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不等於無根《鄭和的後代》
6月
16
2015
鄭和的後代(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1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新加坡劇場先驅郭寶崑代表作《鄭和的後代》,以明朝太監鄭和的故事為基底,向外延伸,古今交疊,跨代對映,串連普世尊嚴受霸權閹割的失根焦慮,脈脈相傳,衍生出「眾人都是鄭和的後代」的旨趣。此次來台製作,由中國上海的導演馬俊豐執導,以肢體劇場手法重新演繹該劇,風格鮮明,動作簡練,敘事流暢,說詞有力。然而,看似處處用心之下,卻鮮少激盪火花。

場上近乎空台,觀眾席位於外圍及中心四區,演員自由流動其中。戲一開始,五位演員即在場上,伴隨背景傳來哀傷的手風琴聲,在一片惆悵氛圍中,揭開序幕。眾人遠眺,躊躇,靜凝,愁容,像是道別;身軀有高有低,偶爾搖晃不平,像是海浪,為全劇的漂泊主題留下伏筆。

當劇情開展,漂泊感似乎也切入了劇構之中。主軸環繞著鄭和面對充滿威權、體制、位階的官僚文化而生的顛沛流離境遇,往來古今,現實的「我」夢見了鄭和的「我」,鄭和的「我」呼應了現實的「我」,兩者時而相互觀照,時而彼此重疊,敘事主體破碎、跳躍、散出、回返,發語者或對話者皆無特定指涉,像說書,也像囈語;像獨白,也像合奏;或者敘事多重,信手捻來,自由拼組。演員身份不停流轉,關係不斷變動,主客反覆交替。

整體詮釋充滿開放、流動、彈性的情況下,調性混雜,時喜時悲,忽明忽暗,視聽彩度豐富;調度簡約,重象徵式呈現(present),非情境式再現(represent),全然打破劇場幻覺。只不過,雖然文字化為具象,不費力地渡遊於時間與空間雙軸之際,卻也強化了距離感,而且物件呈現或肢體表現多準確對應文本,見山是山,手法乍看聰明、巧妙,將重要訊息都視覺化了,但忠實轉化過後,並未加以推動當下張力,甚或延伸弦外之音,使得象徵止於象徵,動作僅為動作,畫面只是畫面。例如,一位演員站在其他演員集合而成的身上,些微搖晃,呼應船身顛簸的狀態,然肢體上下交錯間缺乏急迫性、危險感,動作臨摹有形無神;當說書者講到鄭和三次下西洋,眾演員在紙屏上描繪航洋路線,台詞「躍然紙上」,劇情交代完整、對應準確,僅此而已。調度可見用心,但稍嫌制式、工整,戲感難以引出、渲染,斷斷續續,以致後來當「寶貝」被丟入海中的那一瞬間,都顯得舉重若輕。加上演員語調通篇朗誦、呼告,聲韻極富抑揚頓挫,雖振振有詞、能量豐沛,卻缺乏層次、樣板僵化,甚至,連幽默都帶有鑿痕。

漸漸地,全戲瀰漫著一股強烈的漂流感,然而,眾聲齊鳴之下,如此巨大漂流感究竟從何而來?劇情篇幅側重鄭和,即使現實的「我」也多在陳述鄭和,因此鄭和「失根」過程歷歷在目,既是身體的、心理的,也是社會的。劇本刻劃細膩而不做作,但同樣地,調度專注於安全表現故事,無法深入傳達文字底層所潛藏的迫害與壓抑之間的權力抗衡。更加失衡的,是現實段落,失去脈絡及行動的「我」,欲以古照今,卻在欠缺張力拉扯之下,宛若對空傾杯,孤影自憐。

根,彷彿不是失去,而是從未存在。看似本身就自劇本裡缺席,實則不然;相反地,與劇構緊密扣合。劇作家郭寶崑明示,《鄭和的後代》的初始構思是一齣「戲中戲」。他提到,此劇首演版本地點設在「一所監獄或嗜毒改造所裡,時間是在他們被釋放的前夕,場合是他們的一個創意聯歡晚會,而這整個演出就是表演呈獻。……這種聯歡創想的隨意性與監獄環境的壓抑性之間的張力,是本劇的一個重要元素。」[1] 這樣的「外層結構」無須一成不變,如同郭寶崑所建議,可因地、因時制宜,但,是關鍵的。有了這樣的外框,演員不再只是演員,劇中現實的「我」不再只是空殼靈魂,說書人也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多位一體、多向對話,將個人受制於霸權的重量,負載於身份、身體、空間之中。於是,形體有了歷史,而非只是姿態。

註釋

1.《郭寶崑全集》第三卷,第103頁。

《鄭和的後代》

演出|2015兩岸小劇場藝術節(馬俊豐)
時間|2015/06/06 19: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語言的具體性、敘事的現實性大於抽象的詩意身體,《鄭和的後代》言語成為無意義的朗誦與夢囈,一切的無法言喻的深意變得更為模糊,零散而無法聚焦。(陳志豪)
6月
24
2015
馬俊豐不負郭寶崑內在精神的召喚,將劇本精簡刪去過於對號入座的台詞,反而拉大與衍義劇本的精神,將殊相轉變成為共相──讓這樣的內在意義可以跟世界各地政治體制產生對話聯結。(葉根泉)
6月
08
2015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