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裂痕,不再相忍為團圓《家事修理會社》
10月
12
2023
家事修理會社(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馬雨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0次瀏覽

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完美的家庭」是什麼樣子?要是家庭生活並非想像中的「幸福」時,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主題,在新聞上不時可見,且面向多元,從較近期的同婚與收養,再到亙古的親子與夫妻關係,都一再形構出傳統價值中理想家庭的樣態,以及在傳統價值之外透過衝突所浮現、或重新誕生出的家庭關係形貌。

這些議題,在布袋戲中相當罕見,但義興閣掌中劇團的《家事修理會社》從一間專營解決家庭問題的「家事修理會社」為主題,直面各類型的家庭關係,開展出每個人因原生家庭中的恐懼與創傷而逃離,但逃離之後卻察覺所謂的「完美家庭」並不存在,都存在著大小不一的裂痕,而要直面並修復,卻需要勇氣,這樣的主題,使布袋戲演出的主題更為當代,而且也脫離傳統戲曲往往對於家庭與人際關係必須是「相忍為團圓」的想像,而是在修復的過程中體認到關係內的裂痕,使作品對於議題的討論更有厚度。

《家事修理會社》中,折射出的家庭關係有相當多種:對於父親長年在外、母親是賭徒而對婚姻家庭不信任的主角吳好天;發現兒子是同性戀而加以阻擋的何桑;對於原生家庭只是麵店老闆感到自卑,而和貓咪變成家人的劉麵;童年時被家人拋棄背叛,成年後則利用契約營造出理想中的完美家庭的老闆,更為了推廣理念,而成立家事修理會社。在主要角色之外,會社要處理的「案件」尚有化用哪吒故事的逃家少年、受久病折磨的祖父而無法開展人生的孫子等。而會社在面對這些家庭情境時,給予的不只是委託者期望從家庭關係中解放的協助,同時也給予會社中的人們逃避且互相支持的力量。

會社的存在,在設定上由於有教條、集會、見證與自白的要素,且核心宗旨是「守護家庭價值」,乍看之下會認為是從近年反對同志婚姻的部分基督教派的教會轉化而來,但放眼社會事件中,不分宗教與流派,都有類似的團體與信念,但因行事極端、或與當前價值觀衝突,因而往往被視為「邪教」,然而這些被視為邪教的,卻是部分人士得到寄託的場所。因此演出中,會社採用此種集會團體的設定,並非是批判此類團體的存在與內部的價值觀,而是旨在看到成立與參與這類集會團體的人的背後,可能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因此會社接納了這些逃離家庭的人,也認為執行任務是在幫助他人,但當面臨到是否能夠任意地決定他人的生死時,才讓劇中多數角色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在助人,漸漸地鬆動信念、反抗、並且與家人和解,走向修復關係的結局。


家事修理會社(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徐若禎)

但當角色一個個修復關係後,會社的Boss卻依然陷於傷痕中,尋找有和他類似經驗與想法的人,想要再次建立新的會社,其實也在說明此種集會團體不會完全消失的原因:因為人都需要有自己的認同與歸屬,以填補自己的寂寞感。

且Boss的戲偶設計也從寂寞感的基礎進行發揮:當會社中的員工察覺到執行任務並非正義而開始反抗、且Boss的家庭背景被完整揭開後,金光偶退下,換上由操偶師矇在黑斗篷中,形成巨大的鬼怪吞噬一切,直到扮演兒子的小男孩認同他是父親後,才冷靜下來、排出吞噬的一切。此種設計,可能取材自動畫電影《神影少女》中因暴走而吞噬膨脹,且暴走的原因即是寂寞感的無臉男,表現角色深不見底的寂寞空虛、並亟欲尋求認同感的性格。

在視覺與戲偶的使用上,不只Boss取材於動漫作品,其他如故事中何桑的兒子出櫃時,變身成美人魚;Boss在暴走之前,身邊出現童年記憶中父母親形象的偶,則有《火影忍者》的「穢土轉生」感;人物在移動時,也非傳統的繪製布景,而是繪製出各種方塊形成的現代都市街景,且透過建築物創造出景深,使得視覺上更有空間感,此種設計也有約是1980至2000年左右的動畫作品常見的畫面設計。而這些設計放在以現代議題的金光戲中毫不突兀,反而讓畫面更為豐富,也能夠帶出不同情境中的氛圍。

金光戲本身有著海納百川的特質,而《家事修理會社》不管是在議題、或是視覺設計,都站在當代的時空環境中,讓故事不依附在過往的時空背景,而是用快速的節奏,從當代視角、演出當代事件,並且巧妙地運用動畫與漫畫的設計,更貼近觀眾的觀賞心理,讓「不完美」的世界呈現在舞台上,至於要如何走向各自認為的「完美」,則如故事中的每個角色般,都可按照自己的經驗,做出不同的選擇。

《家事修理會社》

演出|義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3/09/08 19:30
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不保證能如吳好天、劉麵ㄚ等角色一樣「進廠維修」後就能得知解決自身問題的方法,但若是陷入難解的家庭紛爭時,或許進劇場來看齣《家事修理會社》能調劑疲乏的身心也說不定。
10月
12
2023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