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賊與無奈《別人展的是翠玉白菜,我們展的是人生無奈》
4月
06
2016
別人展的是翠玉白菜,我們展的是人生無奈(黃瑄豪 攝,嵬舞劇場舞蹈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2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設址高雄、由黃程尉成立於2014年的「嵬舞劇場」,今年在沒有任何經費補助的情況下,於高雄「R7創意所在」,舉行首屆的創團公演。「R7創意所在」是商業藝術展場,場地架設有展示設備。舞團利用現有的擺設,加上燈光,將展場變成舞蹈展演空間。此次作品在文宣中特別強調:觀眾參與式的互動、環形劇場演出模式,以及,觀眾看得懂的現代舞。以我的台灣小劇場舞蹈觀賞經驗,互動式的觀眾參與和環形劇場演出模式,大多發生在強調實驗性的舞蹈劇場。這類演出有時會讓觀者不知所措,或感覺被強拉上場。「嵬舞劇場」此次作品的確做到文宣的訴求,既突破傳統鏡框舞台的界線,也讓觀眾在共同成就舞蹈作品之際,沒有被迫之感。更體貼的是,創作者將每段舞蹈要傳遞的訊息,以文字呈現於投影幕上。如此的reader friendly,不失為推廣小劇場舞蹈大眾化的方便之法。

整場演出沒有座椅安排,觀眾或坐或站,幾乎沒人到處走動(除了攝影、照相的工作人員)。演出內容平舖直述,主軸圍繞在逃離與希望。逃離日復一日單調、無新意的日常上下班生活;逃離失落、恐慌、孤獨的情緒低潮;企望人生能像飛機般自由翱翔。舞者有時聚合,有時散開成多焦舞台,觀眾只能擇一觀賞。整場演出以淡淡的憂傷傳遞人生的受挫與侷限,音樂、燈光、舞者的動作偏向輕盈、流暢。整支舞作宛如一首小詩,但我卻深感其中隱而不顯的巨大悲哀,特別是在舞末之處。舞終片段〈希望〉,像似海市蜃樓般,我們看不到希望如何被實踐,與實踐過程的決心與毅力。夾在地上的白色紙飛機,失去飛翔的自由,倒像是作為祈求祝福的千紙鶴。於是,希望在此是祈求,而非理想的實踐。

對我而言,整支作品別有創意之處,不在舞蹈進行中,而在開演前的序曲。入場時,工作人員通知每位觀眾拿著票根換白菜。然而,我們換到的不是白菜,而是一只紙摺的飛機,與幾張一千塊的假鈔。白菜原來是「白賊」!有趣的是,有觀眾還因為拿到假鈔的張數較少,議論紛紛。那畢竟只是假鈔阿!開演前的這個序曲,跟觀眾開了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且也暗指著「白賊」到處充斥。然而,觀眾的反應卻讓我們看到,即便在玩笑與不值錢的假鈔中,人仍無法放棄競爭與計較的習慣。相對於此,在舞作中〈人〉的段落,當觀眾紛紛主動響應舞者的邀請布置道具(將紙鈔貼黏在地,與夾上紙飛機)時,更彰顯人間相互支持的溫暖。或許,緊接於〈人〉後的〈希望〉意在指陳眾人伸手的溫暖,是希望的燃煤。然而,希望甚麼?如何實踐?我們卻無法捕捉。

此次演出的另一議題,是觀眾與舞者之間的權力關係。觀眾與舞者的界線消失後,觀眾成為演出的部份,觀眾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會「入鏡」在他人視覺畫面中。這使得身為觀眾的我異常自覺自己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這樣的舞蹈設計歷來有之,但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沒有在演出前告知觀者觀賞的遊戲規則,使得演出產生許多問題。例如,觀眾可否在舞蹈進行時隨意走動、甚至有意的與舞者互動?當觀眾佔領了舞者預定舞動的空間時,舞者要如何對應?甚至,當舞團進行全場錄影時,是否顧及到觀眾入鏡的意願?這些問題不只一次的重複出現在台灣小劇場舞蹈展演中。編舞者一方面設計觀眾(主動)參與成為演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卻預設了觀眾被動觀看的劇場規則。前後二者不只在創作邏輯上產生矛盾,也讓觀者感覺創作者霸權的心態。即便這場演出舞者是以邀請的方式引導觀眾幫忙布置道具,演出結束後,一位藝術界的朋友仍說:「我有種被強暴的感覺!」或許,這是極端的觀後感受,但仍值得將來以此形式進行創作的舞團作為反思的借鏡。

《別人展的是翠玉白菜,我們展的是人生無奈》

演出|嵬舞劇場舞蹈團
時間|2016/04/03 14:00
地點|高雄市R7創藝所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