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跟誰要,誰又給得起?《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10月
27
2017
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4次瀏覽
唐瑄(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學生)

舞者開場前快步穿越舞台,到達角落站定,燈暗。她開始鬼魅般地低吟,忽高忽低,忽快忽慢,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緩緩的,一盞狹長的燈光打在她的背脊上,像從背後開了一道門縫,偷偷窺視。不久後她將自己舉起又放下,倒退著行走,一顛一跛地從牆角沿著對角線到舞台中央。開場至此她始終背光, 只看到她米白色的短髮跟灰綠色的衣褲,她抬起自己,以腋窩作為支撐,再以極緩慢而沉著的速度,慢慢的趴下直到近乎貼地。上臂因為俯撐的重量讓肌肉劇烈起伏,在光線下格外顯眼,除了低頻的背景音,她的氣息聲跟動作緊密配 合,吸吐之間成為音樂動能。約莫兩三分鐘後,她試圖起身,凌亂的揮舞四肢,同時想要站起又積極的抵抗。終於她找到支撐點,或者說她終於肯使用那個支撐點,站定,直挺挺地面向觀眾席正中央。

光從頭頂打下,她的表情嚴肅而坦然,接著像是經過一陣思考後,將衣物一件件褪去,摺好放在腳邊,把膝蓋上的護具卸下,只剩單薄的內裡。她再度把頭抬起,重新凝視觀眾,所有的動作都停止了,唯有視線在流動。第四面牆是一面魔鏡,折射出台上與台下的差異觀看,觀眾快速的辨識舞台上的訊息,隨著每次新的動作或情節而轉譯成自己的理解,當舞台上不再發生任何事情,觀眾心中的小劇場即將開演。

「她的肩膀好像不太對稱。」

「比例感覺怪怪的,胸口那邊好像有點歪。」

「手臂真的很結實,應該是因為要支撐手杖吧。」

「腳趾跟腳掌好像比一般人的要窄耶。」

「她感覺很累。」

「她不用拐杖站這麼久沒問題嗎?」

「她還要我看甚麼。」

解脫似的,她拿起手杖,飛快的逃離舞台中央,一路快速倒退傾身撞向身後的牆壁,後背用力的抵住牆面,雙手以手杖支撐離地而起,四肢懸空。她奮力地伸長脖子望向光源,唱起聖樂,雖聽不懂但感覺像在祈求、呼告甚麼,她怎樣也不肯落地,用盡全身向上,全心歸向光明,但地心引力背叛她,她的身體背叛她,但若沒有第二雙手或腳,誰又真的能離地。演唱結束,歌聲漸息,最 後的燈暗讓視線歸零,像是創世紀以前的混沌天地。

這齣舞作發想自波希(Hieronymus Bosch)一幅乞討者的草稿,他筆下歪斜扭曲的人與獸,是怪誕的幻想,也是人性的揭露-某種獵奇心態,在安全的範圍內,透過對差異的觀看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不論是對內或對外的。對於「完整、圓滿」的需求是被製造出來的慾望,我們用盡一切去直接或間接消費這樣的符號,為自己貼上「美好、無憾」的標籤,並且有那麼一點安心自己過著「合格的」人生。但其實,我們對於這套邏輯早已滾瓜爛熟,也知道這樣的論調充滿陰謀論色彩,但也正因如此,在2017年一位身障舞蹈家受邀至國家戲劇院表演《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這件事情到底是一個新的提問,還是反詰呢?作者以相當古典的意象——波希的繪畫以及巴赫的聖樂,拉開對現實的距離,給予一般觀眾相對安穩地觀看情境,而這樣有節制的距離,是作者的溫柔還是慷慨?也因此,讓人看不清楚,這件舞作究竟是想要表現差異而尋求認同理解,或是肯定自身的創造性而純粹的表現,無論如何,作者所企圖的似乎難以用舞蹈來承接,或者說一場得以置身事外的表演,要如何帶出戲院。

我還是很好奇,為甚麼開場前她要直接穿越舞台再站定位,或許是意外,可能也是橋段,在那幾秒鐘的時間反而最讓我感到真實,當她還不是個舞者,我也還不是個觀眾。

《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演出|克萊兒・康寧漢
時間|2017/10/19 20:0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康寧漢的挺立,不為刻意展示,也不刻意避開,不多加解釋也不迂迴,卻在我們的觀看之中,在充斥各種障礙的框架世界中,埋引一道存在先於詞語的震央。(吳思鋒)
11月
01
2017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