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的圓滿狀態——《源.緣》
10月
18
2024
源.緣(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1次瀏覽

文 陳芊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

《源.緣》以一個發生於劍俠世界的才子佳人故事為基底,以程式化的劇情人物搬演,使觀眾輕易能進入掌中世界。故事的反覆以及空間的設計故而成為意趣所在。

故事中的對白極簡,除了固定出現於唐文華和媒人身上的對話以外,葉不凡與唐嫣雪幾乎沒有對話。去除戲劇中最引人注意的對白之後,其他更細微的表達便能冒出來,獨處時的長吁短嘆,寫信時的慎重,相逢的激動⋯⋯第三次輪迴中,唐嫣雪哼唱了一段歌曲,難以辨識歌詞,只偶爾捕捉到一些詞語,卻能確知曲中相思情調。由此能看出戲中精準的表達方式,對話退出,成為一種聲音的點綴,與環境、音樂一同營造效果。

一個十八分鐘的故事,經過四次輪迴,劇情的順序被打亂,又長出了更多的參差,在觀眾情緒隨劇情熟練的反覆之下,表現形式得到發揮。第一次的循環,主角二人(葉不凡、唐嫣雪)看似無端捲入一場恩怨之中,困於無常命運又以個人的意志抵抗之。經過四次輪迴後,一切好似成為一種命定的必然,個人於當中無從逃脫,以為正奮發頑抗,而不過是一次必經的旅程。


源.緣(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在人群中尋找縫隙,然後在舞台的變化中重新尋找舒適的位置,由觀眾決定觀看的方式,甚至是觀看的對象。這是一個半透明的演出。遊走式的劇場設計,觀眾好似廟埕上聚集的看客,又成為場景的一部分。舞台的袒露向觀眾坦白一切元素,像是一個邀請,觀眾去尋找燈光的方向、聲音的來處,探著頭,移動腳步,追尋戲發生的地方。

在四次演出之間,觀眾經歷每一次的燈暗,被聲音及燈光帶領;再一次的燈亮,夾雜著觀眾在演出區域的移動、觀察、討論,以及新一批的觀眾進場。觀眾因其參與有機的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像是一群死忠的戲迷,因著舞台上的魔力遲遲不願離去。聚集的觀眾所以成為場景的一環,以觀眾的身體作為不同舞台區域之間的阻隔,《源.緣》有意識地運用了觀眾在場的功能。觀眾在此可能作為角色間阻隔的屏障,或者打鬥的場地,甚至以觀眾的主動參與作為克服戲中空間限制的工具;另一方面,觀眾也作為主角婚禮的賓客而現身。


源.緣(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自唐嫣雪遭劫後的劇情,呈現一種必然性,得高人相助,葉不凡出師後與蕭天雄決鬥,最終成功抱得美人歸。在知曉劇情走向的前提下,重複的趣味在於即便熟悉劇情,仍會因婚禮而快樂,因戰鬥而感到刺激,仍會感到相思的悠長、重逢的喜悅。

明顯的,《源.緣》的劇情走向並沒有根本上的變動,愛侶必然分離,相思必然強烈,戰鬥必然迎來最終的勝利。以觀眾對情節的熟悉感,以及由此來的預期,便可能回頭反思劇情程式的作用。劇情圍繞著主角的兩次失落——離鄉與遭劫,以及兩次圓滿——重逢與勝利。故事中的時間是線性的或者是反覆的?反派最終的死亡是否是一次破局,而迎來最終的完滿?操偶師的現身,配合著袒露的舞台,使得人類好似高於掌中世界的存在,旁觀戲裡因果循環連綿不斷,高呼精彩。這如同一種人類處境的隱喻,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自由意志無法掌握命運的走向,任憑擺佈,只在反覆模擬、想像一種圓滿的狀態。

《源.緣》

演出|集藝戲坊
時間|2024/10/0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既無語言,又是簡單「英雄救美」奇俠劇情,《源.緣》除了舞台空間調度精彩,最核心的表演內涵是什麼?與《巧遇姻緣》相同,就在掌上功夫——操偶技藝。
10月
17
2024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