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的力量《撲克臉》
6月
07
2018
撲克臉(四喜坊劇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3次瀏覽
高竹嵐(A劇團音樂總監)

請容我呈現兩個劇情簡介。

簡介一:一個莫比斯症候群的弟弟,一個內疚的母親,和一個無可選擇要跟著這的弟弟一起長大的姊姊。三人面對突然過世的父親,一同努力的走下去。

簡介二:一個自閉症的弟弟,一個內疚的母親,和一個無可選擇要跟著這的弟弟一起長大的哥哥。三人面對突然過世的父親,一同努力的走下去。

簡介一,是《撲克臉》的劇情;簡介二,是我自己的故事。

當這樣的我坐在觀眾席,看著根本和我同一個生命歷程的姊姊,在舞台上被呈現,那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情緒。當你曾經經歷過的創傷,被毫無保留地攤在你面前;當你曾經去埋怨為什麼無可選擇的要背負這樣的家屬,又同時間責怪自己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想法,如此複雜的情緒,居然被這麼殘酷而真實的,直接放在舞台上,當下我心裡,赤裸地顫抖著。

直到有一刻,極端突然地,你不畏懼了。你意識到,原來有人跟你一樣,原來有人能夠包容,在這個舞台上,在這個劇場裡。

所謂劇場能夠帶我們到一個更好的世界,原來是這樣。

《撲克臉男孩》沒有試圖去讓人「可憐」這樣的家庭。它只是非常殘酷且忠實地,去呈現這樣一個家庭的奮戰,

也因此,它才能超越莫比斯症候群這樣一個單一病症,擴張到任何一個,因為任何理由而在奮戰的家庭。

《撲克臉男孩》絕對不是個完美的製作。編劇方面,開場的競標以及中間的植物人設定,就嚴格的邏輯下,會推論出這些症狀是「這些人自己選擇下所要承擔的結果」,和整個故事不合。音樂方面,全劇其實沒有太有記憶點,或是太有渲染力的音樂,就某種程度上就算把歌曲整個從劇中抽離也不是真的不行;換言之,音樂在劇中,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做更多事情。

但《撲克臉男孩》,絕對是個誠實的製作。在面對這樣的議題時,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

而它,做到了。

《撲克臉》

演出|四喜坊劇集
時間|2018/06/01 19:30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音樂劇展現躍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一貫的作風,以清楚的音樂劇實唱Belting演繹出介於頭音和真聲之間的唱功,比起之前大型製作《釧兒》又更自在地換位。(孫唯思)
6月
11
2018
飾演弟弟的呂承祐,在腳色的詮釋上不會讓人有種因是飾演特殊情況的孩子而出現的低俗嘲弄的反感,而是將腳色的標籤撕掉後看見他最真實的情緒反應與動作。(張洛韶)
6月
07
2018
《撲克臉》的珍貴之處,在於不僅講述家庭的辛苦,更張顯了那份「狂喜」。異樣的眼光不會中斷,意外不會忽然轉變為奇蹟,但美好的事情也會持續發生。(郝妮爾)
6月
06
2018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