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且混亂的戲劇節奏《第十一號星球》
10月
23
2012
第十一號星球(萬華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9次瀏覽
薛西

寫下《第十一號星球》的劇作家伊沃德‧費里沙(Evald Flisar)來自巴爾幹半島上的小國斯洛維尼亞。幾個月前書林出版已經發行《第十一號星球》中譯劇本,之前在閱讀時深感這部劇作的簡潔易讀,但同時也覺得當劇作簡潔易讀的時候,通常表示這就會是導演和演員的考驗。

故事的場景在髒亂簡陋的地下室,彼得、保羅、麥格達令這組流浪漢三人幫,對科幻小說《第十一號星球》的敘述深信不移,期盼第十一號星球的人有一天將他們接走,因為那星球上缺乏「善意的奶水」,需要善良純真的人類做出貢獻。彼得、保羅、麥格達令都是《聖經》裡的人物,于善祿在中譯劇本的導讀〈流浪漢的底層發聲〉已經提醒麥格達令的原文為Magdalene,指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也說明「善意的奶水」(milk of human kindness)出自莎士比亞《馬克白》,可以轉譯為「同情心」、「人情味」的意思。

有趣的是,這部劇本並沒有正常人現身,而是透過三個流浪漢彼此的爭執、言語,以及由第十一號星球給予的期待,得以進行瘋癲與正常、邊緣與中心的詰辯;《聖經》人物的挪用,進一步強化救贖的意味,也讓流浪漢的瘋癲,成為一種對既有的社會秩序的嘲諷。但最後十一號星球的太空船終究沒來

如前所述,這是一個劇本看似簡單易讀,實際上需要演員與導演的整體支撐。但就上半場而言,演員的節奏凌亂,有時咬字也不清楚,讓人看得痛苦;下半場漸入佳境,但飾演彼得的尹仲敏整場都太注重技術性的發揮,包括對白聲量的調配、手勢的過度擺動等,反而遮蔽了情感,讓流浪漢的形象沒有辦法在他身上表現出來,這是最可惜的地方;飾演麥格達令的王世緯表現中規中矩,飾演保羅的胡祐銘相對地較搶眼,他也運用了一個特殊的,有點愚蠢有點幼稚的腔調去鋪陳、貫串角色。

總歸來說,這個版本的詮釋比較平淡,而且戲劇節奏不夠穩定,從觀看演出的過程裡,我不太能確定導演閱讀到這個劇本的重點是什麼,因為當它不是像英國劇作家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寫的《枕頭人》那樣,劇情高潮迭起,對白層層進逼,光是平時自己用唸的就讓人覺得十分精采;反觀書寫上相對平淡一些的《第十一號星球》,在演員表現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時候,是需要多一點的場面調度,以及依據自己閱讀劇本時的思考,提出觀察到的重點,然後將其化作演出現場時的表現。

誠然,能見證斯洛維尼亞與台灣通過劇場產生連結是一個特別的經驗,劇作家親自登台也稱得上別開生面;另一方面,由資深新聞記者張桂越創辦的《周刊巴爾幹》,這一期主題恰好就是斯洛維尼亞這個小國,不妨補充認識。回過頭來作結,萬華劇團這一次搬演《第十一號星球》所展露出來的結果,猶有不少表演與調度的細節尚待修補。

《第十一號星球》

演出|萬華劇團
時間|2012/10/19 19:30
地點|台北市紅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並不是一部容易詮釋的作品,它象徵得很像寫實,奇幻得很有邏輯,嘲諷得低調,抗議得消極。虛與實,離開文本來到劇場,就不再是智識的辯證,而是從物質符號的選擇、肢體與空間的關係、事件節奏的放大和收斂上,顯出其內在的真實與荒謬,閃現戲劇的靈光( auro)。以萬華如此年輕的劇團,製作戲劇態度嚴謹周全,值得稱許;在成功詮釋劇作的路上,尚可期待。(林乃文)
10月
23
2012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
而在本屆作品中,我們得以從中反思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工作者,回歸到表演藝術的本質,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先以演員為中心的基礎,如何真心面對、真實挑戰關於表演這個行為所應具有的思索。
6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