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隱匿的絮語《島上女人》
9月
29
2014
島上女人(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2次瀏覽
吳至正(電影部落客)

甫獲得2014藝穗節佳作的《島上女人》,舞台上幾無任何的配置,沒有炫麗的燈光、精緻的道具、浮誇的演出,惟有昂然站立的五位女演員、在空氣中震盪的獨白和深刻入微地表情與肢體表現。哦﹗如果要說第六位隱形又功不可沒的演員,便是周星馳電影中被譽為十大武器之首的折凳;五張折凳,它這次不用來敲人,反倒是如同五位優秀的演員,在舞台中移動、穿梭、發出聲響,彷彿會呼吸一般。

在單純的舞台上,舉凡曬衣服、炒菜、夾筷子、揀芭樂的動作均是無實物演出,還得表現搬物品的負重感、拖地時所受的摩擦力、撥弄河水在手指間的質感,這對於演員與觀賞者而言,毋寧是無比的挑戰。卻也因為拿掉所有可以輔助戲劇畫面的佈景、配樂等元素,使得在這聲光繽紛、資訊爆炸的時代,觀眾可以心無旁鶩地走入五位女人的心靈之島,於是乎,剎那即永恆,成為住在上頭的島民。

約莫七十分鐘的演出裡,演員每分每秒都得聚精會神,即便不在獨戲時,還得幻化成背景、發出各種音效、甚至是搶食、倒地,成為一種意象般的存在。像是第二段四川新娘陳玲的戲中,肢體的律動與走位的流轉相當引人入勝,言語和手指化為利刃,身體成為移動的佈景,這箇中況味只有透過現場觀眾之眼才能體會。

第一段Joyce/阿蒂的戲當中,用雙人並進交錯的獨白方式來串戲,Joyce肩負起賺錢養家的重責大任,女兒與看護更顯親密,從她不時閃現的落寞神色,突顯出女強人不足外人道的心酸;至於看護阿蒂,則是典型傳統的女性與母親,她不上桌與主人家吃飯、刻意將自我給隱蔽,但從一個動作細節就可以看出她的壓抑:用盡全力的死命拖地—仿若藉此能釋放生活的苦悶、對女兒的思念,然而所有的武裝在家鄉歌曲鈴聲響起時倏然崩坍,鈴聲是家鄉與親情的呼喚,是覺醒亦是打擊,覺醒的是自我,打擊的是她仍身在異鄉的事實。

第三段文珠的獨白裡最後道出:「沒有關係、不要緊,大芭樂、小芭樂攏是芭樂,小芭樂,卡甜啦!」但人終究不是芭樂,要背負著他人的需要與期待,即便有千絲萬縷的心思,卻還是得說「我很幸福快樂」、「我在這邊過得很好」、「我相信我可以」……,聽似說給別人聽,其實是否也正在安慰那不曾被看見的汗淚與心酸?她們將青春獻給這片土地,卻得像芭樂一樣被仲介秤斤論重的挑剔賣出,不論是幫傭、嫁了、生孩子成為母親,難免於要經歷商品化的包裝,至於未來會不會被新家人認可,就各有各自的故事了。

絕大多數歐美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常常笑容滿面的說:「最喜歡台灣人的友善與熱情」。而這些「島上的女人」,大多非來自經濟強國,也沒有美麗動人的金髮碧眼,她們如影子般存在你我生活的週遭,伴隨著垃圾車的音樂出現又隱沒,倘若不一字字挖心掏肺地讀出她們的女人心事,誰又曾正眼看待她們在台灣的適應、身為個體的差異呢﹖

《島上女人》

演出|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
時間|2014/09/10 20:00
地點|穆勒藝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