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王食子》到《封神榜—文王食子》:技藝和情感的選擇題
11月
18
2024
封神榜—文王食子(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2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歌仔戲雖存在八大柱(peh-tuā-thiāu)的行當說法,目前劇碼多屬生旦戲。這樣將小生、小旦定為主體的戲劇設定,或許反映觀眾品味。然而,劇碼呈現也悄悄影響行當發展——非生、旦行當的演員需在有限戲份自尋出路。

專攻老生、花臉行當的歌仔戲粗角(tshoo-kioh)演員鄭力榮,在2023薪傳小戲節及2024承功—新秀舞臺均貼出相同戲碼《文王食子》。一年內二度演出同一角色,近似青年演員給自己的劇藝試煉。《文王食子》為《封神榜》故事的其中一段,講述時任西伯侯、後為周文王的姬昌被商紂王幽禁羑里城多年;一日接獲其子伯邑考託夢,自敘已身亡,遭紂王製成肉餅,將被賜予姬昌食用,望姬昌重社稷,吃肉餅取得紂王信任,博取離城返鄉之機,救天下萬民。

兩次折子戲演出劇情相近,呈現則因篇幅而不同;小戲節版本約四十五分鐘,以姬昌內心掙扎為主軸,側重父子情誼的刻畫。承功版本擴展為一小時,加入更多導演手法;改動最大之處是姬昌施術法回溯時空,藉此插敘伯邑考遭妲己凌遲致死的過程。導演調動主線敘事時空佈局,建構姬昌所在的個人情境。回溯情節標示人物心理轉折,角色複雜性亦隨之增加,同步提高演員詮釋角色的難度。演員成為連結「情」和「景」創造意境的整合者。

封神榜—文王食子(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

其實劇名《文王食子》已清晰指出戲肉所在:甫遭遇喪子之痛的姬昌,如何跳脫個人處境,轉向為公捨私的行動。觀看焦點正是姬昌化悲憤為力量的抒情/超越過程。鄭力榮所飾演的姬昌,應用多變的髯口功輔以連續身段功架表現人物情緒,肢體表現流暢。尤其被迫進用肉餅一段,姬昌甩鬚依隨官差施鞭左右擺動,同時鞭聲與武場相應,最終一躍前空翻倒地;表演值得叫好。

但聲情及演技方面,相較於身段顯得過度輕盈;唱作份量傾斜之下,角色狀態不穩。此現象在增加瘋戲篇幅的承功版本格外明顯。瘋戲段落是官差執行紂王旨意,要求姬昌吃下以其子伯邑考所製的肉餅引發的角色反應;上演一段老生姬昌連續模仿小生、小旦行當,欲瞞官差之異狀情節。為此,演員必須在短時間內顯著跨越不同行當,透過身法、笑聲和唸白表現人物蓄意假作意識不清的多層次展演狀態,最終再收回老生角色原型。然而輕柔詮釋使瘋態流於表面,肢體及語氣搭建角色貌似瘋狂的外在,卻未觸及大可發揮的角色複雜心理:置身無可轉圜的悲慘處境之中,卻得強自振作假瘋求蟬蛻的那種幽微糾葛。

封神榜—文王食子(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

此外,飾演伯邑考一角的吳妍菲,入夢橋段使用雲帚功呈現,輕搭綿繞連轉,身姿張弛細緻刻畫出魂靈的飄蕩意象,具頗說服力。不過承功版本演出,同樣有身段展演覆蓋演技的情況。作為姬昌在劇中的主要對手,無法給出充足的情緒提供對戲支持。

回到劇碼本質思考,《文王食子》實為情感濃重的文戲:以犧牲為意旨,突顯人為群己獻身的珍貴情操。此情操是反人性的,需要極高的利他價值促成,故衍生「文戲武作」的呈現需求;所謂的「武作/身段展演」,意在提供抽象文戲框架,具體傳達角色內在複雜心路。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善加把握每一次演出機會,尋思劇碼、角色狀態、個人特質、技藝與情感的多向度定位,或許是歌仔戲青年演員必須不斷投入自我向時間求索的申論題。

2024承功—新秀舞臺《封神榜—文王食子》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4/11/0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2023薪傳小戲節《文王食子》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12/08 19:30
地點|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