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的力量《撲克臉》
6月
07
2018
撲克臉(四喜坊劇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1次瀏覽
高竹嵐(A劇團音樂總監)

請容我呈現兩個劇情簡介。

簡介一:一個莫比斯症候群的弟弟,一個內疚的母親,和一個無可選擇要跟著這的弟弟一起長大的姊姊。三人面對突然過世的父親,一同努力的走下去。

簡介二:一個自閉症的弟弟,一個內疚的母親,和一個無可選擇要跟著這的弟弟一起長大的哥哥。三人面對突然過世的父親,一同努力的走下去。

簡介一,是《撲克臉》的劇情;簡介二,是我自己的故事。

當這樣的我坐在觀眾席,看著根本和我同一個生命歷程的姊姊,在舞台上被呈現,那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情緒。當你曾經經歷過的創傷,被毫無保留地攤在你面前;當你曾經去埋怨為什麼無可選擇的要背負這樣的家屬,又同時間責怪自己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想法,如此複雜的情緒,居然被這麼殘酷而真實的,直接放在舞台上,當下我心裡,赤裸地顫抖著。

直到有一刻,極端突然地,你不畏懼了。你意識到,原來有人跟你一樣,原來有人能夠包容,在這個舞台上,在這個劇場裡。

所謂劇場能夠帶我們到一個更好的世界,原來是這樣。

《撲克臉男孩》沒有試圖去讓人「可憐」這樣的家庭。它只是非常殘酷且忠實地,去呈現這樣一個家庭的奮戰,

也因此,它才能超越莫比斯症候群這樣一個單一病症,擴張到任何一個,因為任何理由而在奮戰的家庭。

《撲克臉男孩》絕對不是個完美的製作。編劇方面,開場的競標以及中間的植物人設定,就嚴格的邏輯下,會推論出這些症狀是「這些人自己選擇下所要承擔的結果」,和整個故事不合。音樂方面,全劇其實沒有太有記憶點,或是太有渲染力的音樂,就某種程度上就算把歌曲整個從劇中抽離也不是真的不行;換言之,音樂在劇中,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做更多事情。

但《撲克臉男孩》,絕對是個誠實的製作。在面對這樣的議題時,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

而它,做到了。

《撲克臉》

演出|四喜坊劇集
時間|2018/06/01 19:30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音樂劇展現躍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一貫的作風,以清楚的音樂劇實唱Belting演繹出介於頭音和真聲之間的唱功,比起之前大型製作《釧兒》又更自在地換位。(孫唯思)
6月
11
2018
飾演弟弟的呂承祐,在腳色的詮釋上不會讓人有種因是飾演特殊情況的孩子而出現的低俗嘲弄的反感,而是將腳色的標籤撕掉後看見他最真實的情緒反應與動作。(張洛韶)
6月
07
2018
《撲克臉》的珍貴之處,在於不僅講述家庭的辛苦,更張顯了那份「狂喜」。異樣的眼光不會中斷,意外不會忽然轉變為奇蹟,但美好的事情也會持續發生。(郝妮爾)
6月
06
2018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