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壯志凌雲霄,要與老夫比試高《鳳凰臺》
6月
29
2023
鳳凰臺(當代傳奇劇場提供/攝影陳伯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55次瀏覽

文 林和君(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當代傳奇劇場攜手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於臺南成功大學連年上演好戲,今年6月在總監吳興國、執行林秀偉賢伉儷的修編,以及高徒興傳奇青年劇場團長朱柏澄一同參與導演的《鳳凰臺》,參據東漢三國史事,敷演孫堅之子小霸王孫策結識賢達、結褵佳人,進而躍馬江東的史詩傳奇。該劇出自傳統老戲《鳳凰臺》,原版僅餘民初流傳的殘本,情節同樣是不受袁術重用的孫策,用計並獻留玉璽向袁術借得兵馬以圖江東大計,往鳳凰寨借糧卻遭喬玄之女大喬反擒並委以終身止;1960年翁偶虹、阿甲編改為《鳳凰二喬》,由當時的高派名家李和曾演出,劇情更弦易轍為納入袁術麾下的孫策,以傳自孫堅尋得的漢朝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三千,再攜同呂範、黃蓋、程普、周瑜與丹陽鳳凰寨的喬玄結盟,喬玄長女大喬深諳兵法武藝,對孫策不服,遂提議陣前比武;喬玄次女小喬為求孫策勝出、以利雙方結盟大局,暗中串通乳母子喬嶠向大喬探得破陣之法,私下授予周瑜,再由周瑜轉告孫策。孫策依計破陣,大喬心服,與周瑜、小喬四人雙雙結褵成親,一同迎擊率軍來犯的嚴白虎,大勝取獲江東四郡,成就孫策的建國基業。《鳳凰二喬》在2020年曾由中國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重演,而當代傳奇劇場的《鳳凰臺》則出自於民國八十年陸光國劇隊演出的《鳳凰臺》,該本係由戰後來臺的張大夏修復,經三十年後當代傳奇劇場再進行編改而重現舞臺。

許多師長都對吳興國、朱勝麗、郭勝芳、孫麗虹在三十多年前陸光國劇隊演出的《鳳凰臺》記憶猶新,三十年後的《鳳凰臺》將劇中較悠緩綿長的唱詞調整為以搖板、原板、導板貫串,並改以孫策、大喬為全劇情節的重心而刪蕪存菁,讓唱腔與情節簡潔明快許多,以兩個小時的長度完成孫喬聯袂收復四郡的江東大戰,文武冷熱、恩怨情愛與生旦淨丑皆安排有致。雖然在編改後缺乏周瑜和小喬的情節,而喬嶠又是如何願意為非親非故的孫策探聽自家機密未有明確交代,但是在一眾年輕演員的戮力表現之下,特別是青年要角的朱柏澄、陳允雯和楊瑞宇的精彩武打,對於有機會觀看僅此一場老戲重現的觀眾來說已是難得。在不同的劇團、演員、場合等條件變化下,配合修改劇本情節實屬常見,當晚的《鳳凰臺》雖然略改常理、但實為合情而不失整體大局,仍是博得滿堂彩的一臺好戲。


鳳凰臺(當代傳奇劇場提供/攝影陳伯瑋)

飾演喬玄的總監吳興國如同國老一般,始終是當代傳奇劇場臺上臺下仰重的棟樑,與吳興國一開口就能攝奪全場耳目的唱念火候相比,青年演員們在韻白唱詞上仍須細心謹慎、避免尖團不分,例如「先」、「消」、「將」等字都應是尖字,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不宜「反尖為團不為錯」。特別是在〈傳國玉璽〉一場中,此處是描塑孫策英雄無奈的人物形象轉折變化的重要關鍵:為求大業,孫策只能向茍且偷安的袁術徒呼悲憤,更迫於無奈獻出先父留下的傳國玉璽,才得以借回舊部孫家兵馬,也因為此一時的委屈,才有彼一時喬玄的賞識、得酬踏足天下的壯志;但是與孫策對手的袁術架子不夠寬大,氣勢不足,難以凸顯人物交鋒之間的宛轉曲折,連帶地全劇唱腔最為針鋒相對的快板嘎調也氣力不足,未能在視聽觀感與情節上凸顯足夠的衝突張力。然而,俗云「千生萬旦,一淨難求」,青年演員中一趕二演出嚴白虎和袁術的淨腳張偉全,在終場〈江東之戰〉中虎虎生風的表現卻是令人驚豔,隱有兼抱銅鎚、架子花臉的潛力,予以鼓勵與栽培,成長歷練一番後必能茁壯成器。

除了近年來備獲觀眾肯定的朱柏澄、黃若琳和楊瑞宇,並為劇中要角的大喬陳允雯在武打、唱作絲毫不遜色,實為舞臺上的亮點;然而大喬頭上戴的並非蝴蝶盔、而是更加華麗的鳳冠,似有呼應與孫策陣前結親的意味,但翎子的位置也因此有些偏差而往後傾倒,干擾了同場喬玄、小喬的演出,大喬也因而漏失了一、兩次沒抓到翎子。也許在「略改常理,實為合情」的修改之外,再次搬演時可以再斟酌拿捏。

總監吳興國攜同三十餘位青年演員傳承這齣盡顯少年雄姿英發的大戲,既得一睹老戲重現過去的風采,也拜睹一眾青年演員未來的正盛風華。劇中立寨丹陽、靜謀時機的喬玄,提攜孫策、周瑜這般壯志凌雲的才俊英雄之餘,也不禁觸動自己「老夫壯志凌雲霄,要與少年比試高」的雄心;竊將劇中喬玄的心聲易筆為「少年壯志凌雲霄,要與老夫比試高」,作為有幸躬逢本劇盛演的結語,和許多觀眾對青年演員們的嘉許與期待。

《鳳凰臺》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23/06/16 19:30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成功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