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家庭的主流觀點《米克》
12月
10
2013
米克(臺灣戲劇表演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2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改編自痞子蔡同名網路小說的《米克》,藝人梁正群與楊琪擔綱男女主角,舞台設計黎仕棋、燈光設計曹安徽、音樂設計王希文,編導李宗熹呈現了一齣具有相當水準的當代大眾劇場。流暢的節奏、簡明的敘事、俐落的舞台加上動人而不濫情的音樂,可說是成功的商業小品,但正好也反映出主流的異性戀家庭與寵物的關係。

米克是狗的名字,平凡男女主角文賢與靜惠從相識到成家,社會的經濟現實、殘酷而無奈的生活衝擊,都有米克的陪伴。米克實用的功能如防賊,情感的支持如填補家中的空虛、文賢丟了工作時又面臨結婚的壓力、靜惠流產時的無助等,米克一直是家裡必然的成員。然而在靜惠好不容易懷孕成功時,逐漸年邁的米克卻因為靜惠擔心寶寶過敏而忽略,從可以在房子裡自在活動,到只能在家門口送主人出來、等著主人回來。而且在知道自己壽命將了的時候,將自己藏家裡最隱密的角落,以免主人道別的傷心。作為寵物的米克,從出生、成長到死亡,注定要隨著主人的情緒而情緒,也被安排著隨著主人的生活而生活。編導以文賢帶著客家口音的媽媽與靜惠外省口音的爸爸,在文賢爸爸離開家庭、靜惠媽媽從沒出現過的設計中,台灣社會中平凡人家生命的「不完全」,在寶寶出生之前,好像可以因為米克而完整。但當寶寶出生後,米克老死後,主人的傷心就算是贖回了因寶寶而排斥米克的歉意。

但這終究是一場異性戀主流成家的演出。王子與公主的故事裡,從來沒有多一隻狗。文賢的媽媽在爸爸離開後一蹶不振,連後來養的狗小黃都是為了取代父親而出現;女主角靜惠「文靜賢慧」是任何男人娶到都會幸福的女人,也是當文賢威脅靜惠不照顧米克就不娶她時,就六神無主的女人。多了一隻狗的異性戀家庭,也只是寶寶的取代品與玩伴(更甚者連玩伴都不能),而當初要照顧米克的承諾,在寶寶出生後,似乎也理所當然地不必懊悔。而一切的問題,可以簡化成寵物壽命少於人類的無奈,米克的離去,不過是必然的經歷,而米克被取代、忽視的日子可以一筆勾銷。(文賢說,下輩子還是要養呢!好像這樣說,真正有情有義的就還是人?)顯然,對異性戀而言,家的定義是一男一女與傳宗接代,但跳出異性戀與父權運作之外,家的核心價值來自於承諾與照顧。

全齣劇只有三個演員,導演安排梁正群身負敘事者與角色的重任,同時進出劇情。也因之梁正群平穩而大器的表現,穩定了全場的演出。舞台上再搭建鏡框中的鏡框舞台、日夜轉換、心情變化的燈光與清新的音樂都值得讚許,將簡單的故事發揮成流暢的劇場小品。

從主流的眼睛來看,這戲似乎滿足了觀眾的悲喜惆悵;但在批判地閱讀下,我們需要更具反省與觀照生命深度的文化創作。附帶一提,台中(恐怕也是台灣大多數城市的問題)需要更能讓中小型製作演出的中型劇場,而不是在毫無選擇下,演出就需要面對上千觀眾座位售票壓力的中山堂;需要一次次中小型演出培養觀眾買票進場的演出,而不是憑空幻想歌劇院建成的那天,都能天天有精彩的演出與滿座的觀眾。

《米克》

演出|臺灣戲劇表演家劇團
時間|2013/12/07 19:30
地點|台中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