每天必須面對的就是社會奇異的目光。我要在我的舞台上讓觀眾把我看個夠,那之後我們是否就能揭過這道障礙,轉而專注於其他事情呢?」

待燈亮時,舞者對準左上舞台的斜角,背向觀眾,平舉手杖往兩側牆面靠,光道打成一道門縫,她就像是個出走的娜拉,但她其實沒有走出去打算,而是要用她的身體把劇場內部的空間撐開。手杖做為手的延伸,就像她正在操的偶,或者當她力量不夠以及不用力的時候,看起來她會變成那個被操的偶。如同操偶者與偶長久以來紛雜難解的人-非人的神祕聯繫,四肢與手杖在舞蹈文本之內的關係呈現,已然剝除工具化的單一調性,這樣往復折返不止,也逐漸撐開了一個複雜的力與形象的空間。

認為「我的作品是把權力拿回自己手上」(演後座談的回應)的康寧漢,接著走到下舞台中央,脫去外衣,卸下手杖,孤身站立,注視觀眾。並非溫柔邀請的眼神,及因持續站立而逐漸顫抖、不穩的身體,讓她的注視變得力量十足,也投向觀眾,尋問,如何測秤道德的重量--我該什麼時候注視?我該怎麼注視?

尚-路克.南希(Jean-Luc Nancy)在《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說道:「一場地震,便是裂開一道斷層;為此,必然拉開一個空間,產生一道間距。或許,這道斷層也存在於話語的邊緣。舞蹈亦然,舞蹈不說話,而是挺立在話語的邊緣。」康寧漢的挺立,不為刻意展示,也不刻意避開,不多加解釋也不迂迴,卻在我們的觀看之中,在充斥各種障礙的框架世界中,埋引一道存在先於詞語的震央。

注視的難題並沒有到此為止。最後,康寧漢撐手杖直線後退靠牆,光道暈染著用手杖把自己撐高的她。受難的形象,聖歌的吟唱,既殘酷又靜謐。這才使人想起,源自波希(Hieronymus Bosch)畫作的舞蹈,展示的不是一座樂園,而是提示世界本該有的異質之貌。

《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演出|克萊兒.康寧漢
時間|2017/10/19 20:0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相當古典的意象——波希的繪畫以及巴赫的聖樂,拉開對現實的距離,給予一般觀眾相對安穩地觀看情境,而這樣有節制的距離,是作者的溫柔還是慷慨?舞作究竟是想要表現差異而尋求認同理解,或是肯定自身的創造性而純粹的表現?(唐瑄)
10月
27
2017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