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色宇宙間流動的身體詩篇《人之島》
4月
11
2025
人之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5次瀏覽

文 蘇紹明(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教師)

《人之島》是一齣高度精緻且充滿當代美學質感的雙人舞作,其舞台設計、燈光、音樂與肢體語彙精準契合,營造出極具沉浸感的劇場空間。舞台視覺元素透過簡約而富含象徵性的裝置設計,轉化為強烈的空間語言,使身體成為穿越無垠宇宙的行者,在流動的物質與光影之間構築出詩意敘事。

黑色塑膠充氣裝置:劇場空間的異質性建構

演出以一座龐然的黑色塑膠充氣裝置為舞台核心,其形態曖昧不明,既可視為一顆來自外星的巨大隕石,也彷彿是一座孤立於時間洪流中的島嶼。塑膠表面在燈光變換下展現出細膩的質地變化,時而光滑如鏡面,時而皺褶堆積,形成多層次的視覺景觀。這種材質的選擇不僅挑戰了傳統劇場對於舞台物件的理解,更賦予場域一種漂浮於現實之外的異質性,使觀眾得以進入一個超越具象認知的劇場維度。

黑色塑膠的流動特性亦與舞者身體語彙產生深層互動。當舞者穿越塑膠裝置,材質的摩擦聲、擠壓聲與空氣排出的細微聲響成為舞台音場的一部分,形成一種有機的聲音景觀。這些偶發性聲響與電子音樂交織,模糊了音場與物理空間的界線,使劇場聆聽經驗得以擴展,觀眾不僅是視覺的接收者,更是聲音紋理的參與者。

人之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身體與物質的動態對話

舞者的身體在這片黑色塑膠地景中游移、滲透、折疊,透過精準的動作控制探索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界線。雙人舞的肢體語彙細膩且高度凝練,節奏緩慢卻層次分明,彷彿兩顆受引力牽引的星體,在彼此的軌道之間反覆靠近與遠離。

舞作的動態編排極富空間意識。舞者時而貼附於塑膠表面,使身體與舞台物件合而為一,時而利用裝置的彈性與不穩定性進行微幅晃動,使整體舞台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無定形的物質狀態。這樣的編舞方式不僅重新定義了身體與舞台之間的關係,也使觀演經驗更具感官衝擊力。

燈光設計進一步深化了這種流動性。光束切割黑色塑膠表面,產生如天文現象般的視覺效果,或彷若行星運行間的光影變化,或如同宇宙塵埃漂浮於無垠時空之中。舞者的影子亦成為表演的一部分,投射於塑膠表面時形成多層次的空間透視,使身體在視覺上呈現出某種擬態的「去物質化」狀態,強化了作品的當代性與概念性。

聲音與時間:劇場中的非線性敘事

聲音設計在本作中並非僅為背景音樂,而是與舞台物件、肢體運動形成密切關聯的聲音場域。除了電子音樂與自然環境音的交錯運用之外,舞者與黑色塑膠的互動所產生的即時聲響亦成為音場的關鍵元素。當舞者踩踏塑膠時,輕微的氣流逸散聲、摩擦聲與皺摺撕裂的響動交織在電子聲響之中,使舞台成為一個不斷變動的聲音裝置。這種即興性的聲音參與,使舞蹈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不再是單向的,而是建立了一種即時互動的機制,進一步強調劇場敘事的非線性結構。

聲音設計的運用亦影響了觀眾對時間的感知。整場演出在聲音層次的推移之下形成了一種張力緩慢累積的結構,使時間彷彿被拉長、延展,與舞者緩慢卻清晰的肢體語彙相互映襯,營造出近乎冥想的觀看狀態。在最終段落,當白色煙霧逐漸瀰漫舞台,黑色塑膠的形體開始塌陷、消失,聲音亦回歸靜謐,舞者的身影逐漸淡出,將整場演出引向一種詩意的消逝狀態,使觀者在極簡的收束中體驗到深刻的餘韻。

人之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結語:當代劇場美學的極致展現

《人之島》透過極簡而精緻的舞台設計、聲音敘事與身體語言,展現了當代舞蹈對於空間、物質與聲音的深度探索。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黑色塑膠裝置的運用,不僅顛覆了舞台物件的傳統功能,更成為作品敘事的一部分,與舞者肢體形成互動,創造出動態且不斷變異的劇場語言。透過燈光與聲音的精準控制,舞作營造出一種極具未來感與抽象性的空間狀態,使觀眾得以在非線性的敘事結構中,重新思考身體、空間與存在之間的關係。

最終,當白色煙霧瀰漫,黑色塑膠的形體逐漸消隱,舞者的身影彷彿回歸無垠宇宙,《人之島》不僅完成了一場視覺與聲音的實驗,更在當代表演藝術的框架中,提出了一種嶄新的詩意可能性。

《人之島》

演出|微光製造
時間|2025/03/23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