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哭,但我還有手《撲克臉》
6月
07
2018
撲克臉(四喜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6次瀏覽
張洛韶(新聞編輯)

此齣戲講述著一患有莫比斯症候群的撲克臉男孩的故事,但除了罕見疾病的岐視與不便,編劇更將其發展到家人身上,與架構出來的靈魂世界,因此它不單單只是說罕見疾病的故事,更多的事放入在愛與家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許這樣的小孩出現在你我的身邊,也許不是。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是否願意解決面前的難關,而攜手向前。

疾病在現代的醫療體系仍有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包括身理上的(如此齣戲的莫比斯症候群),還有看不見的心理層面。但疾病不應該使用有色眼光或是悲觀哀痛看待,而面對能控制的疾病就該妥善治療,而且不須被憐憫。而罕見疾病雖然病例少見,但也慢慢的發展出家庭與家庭間的連結體系彼此支援守望,如同此齣戲的日本人因著有相同疾病的女兒,特地前往拜訪王家,在當中使用禮物,讓他們知道疾病是不用害怕的,而且他們並不孤單。

而家庭的功能又是甚麼,印象很深刻的是前面天使在考慮要不要出身在兩個媽媽的家庭裡面,以及姊姊是如此的希望罕病的弟弟能夠長大懂事,但當弟弟遇到霸凌時又是第一個衝上前去保護心愛的弟弟,和最後面爸爸因為愛的緣故即使要變成碎片,也想回家陪伴家人。編劇在當中叩問著一個重要的命題,家庭是甚麼?是外在的一夫一妻,一生一世。還是一起面對難關,解決問題的內在。而看戲的當下從弟弟罕病,爸爸車禍,很多的外在條件與壓力,讓人逐漸看見家庭最重要的本質是建立在「愛」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在此想要說林聖倫在當中的腳色為之瘋狂,不管是欺負人的同學抑或是旅行社業務Ms. Ya(葉)都讓人在低氣壓裡面猛然大笑,雖然當中不像其他腳色有很多的上場機會,但每次登台都能抓住所有目光。而飾演弟弟的呂承祐,在腳色的詮釋上不會讓人有種因是飾演特殊情況的孩子而出現的低俗嘲弄的反感,而是將腳色的標籤撕掉後看見他最真實的情緒反應與動作,而更令我驚豔的是,雖然弟弟的聲音有些字仍難以辨識,但仍然成功的直搗每位觀者的內心。

《撲克臉》也許一剛開始是設定給孩童看的音樂劇,因此腳色的設定簡單不複雜,而影像也是刻畫出孩童的天真與善良。但當中的涵義卻令大人們感受到很多曾經遺忘的重要訊息。或許一剛開始會注意到的事情是罕病的弟弟,當編劇放入更多腳色想對弟弟或是家庭說的話的時候,你會開始注意,這不單純只是在說明疾病這件事;更多的是那些放在家裡面所有或遇到的難關。關於家的本質與愛這件事,我們與撲克臉男孩的家沒有不同,都是關關難過關關過,而且是家人手牽著手一同度過。

《撲克臉》

演出|四喜坊劇集
時間|2018/06/02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音樂劇展現躍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一貫的作風,以清楚的音樂劇實唱Belting演繹出介於頭音和真聲之間的唱功,比起之前大型製作《釧兒》又更自在地換位。(孫唯思)
6月
11
2018
沒有試圖去讓人「可憐」這樣的家庭。它只是非常殘酷且忠實地,去呈現這樣一個家庭的奮戰。也因此,它才能超越莫比斯症候群這樣一個單一病症,擴張到任何一個,因為任何理由而在奮戰的家庭。(高竹嵐)
6月
07
2018
《撲克臉》的珍貴之處,在於不僅講述家庭的辛苦,更張顯了那份「狂喜」。異樣的眼光不會中斷,意外不會忽然轉變為奇蹟,但美好的事情也會持續發生。(郝妮爾)
6月
06
2018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