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束在身體的論述《身體計畫》
9月
05
2018
身體計畫(臺北藝術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0次瀏覽
劉純良(特約評論人)

Eisa Jocson的《身體計畫》已有不少人闡述其性別意識與操演,這篇主要做的是補遺,其一是Macho Dance裡音樂的時代性,其二則是詢問作品Corponomy如何透過回顧與現場性、形成論述,最後則是獨立藝術家帶著作品移動的策略。

在台北藝術節,《身體計畫》歸屬於「共想吧」之中,開宗明義,思考、討論、溝通,是「共想吧」的要點。以《身體計畫》來說,除了演出,也包含了工作坊與創作對談。當然,有工作坊與創作對談並不意味著作品有著強大的論述能力,畢竟任何作品都有可能有工作坊與創作對談。在此我主要還是把作品被擺在「共想吧」視為一個小小的指標,細看「共想吧」,其節目的挑選與相應內容的操作,存在著溝通或者論述議題的渴望,而我認為《身體計畫》也提供了許多思考的空間,且作品本身就有著論述的企圖。

以Macho Dance在台北演出的操作為例,如果對比Corponomy影片中Macho Dance使用的音樂,其實有相當大的時代差異。台北場的音樂,幾乎完全著重在軟調性的芭樂情歌,以及陽剛的搖滾樂,但其實透過Corponomy的影片,看見的Macho Dance,還包含了嘻哈、電子音樂等等樂種。在台北場Macho Dance的音樂裡,恍惚間會感受到類似台灣美軍俱樂部可能有的氣氛,大量可翻唱的英文歌,也很像是雙城街的老派Pub會出現的橋段。在冷戰架構下,美軍駐軍與當地流行文化的關聯,其交纏似乎恍然可見。刻意選擇老派芭樂歌與搖滾樂,為作品定錨了運用音樂向前回溯的時間點,當然,這是一種全球化的狀態,但更多的,我認為也暗示了展示男性氣概中的特定幻想與時代性裡的政治意義。

從音樂的差異去強化與理解的政治性,牽涉了作品發展的時間性,這正好也是Corponomy讓我感到相當滿足的地方。在Corponomy當中選擇的作品,除了線性的敘述與作品本身的影像紀錄,也包含了Eisa Jocson的學習歷程與田野紀錄,對於「文字性」的論述,或許在演出中稍微粗糙地直接以文字傳達,然而影像的編年與檔案播放的方式,是相當有意識地回應著文字的論述。例如鋼管舞中爬上公共空間的旗竿,其對公共空間的侵襲,配合著文字更有著力點。與此同時,Eisa Jocson應該也深深了解作為表演者的自己,是她擁有的最大武器,在影像的輪番/並時播放中,她在現場選擇的動作與節拍,並置了此刻的時間與當時的紀錄,於是並置一方面是影像性的,例如不同的Macho Dance學習過程,另方面也是時間性的,是此時此刻的Eisa Jocson對當時的身體的回應、補遺、附註。

以身體回應身體,以身體的回應來製造論述,我認為是這個作品最有潛力也最深思的部分。從文字開始,進入影像的邏輯與身體的回應,再慢慢導至現場的演出、互動、嘲諷,觀眾一方面觀看藝術家線性的成長與變化,一方面透過現場的身體去理解前作與後作之間可能的連續性,以及藝術家在摸索過程中逐漸拋棄的(至少,不打算在這個演出中呈現的)。例如對公共空間的侵襲從鋼管舞後就消失了,然而學習舞蹈的身體,以及轉化空間與象徵的創作增多,都是例子。

Corponomy的影像紀錄對於現場觀眾而言,也是較為方便(理解)的媒介,對時間與行動有種仿若在場的想像,又或者多了幾分(虛構的)「真實性」,尤其是攝影機的畫質粗糙時。縱使攝影機的視角永遠有限制,且視覺僅只是感官的其中一種,在影像紀錄、創作交錯播放、現場身體三者之間,不同層次的視覺內涵,確實有彼此對話的空隙。

這個空隙是什麼?我覺得還是來自肉體活生生在場的Eisa Jocson。是她身體的此時此刻,讓過往有了一個相對的位置。也因為現場身體對過往身體的回應與重現,讓她作品的關懷核心得以浮現,不管是國族、身體、節奏、文化意義上的核心,都鎖在她的身體之上。從解釋性的文字過渡到表演性的語言,身體與影像的互動關係逐漸過渡到現場的身體,這對我而言相當令人振奮。這個過渡的過程,說明了表演及紀錄之間,不一定需要長篇大論的語言,觀眾也可以試著理解演出者的身體知識如何成就為此時此刻,而這身體知識的展現與回顧,也是論述的一種。

最後,這兩個作品都有些小地方值得獨立藝術家參考,其一是兩個作品舞台設計上的刻意簡單,這讓移地發表的可能性大大增高。其二是媒介的可親程度,在Corponomy的影像轉換上,只需要最低技術的螢幕動態擷取,就可以一小部分地讓觀眾從創作者的角度去看見影像。一台筆電在手,身體準備好時,都可以依著不同地點而微調Corponomy的呈現內容。媒介的技術程度降低,作品的完整度仍然足夠,孤軍奮戰時,把形式想簡單些,或許作品本身的意義更能清晰浮現。但當然,一切還是需要創作者清晰的思考,Eisa Jocson對身體的現場性,以及身體的現場性能勾引出什麼困惑、愉悅或思考,有一套自己敘述的脈絡,讓智識與心智的構成不至於阻斷現場的氣氛,這非常難得。

《身體計畫》

演出|Eisa Jocson
時間|2018/08/09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Eisa Jocson讓人羨慕的自信,利用卻又跳脫性別討論的作品呈現,讓我注意到菲律賓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2017年「全球性別差異指數」報告,菲律賓的表現高居全球第10名、亞洲第1名,這個有趣的背景。(何孟娟)
9月
13
2018
Jocson的《猛男舞》吸引人之處不只是她呈現出「Macho Dance」的特色動作,而是她修長的身形、乾淨俐落且自信的展演,加上從後台打光凸顯動作輪廓(非面部表情)、二頭肌線條等,共同營造沉穩有力的視覺效果。(徐瑋瑩)
8月
22
2018
性別做為一種「社會操演」,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女性從小被鼓勵蓄長髮,穿裙裝,講話輕聲細語,性格乖巧順從,動作柔和,舉止文雅,脆弱膽怯……,反映在"Corponomy"裡,就是這些規範的呈顯。(陳祈知)
8月
22
2018
舞作的精彩之處,不只是對觀演關係的視覺接收起到刺激,同時激起觀者思考的意識,以娛樂的形式讓觀者反思何謂娛樂。Eisa Jocson作為專業的表演者,以嚴謹的態度去面對表演(名詞),與欲將表象世界徹底拆解的意識的貫徹執行。(羅倩)
8月
15
2018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