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展演的本質與回應《身體計畫》
8月
22
2018
身體計畫(臺北藝術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0次瀏覽
徐瑋瑩(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受邀來台的菲律賓舞蹈家在台灣並不常見,但Eisa Jocson的《身體計畫》以樸素的形式成功呈現學術議題-性別的展演與建構性。她的演出方式不但極具娛樂性,同時也深具啟發性。

性別之所以能被指認是透過展演而產生,特定造型、姿勢與動作的展演使我們被指認為某種性別。因此,性別與所應對的身體/動作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建立在表演性與大眾對所展演姿態的指認。強調性別的展演性、斷裂性與性別間的一致性,是性別理論家朱迪斯・巴特勒最為人熟知的觀點。Eisa Jocson在《猛男舞》(Macho Dance)以精彩的表演展示這個觀點。此演出之所以令人著迷正是Jocson以身形、姿態、動作模糊兩性被主流社會認同的社會文化體現。然而弔詭的是,我必須參照熟悉並受到社會規範的男/女性別身體表現與行動框架,才能玩味Jocson的展演。而恰恰是我對兩性刻版印象的熟悉,才覺得Jocson的展演挑戰既存的性別角色。換言之,《猛男舞》的展演混雜著陽剛與陰柔的身體樣態與動作,因而模糊兩性刻版印象而顯得迷人。然而,觀賞過程也警覺到自己是以主流性別刻版印象為參照,才能被所見的表演吸引。而這樣的閱讀方式本身還是陷於男女性別二元對立的立場,而非超克之。

”Macho Dance“是菲律賓青年表演給男同志與女性看的「艷舞」。從節目單資料可知Jocson的《猛男舞》是經過刻意的研究、模仿與練習;一方面為了體驗與她過去熟悉的舞蹈類型完全相異的動作特色,但更重要的是成為她研究與表演的素材。Jocson本人在不同的網路訪談片段所呈現的形象是主流現代化社會下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如修長的身材、飄逸的長髮),同時帶著現代女性養成的身體氣質,例如芭蕾學習背景、鋼管舞的經驗。恰恰是這樣陰柔、善於表演與自信的身體,卻展演專屬菲律賓年輕、健美男性的「艷舞」,於是產生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味道,而能顛覆主流社會對性別展演的認同。

倘若性別的指認透過展演,那麼,構成菲律賓特有的“Macho Dance”的動作特徵為何?從網路上流轉的”Macho Dance“片段可知,這種舞蹈的特色是低重心、許多地板跪姿(與轉圈、翻身),與後仰(凸顯陽具)動作。更具特色的是,這種舞蹈以狀似輕鬆的慢動作呈現。整體而言,“Macho Dance”傳達的是內斂、低沉、甚至帶有些微憂鬱的藍領階級質感。若對照Jocson下半場所呈現女性「豔舞」鋼管舞的飛旋、輕盈、柔軟、有線條的動作特徵,不難發現兩種舞蹈以對立之姿態展演(或建構)兩性性別角色。Jocson的《猛男舞》吸引人之處不只是她呈現出“Macho Dance”的特色動作,而是她修長的身形、乾淨俐落且自信的展演,加上從後台打光凸顯動作輪廓(非面部表情)、二頭肌線條等,共同營造沉穩有力的視覺效果。而架高T字型的舞台更「壯大」Jocson的動作與聚焦觀眾的目光。也因此,Jocson的《猛男舞》比網路上流轉在夜店呈現的“Macho Dance”片段更神秘、更吸引人、更有剛柔混雜的魔力。換言之,Jocson不只模仿學習與搬演“Macho Dance”,而是重新創作與展演“Macho Dance”。

Jocson的《猛男舞》演展性如此之強,乃至我被吸引的是她所散發出雜揉陽剛與陰柔的氣息,至於擾動觀者情慾的流動是否在劇場蔓延,不同的觀眾或許感受各異。即使當Jocson以雌雄同體的「肉體裝扮」(退去上衣露出乳房,只穿著裝有「東西」而使陰部突起的三角褲),走下台以肉體親近、眼神注視觀眾,我也不大感受到現場燃起「情慾」,反倒是觀者被走下台的表演者的逼近所「震驚」。在當代劇場,光是肉體的展示大概很難點燃情慾的流動,動作的展演性與背後的企圖性才是擾動情慾的關鍵。

下半場的《Corponomy》是一場融合講演與表演的呈現。舞台上佈置成一般學術講演的形式,包含正中間的投影幕與右舞台的長講桌、麥克風等。《Corponomy》將身體(corpus)和經濟(economy)兩個英文單字重組,試圖「揭露建構各種體現的身體機制,以及鑲嵌於動作語彙、社會流動與移動中的社會文化身體政治」(引自節目單)。Jocson將過去她研究與展演過的幾齣作品以投影的方式呈現,且同步在台上舞著投影機放映的動作片段,內容包含《鋼管舞》、《猛男舞》、《女公關》、《樂園首部曲:公主》等。Jocson關注這些舞蹈與身體(包含情緒)勞動的商品化。她更從模仿學習這些舞蹈作為解析商品化的身體與動作是如何表演與建構的過程。然而在片段的舞蹈素材下,我難以理智上深入的掌握、情感上共鳴的認同、視覺上投入舞台表演中。《Corponomy》最吸引人的是最後結束的《樂園首部曲:公主》的段落,而這也因為她模仿與引述白雪公主的展演性,並和台下觀眾互動產生的趣味性。

在我觀賞的那場,印象深刻的是Jocson以短髮的白雪公主造型進入觀眾席和觀眾互動。她說她名為「白雪」,並以極為細緻柔嫩的聲音與靦腆的表情和觀眾對話。對比之前她展演《猛男舞》的陽剛,完全判若兩人。性別是透過展演而建構與被指認的論述昭然若揭。更有趣的是,有名觀眾在對話過程中說了「我不喜歡你這樣的聲音!」,而Jocson回答「這就是我原來的聲音!」。這一問一答間更彰顯整場表演的主調-「表演性」相對於「本質性」的問題。結束前,Jocson以柔弱的語調重複著「對不起,但你不知道我經歷了什麼」,同時展演白雪公主走路時意外的撲倒、以及前面展演過的日本扇舞、猛男舞等姿勢。語調與身體姿勢錯位的展現,再一次凸顯性別的可展演、可顛倒、可模糊性。然而,在作品結束時,我卻不自主地對於「白雪公主」無故的撲倒在地,口中呢喃的「對不起,但你不知道我經歷了什麼」升起憐憫之心。

倘若性別是建構且依賴展演,那麼,白雪公主選擇(或被迫)成為特定說話與行動策略的原因為何?故事中的白雪公主能有不同的選擇嗎?倘若白雪公主是某些女性的影射,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下,身處弱勢的女性能有機會與能力選擇不同於現狀的角色扮演嗎?走出劇場,那句以柔弱的口語重複的「對不起,但你不知道我經歷了什麼」不斷迴旋耳際,提醒著我去探問性別/角色扮演背後構成的社會文化條件與弱者得以運用的武器。

《身體計畫》

演出|Eisa Jocson
時間|2018/08/08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Eisa Jocson讓人羨慕的自信,利用卻又跳脫性別討論的作品呈現,讓我注意到菲律賓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2017年「全球性別差異指數」報告,菲律賓的表現高居全球第10名、亞洲第1名,這個有趣的背景。(何孟娟)
9月
13
2018
從文字開始,進入影像的邏輯與身體的回應,再慢慢導至現場的演出、互動、嘲諷,觀眾一方面觀看藝術家線性的成長與變化,一方面透過現場的身體去理解前作與後作之間可能的連續性,以及藝術家在摸索過程中逐漸拋棄的。(劉純良)
9月
05
2018
性別做為一種「社會操演」,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女性從小被鼓勵蓄長髮,穿裙裝,講話輕聲細語,性格乖巧順從,動作柔和,舉止文雅,脆弱膽怯……,反映在"Corponomy"裡,就是這些規範的呈顯。(陳祈知)
8月
22
2018
舞作的精彩之處,不只是對觀演關係的視覺接收起到刺激,同時激起觀者思考的意識,以娛樂的形式讓觀者反思何謂娛樂。Eisa Jocson作為專業的表演者,以嚴謹的態度去面對表演(名詞),與欲將表象世界徹底拆解的意識的貫徹執行。(羅倩)
8月
15
2018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在這個充滿誠實與虛假、愛與欺騙的世界當中,《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與口白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將視聽體感相互交融。無論是語調的變化、情緒的轉換,以及呼吸的節奏,宛如勾勒出生命歷程中種種起伏與轉折,使觀眾更能深刻地體驗人生中的起承轉合。而音樂、燈光與節奏的巧妙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層層堆疊令人心馳神往,打造了一場充滿感官刺激的藝術饗宴,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探索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旅程。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