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紀慧玲(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戲曲多功能廳布置三處表演台,一個高立約一百七十公分,窄僅容一人,前覆簾子,名「扁擔戲台」;一個一公尺平方桌面台;另一個像廣東獅踩青用的立柱,一組三座。表演台散處大廳各處,餘無長物。舞台上方一個圓月裝置,靠場邊一組文武場,台面各種可發出聲響物件,與傳統文武場不同。
戲分四段,每段十八分鐘,每段均分別於三處表演台移動進行。觀眾入場後,看完十八分鐘皆休息片刻,再續看第二回合。四回合其實劇情雷同狀似回放,只略有差異,可比正敘、倒敘、插敘、補敘。第一回即入場的觀眾可看遍全齣不同敘說順序,後續入場觀眾即便未觀看前一回合,但不妨礙理解劇情,因為每一段故事一致且仍敘說完整。
源.緣(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看至第二回,故事了然於胸,不免就觀察起現場觀演狀態。拉開距離來看,多功能廳像一幅平疇,畫面如同影片,燈暗、燈啟,分明流動。布袋戲偶也如同跳台,一個平台跳至另一台,但沒有離地感。偶被收攏在主演掌中,一景演畢,符宏征導演利用光(舞台、燈光設計黃申全)與音(音樂設計王柏力)引導,觀眾注意力移至另一處,另一段戲與偶,再次妥妥當當從同時也移身的主演掌裡又演了起來。
不過盈尺的小偶,就這樣駕馭了偌大的多功能廳。
《源.緣》講述的是一對生旦相戀,拜堂完婚,不料妖魔來擾,搶掠小旦,幸得高人助小生練功習武,最後克敵致勝,圓滿收場。參看節目冊才發現,這齣「戲中戲」另被命名《劍俠奇緣》,劇中人均有名姓,分別為小生(文生)葉不凡、小旦唐嫣雪、公末(闊嘴)老爺子唐文華、老婆、花面妖道蕭天雄、武林仙人趙天一,及妖道與仙人元神奇獸:蜈蚣、白鶴。劇情看似仙俠劇,實則脫胎於李天祿老師父亦宛然掌中劇團三十多年前創編的《巧遇姻緣》。主演黃僑偉師出亦宛然派下,作品名《源.緣》,必有向源頭致敬之意,而結合劍俠、金光戲表演手法,增加聲光影效果,更添華麗。
源.緣(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與師輩創作相同的是,《源.緣》也幾乎無語言,除了公末、老婆插科打諢,餘皆只靠操偶,全齣主要聲響來自現場非典型文武場,不論婚禮拜堂、月下孺戀、習武練功、兩獸打鬥,均有音樂或聲響配製,甚至唱段,樂師游方、朱純瑩代言了最佳劇情衝突與情感,兩人是場上另一組亮點。而不說話的生旦,觀看下來,主演黃僑偉、助演陳建霖其實是可適時開口言說的。刻意無語言是向老師父致敬,但承傳意旨當不止於此形式,且生旦文辭必然典雅,添為戲肉,應更為豐富。
既無語言,又是簡單「英雄救美」奇俠劇情,《源.緣》除了舞台空間調度精彩,最核心的表演內涵是什麼?與《巧遇姻緣》相同,就在掌上功夫——操偶技藝。北部布袋戲與中南部布袋戲於1960年代發展路線漸有不同,北部仍尚文戲、口白,中南部開發劍俠、武戲;中南部曾打進戲院,促成戲偶偶身放大,造型變化,北部仍以古冊戲居多,倨守廟口,以淡水河兩岸為聚集地。及至電視布袋戲於1970年大興,都市興起,北部酬神戲可棲地點愈形緊促,相對之下,中南部戲棚愈做愈大,偶身不利於單人操作多偶,口白與操偶漸分離。至今日形貌,不論北部或中南部,布袋戲皆面臨式微難題,從1980年代起即有學者如「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提倡復振「傳統布袋戲」,迄今四十餘年,布袋戲「傳統」已無須定義,但布袋戲藝術特質:操偶與口白,隨著舞台放大、聲光特效、現代劇場編導引入等,漸居次位,掌中戲與指掌關係、主演口與手共演模式,劇場觀眾已難以認識分別。
源.緣(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源.緣》重現了掌中操偶可達的精緻模擬,老師父創編的套頭(類似表演程式),比如吃薰(抽菸)、梳頭、寫字、展扇、看批(讀信)等,與一般套頭如武打、甩鬃、劍光⋯⋯,俱精緻動人,隨著劇情回放與差異化,各回合加入不同套頭。最奧妙在於,結合傳統與金光戲偶,在多功能廳創造的世界觀裡,經導演調度,空間語言合情合理,包括桌面平台、扁擔戲台與偶身比例、面積配置、立柱與奇獸大小比例、奇獸與空間尺幅比例、月亮與偶身遠近距離視感等。甚者,戲偶使用的道具,如批紙、筆硯墨台、煙斗、葵扇,乃至一棵手動闔開的枯樹,都讓觀者備極心動,驚喜於巧思與手藝。正是一幕幕透過指掌技藝,連同樂師忙不迭地現場手動十幾種「樂器」,形成的「手工」「銀幕」感,讓觀者讚嘆。現場小朋友觀眾追逐每一景,大人觀眾定睛每一個小偶的動作;偶有互動,比如借用觀眾肩膀移位,觀眾雀躍不已;比如白鶴凌空或蜈蚣幻變,觀眾個個仰頭,天地瞬間化為真實。精緻的比例分配與操偶技巧,《源.緣》讓觀眾近距離觀賞掌中戲的念想成真,且更加流動與美好。
不必「彩樓」,也有傳統布袋戲的舞台大小想像。不必太多聲光特效,也有角色、人物、劇情的清晰表達力。集藝戲坊團長黃僑偉說,希望《源.緣》是一齣可以帶著走(到處演)的戲。在導演有節度且有效介入下,保留演師口白與技藝,回到舉世皆通的「偶戲」藝術特質,讓人退於偶身之後,讓戲偶角色再次立體化,無框的《源.緣》寓意了無框架傳統,重建布袋戲核心審美意趣。
《源.緣》
演出|集藝戲坊
時間|2024/10/0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多功能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