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賊與無奈《別人展的是翠玉白菜,我們展的是人生無奈》
4月
06
2016
別人展的是翠玉白菜,我們展的是人生無奈(黃瑄豪 攝,嵬舞劇場舞蹈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5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設址高雄、由黃程尉成立於2014年的「嵬舞劇場」,今年在沒有任何經費補助的情況下,於高雄「R7創意所在」,舉行首屆的創團公演。「R7創意所在」是商業藝術展場,場地架設有展示設備。舞團利用現有的擺設,加上燈光,將展場變成舞蹈展演空間。此次作品在文宣中特別強調:觀眾參與式的互動、環形劇場演出模式,以及,觀眾看得懂的現代舞。以我的台灣小劇場舞蹈觀賞經驗,互動式的觀眾參與和環形劇場演出模式,大多發生在強調實驗性的舞蹈劇場。這類演出有時會讓觀者不知所措,或感覺被強拉上場。「嵬舞劇場」此次作品的確做到文宣的訴求,既突破傳統鏡框舞台的界線,也讓觀眾在共同成就舞蹈作品之際,沒有被迫之感。更體貼的是,創作者將每段舞蹈要傳遞的訊息,以文字呈現於投影幕上。如此的reader friendly,不失為推廣小劇場舞蹈大眾化的方便之法。

整場演出沒有座椅安排,觀眾或坐或站,幾乎沒人到處走動(除了攝影、照相的工作人員)。演出內容平舖直述,主軸圍繞在逃離與希望。逃離日復一日單調、無新意的日常上下班生活;逃離失落、恐慌、孤獨的情緒低潮;企望人生能像飛機般自由翱翔。舞者有時聚合,有時散開成多焦舞台,觀眾只能擇一觀賞。整場演出以淡淡的憂傷傳遞人生的受挫與侷限,音樂、燈光、舞者的動作偏向輕盈、流暢。整支舞作宛如一首小詩,但我卻深感其中隱而不顯的巨大悲哀,特別是在舞末之處。舞終片段〈希望〉,像似海市蜃樓般,我們看不到希望如何被實踐,與實踐過程的決心與毅力。夾在地上的白色紙飛機,失去飛翔的自由,倒像是作為祈求祝福的千紙鶴。於是,希望在此是祈求,而非理想的實踐。

對我而言,整支作品別有創意之處,不在舞蹈進行中,而在開演前的序曲。入場時,工作人員通知每位觀眾拿著票根換白菜。然而,我們換到的不是白菜,而是一只紙摺的飛機,與幾張一千塊的假鈔。白菜原來是「白賊」!有趣的是,有觀眾還因為拿到假鈔的張數較少,議論紛紛。那畢竟只是假鈔阿!開演前的這個序曲,跟觀眾開了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且也暗指著「白賊」到處充斥。然而,觀眾的反應卻讓我們看到,即便在玩笑與不值錢的假鈔中,人仍無法放棄競爭與計較的習慣。相對於此,在舞作中〈人〉的段落,當觀眾紛紛主動響應舞者的邀請布置道具(將紙鈔貼黏在地,與夾上紙飛機)時,更彰顯人間相互支持的溫暖。或許,緊接於〈人〉後的〈希望〉意在指陳眾人伸手的溫暖,是希望的燃煤。然而,希望甚麼?如何實踐?我們卻無法捕捉。

此次演出的另一議題,是觀眾與舞者之間的權力關係。觀眾與舞者的界線消失後,觀眾成為演出的部份,觀眾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會「入鏡」在他人視覺畫面中。這使得身為觀眾的我異常自覺自己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這樣的舞蹈設計歷來有之,但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沒有在演出前告知觀者觀賞的遊戲規則,使得演出產生許多問題。例如,觀眾可否在舞蹈進行時隨意走動、甚至有意的與舞者互動?當觀眾佔領了舞者預定舞動的空間時,舞者要如何對應?甚至,當舞團進行全場錄影時,是否顧及到觀眾入鏡的意願?這些問題不只一次的重複出現在台灣小劇場舞蹈展演中。編舞者一方面設計觀眾(主動)參與成為演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卻預設了觀眾被動觀看的劇場規則。前後二者不只在創作邏輯上產生矛盾,也讓觀者感覺創作者霸權的心態。即便這場演出舞者是以邀請的方式引導觀眾幫忙布置道具,演出結束後,一位藝術界的朋友仍說:「我有種被強暴的感覺!」或許,這是極端的觀後感受,但仍值得將來以此形式進行創作的舞團作為反思的借鏡。

《別人展的是翠玉白菜,我們展的是人生無奈》

演出|嵬舞劇場舞蹈團
時間|2016/04/03 14:00
地點|高雄市R7創藝所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