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落孵育眾身聲《春泥II──眾聲相》
8月
29
2017
春泥II—眾聲相(壞鞋子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1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壞鞋子舞蹈劇場秉著「人人都能跳舞」的信念,接續去年與素人工作的《春泥》,今年將參與者限定在40歲以上,在工作坊之後篩選出六名表演者佐以三位年輕舞者,在三個月的工作後推出《春泥II──眾聲相》。

緊扣主題「眾聲相」,眾生之身與聲緊密結合充滿整個作品。起始,表演者靜置,而後被他者雕塑,然後開始跳出由個人生活無意識的習慣動作發展的舞蹈。動作接串重複,或尋思或困擾或談話或頓悟,這些動作生於尋常,雖是細瑣但又結具了每位舞者的自身特質。那是她們的身與舞,在層層疊疊下我看見了她們現處的生命困頓。而後的許多舞蹈段落也讓我感到這樣的困問,舞者恰巧都是女性,因著這些肢體與編排我感受到她們對自己的角色探索、對困境的叩問,和對定位的尋找。其中一段,一名舞者被其他人以椅子圍住,她衝撞想突破,卻次次被困在一個又一個的圈中。當所有人最後都持椅坐下時,只有她沒了位置。

同並於表演者的身體,此次的「聲情」亦佔有重要角色,完整演出,令人著迷。李慈湄的音樂設計靈巧的托出場景的特性,也將音樂節拍穩定與飽和的轉換,以另一種方式協助不太會數拍子的舞者。另一方面,扣合此次的發展主題「菜市場」,各式叫賣與敲打日常物件,錯落有致地展現傳統市場空間象度外的公共與情感向度。

然而這樣的眾生/聲所尋求的不一定是被聽見,更多是一個出口。當舞者相對,多次交互挺起躺落,互為影子、交為映照,最後所有躺下的人們,幾乎同時地說起了自己的故事。眾聲喧嘩,觀眾很難真的聽清誰的故事,所得僅是片段。從在地板大字形靜躺的獨自吐露,到一個個接力站起,走向躺者低頭傾吐,雖然訴說多了對象,但當每個人都在說自己的事時,真正聽的是誰呢?在聽見往聽到的路上,雖然紛雜,但卻又如此一體。

眾聲堆疊成一個具體的絮語。另一個段落,表演者們回到自己,一起玩著123木頭人。輸的人得要走到觀眾群中,擇一人附耳悄言,並給出自己頸上掛的小紙條。而在演出的最後,收到悄悄話的觀眾被邀請上台,一一唸出紙條上他們收到的悄悄話:「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卻飛也飛不高」、「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趙傳《我是一隻小小鳥》的旋律響於腦中,此場剛巧結在「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呀你們好不好?」偶然也巧合的呼應我所感覺到的眾聲──那關於好不好的探問,或許不一定需要被聽到,因為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提問。

在演出內容之外,「素人」能如何舞蹈亦會是《春泥II》的一個看點。然當「素人與否」被專列為特點提出時,是否也代表我們仍想要清楚定義區分「專業」與「素/非專業」?仍難以完全相信人人皆可以舞蹈或演戲?就我而言,《春泥II》成功之處在於創作者林宜瑾確實看見她的表演者的質地與經驗,無關素人與否,從她們身上提取發展,而不刻意強加。這也若同在接近尾聲的一段,舞者們艱難地逐一拉開身上服裝的拉鍊,終於展現隱藏在黑色下面的各式各色,並回到與自己的舞動。雖然還不能釋放全部的色彩,卻開始形成出口。雖然可能還是會被質疑為「非專業」,但她們確實舞著,並有表演者該有的自信與專注。故而能匯聚成力量,拉扯撕下阻隔劇場內外的膠膜,將舞與釋放延續到劇場外面,舞於「專業」與「非專業」間。也因此最後還能有選擇空間,不用成群,徒留一人,在給自己足夠時間與空間後,留下最後的悄悄話,離開。

壞鞋子創作《春泥》系列的起始或許在於「尋找單純與真實的力量」【1】,然其在舞蹈美學的探尋之外,確也能看見舞者藉著系列由密度與強度轉化日常概念的練習中,開始建構不同的美學經驗,並重新思考覺察自身與所處環境,進而能連結、開展與改變身體狀態。如此的改變使得他們的表演非被動的被編舞塑型,而能有主體的能動性。【2】也因為編舞者和表演者的相互支持,沒有所謂專業對素人的權力傾軋,才能達到今年由舞者身上幻落孵育的春泥眾聲。

註釋

1、參考表演藝術評論台「TT不和諧開講2017:第四講」〈講座紀錄:劇場/日常的疆界──素人/業餘表演者的現身/參與〉。(網址:pareviews.ncafroc.org.tw/?p=25601)

2、參考自《第五講:戲劇教育》一書, “Lektionen 5: Theaterpädagogik“, S.59-60. Theater der Zeit, 2012, Berlin.

《春泥II──眾聲相》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17/08/26 19:30
地點|板橋435藝文特區枋橋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空間翻轉,精湛表徵了春泥系列「向外看」的精神視角:藝術不再注目於舞台上鑽研如何完美,而是面向劇場外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提問何為身體的真實。(林乃文)
9月
04
2017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