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偶與注視《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11月
01
2017
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4次瀏覽
吳思鋒(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就社會福利的面向,手杖的分類是「個人行動輔具」,輔助人在生活中行動的器具,同時是輔助科技產業的一項商品。手杖,也是英國身障藝術家康寧漢(Claire Cunningham)在台上唯一使用的物件,可是她卻用舞台上的行動告訴我們,不是因為有了手杖她才能行走,而是手杖因為她的表演,彷彿有了非工具的生命;不是輔具科技在操控她行動的當下與未來,而是她的行動賦予輔具未來的意義。

舞作開場極其簡單,就是康寧漢從右上舞台走到左上,而做為觀眾的我們,也就這麼注視著她,從我們面前走過去,然後燈光全暗,和一般劇場是演員在暗燈之際走至定位的潛規則完全反過來。這段「被注視」的過程很快隨著燈光全暗了數分鐘而隱入「不可見」的空間與時間。一切消失在眼前消失的這幾分鐘,只有康寧漢發出又像泣噎又像吟唱的聲音,又像吸引關注又像反而是她在陪伴我們渡過視覺被取消,猶如停電夜一般的黑暗時刻。

這個開場,已經辯證了「奇觀」的意義。簡單地說,奇觀就是讓可見的維持可見,或者更可見;反之,不奇觀即為把可見的變得不可見。因此,開場之後發生的一切,反而是為了要揭示原來的不可見。抑或,會讓人聯想到康寧漢在一次訪談,說:「社會大眾都有好奇的心態,特別會注意與自己不同的他人,身障者每天必須面對的就是社會奇異的目光。我要在我的舞台上讓觀眾把我看個夠,那之後我們是否就能揭過這道障礙,轉而專注於其他事情呢?」

待燈亮時,舞者對準左上舞台的斜角,背向觀眾,平舉手杖往兩側牆面靠,光道打成一道門縫,她就像是個出走的娜拉,但她其實沒有走出去打算,而是要用她的身體把劇場內部的空間撐開。手杖做為手的延伸,就像她正在操的偶,或者當她力量不夠以及不用力的時候,看起來她會變成那個被操的偶。如同操偶者與偶長久以來紛雜難解的人-非人的神祕聯繫,四肢與手杖在舞蹈文本之內的關係呈現,已然剝除工具化的單一調性,這樣往復折返不止,也逐漸撐開了一個複雜的力與形象的空間。

認為「我的作品是把權力拿回自己手上」(演後座談的回應)的康寧漢,接著走到下舞台中央,脫去外衣,卸下手杖,孤身站立,注視觀眾。並非溫柔邀請的眼神,及因持續站立而逐漸顫抖、不穩的身體,讓她的注視變得力量十足,也投向觀眾,尋問,如何測秤道德的重量--我該什麼時候注視?我該怎麼注視?

尚-路克.南希(Jean-Luc Nancy)在《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說道:「一場地震,便是裂開一道斷層;為此,必然拉開一個空間,產生一道間距。或許,這道斷層也存在於話語的邊緣。舞蹈亦然,舞蹈不說話,而是挺立在話語的邊緣。」康寧漢的挺立,不為刻意展示,也不刻意避開,不多加解釋也不迂迴,卻在我們的觀看之中,在充斥各種障礙的框架世界中,埋引一道存在先於詞語的震央。

注視的難題並沒有到此為止。最後,康寧漢撐手杖直線後退靠牆,光道暈染著用手杖把自己撐高的她。受難的形象,聖歌的吟唱,既殘酷又靜謐。這才使人想起,源自波希(Hieronymus Bosch)畫作的舞蹈,展示的不是一座樂園,而是提示世界本該有的異質之貌。

《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演出|克萊兒.康寧漢
時間|2017/10/19 20:0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相當古典的意象——波希的繪畫以及巴赫的聖樂,拉開對現實的距離,給予一般觀眾相對安穩地觀看情境,而這樣有節制的距離,是作者的溫柔還是慷慨?舞作究竟是想要表現差異而尋求認同理解,或是肯定自身的創造性而純粹的表現?(唐瑄)
10月
27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