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且混亂的戲劇節奏《第十一號星球》
10月
23
2012
第十一號星球(萬華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0次瀏覽
薛西

寫下《第十一號星球》的劇作家伊沃德‧費里沙(Evald Flisar)來自巴爾幹半島上的小國斯洛維尼亞。幾個月前書林出版已經發行《第十一號星球》中譯劇本,之前在閱讀時深感這部劇作的簡潔易讀,但同時也覺得當劇作簡潔易讀的時候,通常表示這就會是導演和演員的考驗。

故事的場景在髒亂簡陋的地下室,彼得、保羅、麥格達令這組流浪漢三人幫,對科幻小說《第十一號星球》的敘述深信不移,期盼第十一號星球的人有一天將他們接走,因為那星球上缺乏「善意的奶水」,需要善良純真的人類做出貢獻。彼得、保羅、麥格達令都是《聖經》裡的人物,于善祿在中譯劇本的導讀〈流浪漢的底層發聲〉已經提醒麥格達令的原文為Magdalene,指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也說明「善意的奶水」(milk of human kindness)出自莎士比亞《馬克白》,可以轉譯為「同情心」、「人情味」的意思。

有趣的是,這部劇本並沒有正常人現身,而是透過三個流浪漢彼此的爭執、言語,以及由第十一號星球給予的期待,得以進行瘋癲與正常、邊緣與中心的詰辯;《聖經》人物的挪用,進一步強化救贖的意味,也讓流浪漢的瘋癲,成為一種對既有的社會秩序的嘲諷。但最後十一號星球的太空船終究沒來

如前所述,這是一個劇本看似簡單易讀,實際上需要演員與導演的整體支撐。但就上半場而言,演員的節奏凌亂,有時咬字也不清楚,讓人看得痛苦;下半場漸入佳境,但飾演彼得的尹仲敏整場都太注重技術性的發揮,包括對白聲量的調配、手勢的過度擺動等,反而遮蔽了情感,讓流浪漢的形象沒有辦法在他身上表現出來,這是最可惜的地方;飾演麥格達令的王世緯表現中規中矩,飾演保羅的胡祐銘相對地較搶眼,他也運用了一個特殊的,有點愚蠢有點幼稚的腔調去鋪陳、貫串角色。

總歸來說,這個版本的詮釋比較平淡,而且戲劇節奏不夠穩定,從觀看演出的過程裡,我不太能確定導演閱讀到這個劇本的重點是什麼,因為當它不是像英國劇作家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寫的《枕頭人》那樣,劇情高潮迭起,對白層層進逼,光是平時自己用唸的就讓人覺得十分精采;反觀書寫上相對平淡一些的《第十一號星球》,在演員表現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時候,是需要多一點的場面調度,以及依據自己閱讀劇本時的思考,提出觀察到的重點,然後將其化作演出現場時的表現。

誠然,能見證斯洛維尼亞與台灣通過劇場產生連結是一個特別的經驗,劇作家親自登台也稱得上別開生面;另一方面,由資深新聞記者張桂越創辦的《周刊巴爾幹》,這一期主題恰好就是斯洛維尼亞這個小國,不妨補充認識。回過頭來作結,萬華劇團這一次搬演《第十一號星球》所展露出來的結果,猶有不少表演與調度的細節尚待修補。

《第十一號星球》

演出|萬華劇團
時間|2012/10/19 19:30
地點|台北市紅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並不是一部容易詮釋的作品,它象徵得很像寫實,奇幻得很有邏輯,嘲諷得低調,抗議得消極。虛與實,離開文本來到劇場,就不再是智識的辯證,而是從物質符號的選擇、肢體與空間的關係、事件節奏的放大和收斂上,顯出其內在的真實與荒謬,閃現戲劇的靈光( auro)。以萬華如此年輕的劇團,製作戲劇態度嚴謹周全,值得稱許;在成功詮釋劇作的路上,尚可期待。(林乃文)
10月
23
201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