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蘇紹明(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教師)
《人之島》是一齣高度精緻且充滿當代美學質感的雙人舞作,其舞台設計、燈光、音樂與肢體語彙精準契合,營造出極具沉浸感的劇場空間。舞台視覺元素透過簡約而富含象徵性的裝置設計,轉化為強烈的空間語言,使身體成為穿越無垠宇宙的行者,在流動的物質與光影之間構築出詩意敘事。
黑色塑膠充氣裝置:劇場空間的異質性建構
演出以一座龐然的黑色塑膠充氣裝置為舞台核心,其形態曖昧不明,既可視為一顆來自外星的巨大隕石,也彷彿是一座孤立於時間洪流中的島嶼。塑膠表面在燈光變換下展現出細膩的質地變化,時而光滑如鏡面,時而皺褶堆積,形成多層次的視覺景觀。這種材質的選擇不僅挑戰了傳統劇場對於舞台物件的理解,更賦予場域一種漂浮於現實之外的異質性,使觀眾得以進入一個超越具象認知的劇場維度。
黑色塑膠的流動特性亦與舞者身體語彙產生深層互動。當舞者穿越塑膠裝置,材質的摩擦聲、擠壓聲與空氣排出的細微聲響成為舞台音場的一部分,形成一種有機的聲音景觀。這些偶發性聲響與電子音樂交織,模糊了音場與物理空間的界線,使劇場聆聽經驗得以擴展,觀眾不僅是視覺的接收者,更是聲音紋理的參與者。
人之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身體與物質的動態對話
舞者的身體在這片黑色塑膠地景中游移、滲透、折疊,透過精準的動作控制探索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界線。雙人舞的肢體語彙細膩且高度凝練,節奏緩慢卻層次分明,彷彿兩顆受引力牽引的星體,在彼此的軌道之間反覆靠近與遠離。
舞作的動態編排極富空間意識。舞者時而貼附於塑膠表面,使身體與舞台物件合而為一,時而利用裝置的彈性與不穩定性進行微幅晃動,使整體舞台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無定形的物質狀態。這樣的編舞方式不僅重新定義了身體與舞台之間的關係,也使觀演經驗更具感官衝擊力。
燈光設計進一步深化了這種流動性。光束切割黑色塑膠表面,產生如天文現象般的視覺效果,或彷若行星運行間的光影變化,或如同宇宙塵埃漂浮於無垠時空之中。舞者的影子亦成為表演的一部分,投射於塑膠表面時形成多層次的空間透視,使身體在視覺上呈現出某種擬態的「去物質化」狀態,強化了作品的當代性與概念性。
聲音與時間:劇場中的非線性敘事
聲音設計在本作中並非僅為背景音樂,而是與舞台物件、肢體運動形成密切關聯的聲音場域。除了電子音樂與自然環境音的交錯運用之外,舞者與黑色塑膠的互動所產生的即時聲響亦成為音場的關鍵元素。當舞者踩踏塑膠時,輕微的氣流逸散聲、摩擦聲與皺摺撕裂的響動交織在電子聲響之中,使舞台成為一個不斷變動的聲音裝置。這種即興性的聲音參與,使舞蹈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不再是單向的,而是建立了一種即時互動的機制,進一步強調劇場敘事的非線性結構。
聲音設計的運用亦影響了觀眾對時間的感知。整場演出在聲音層次的推移之下形成了一種張力緩慢累積的結構,使時間彷彿被拉長、延展,與舞者緩慢卻清晰的肢體語彙相互映襯,營造出近乎冥想的觀看狀態。在最終段落,當白色煙霧逐漸瀰漫舞台,黑色塑膠的形體開始塌陷、消失,聲音亦回歸靜謐,舞者的身影逐漸淡出,將整場演出引向一種詩意的消逝狀態,使觀者在極簡的收束中體驗到深刻的餘韻。
人之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結語:當代劇場美學的極致展現
《人之島》透過極簡而精緻的舞台設計、聲音敘事與身體語言,展現了當代舞蹈對於空間、物質與聲音的深度探索。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黑色塑膠裝置的運用,不僅顛覆了舞台物件的傳統功能,更成為作品敘事的一部分,與舞者肢體形成互動,創造出動態且不斷變異的劇場語言。透過燈光與聲音的精準控制,舞作營造出一種極具未來感與抽象性的空間狀態,使觀眾得以在非線性的敘事結構中,重新思考身體、空間與存在之間的關係。
最終,當白色煙霧瀰漫,黑色塑膠的形體逐漸消隱,舞者的身影彷彿回歸無垠宇宙,《人之島》不僅完成了一場視覺與聲音的實驗,更在當代表演藝術的框架中,提出了一種嶄新的詩意可能性。
《人之島》
演出|微光製造
時間|2025/03/23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