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的圓滿狀態——《源.緣》
10月
18
2024
源.緣(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5次瀏覽

文 陳芊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

《源.緣》以一個發生於劍俠世界的才子佳人故事為基底,以程式化的劇情人物搬演,使觀眾輕易能進入掌中世界。故事的反覆以及空間的設計故而成為意趣所在。

故事中的對白極簡,除了固定出現於唐文華和媒人身上的對話以外,葉不凡與唐嫣雪幾乎沒有對話。去除戲劇中最引人注意的對白之後,其他更細微的表達便能冒出來,獨處時的長吁短嘆,寫信時的慎重,相逢的激動⋯⋯第三次輪迴中,唐嫣雪哼唱了一段歌曲,難以辨識歌詞,只偶爾捕捉到一些詞語,卻能確知曲中相思情調。由此能看出戲中精準的表達方式,對話退出,成為一種聲音的點綴,與環境、音樂一同營造效果。

一個十八分鐘的故事,經過四次輪迴,劇情的順序被打亂,又長出了更多的參差,在觀眾情緒隨劇情熟練的反覆之下,表現形式得到發揮。第一次的循環,主角二人(葉不凡、唐嫣雪)看似無端捲入一場恩怨之中,困於無常命運又以個人的意志抵抗之。經過四次輪迴後,一切好似成為一種命定的必然,個人於當中無從逃脫,以為正奮發頑抗,而不過是一次必經的旅程。


源.緣(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在人群中尋找縫隙,然後在舞台的變化中重新尋找舒適的位置,由觀眾決定觀看的方式,甚至是觀看的對象。這是一個半透明的演出。遊走式的劇場設計,觀眾好似廟埕上聚集的看客,又成為場景的一部分。舞台的袒露向觀眾坦白一切元素,像是一個邀請,觀眾去尋找燈光的方向、聲音的來處,探著頭,移動腳步,追尋戲發生的地方。

在四次演出之間,觀眾經歷每一次的燈暗,被聲音及燈光帶領;再一次的燈亮,夾雜著觀眾在演出區域的移動、觀察、討論,以及新一批的觀眾進場。觀眾因其參與有機的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像是一群死忠的戲迷,因著舞台上的魔力遲遲不願離去。聚集的觀眾所以成為場景的一環,以觀眾的身體作為不同舞台區域之間的阻隔,《源.緣》有意識地運用了觀眾在場的功能。觀眾在此可能作為角色間阻隔的屏障,或者打鬥的場地,甚至以觀眾的主動參與作為克服戲中空間限制的工具;另一方面,觀眾也作為主角婚禮的賓客而現身。


源.緣(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自唐嫣雪遭劫後的劇情,呈現一種必然性,得高人相助,葉不凡出師後與蕭天雄決鬥,最終成功抱得美人歸。在知曉劇情走向的前提下,重複的趣味在於即便熟悉劇情,仍會因婚禮而快樂,因戰鬥而感到刺激,仍會感到相思的悠長、重逢的喜悅。

明顯的,《源.緣》的劇情走向並沒有根本上的變動,愛侶必然分離,相思必然強烈,戰鬥必然迎來最終的勝利。以觀眾對情節的熟悉感,以及由此來的預期,便可能回頭反思劇情程式的作用。劇情圍繞著主角的兩次失落——離鄉與遭劫,以及兩次圓滿——重逢與勝利。故事中的時間是線性的或者是反覆的?反派最終的死亡是否是一次破局,而迎來最終的完滿?操偶師的現身,配合著袒露的舞台,使得人類好似高於掌中世界的存在,旁觀戲裡因果循環連綿不斷,高呼精彩。這如同一種人類處境的隱喻,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自由意志無法掌握命運的走向,任憑擺佈,只在反覆模擬、想像一種圓滿的狀態。

《源.緣》

演出|集藝戲坊
時間|2024/10/0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既無語言,又是簡單「英雄救美」奇俠劇情,《源.緣》除了舞台空間調度精彩,最核心的表演內涵是什麼?與《巧遇姻緣》相同,就在掌上功夫——操偶技藝。
10月
17
2024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