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也有世間情《刺客列傳──荊軻》
12月
08
2015
荊軻(栢優座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2次瀏覽
黃佳文(社會人士)

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慷慨激昂中蘊有壯烈的浪漫。人碌碌一生知己難得,捫心自問,稱得上「知己」者又有幾人?

栢優座《刺客列傳──荊軻》不只抒發豪義挺身的悲壯,更重新詮釋《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壯舉,通過編導許栢昂的構思,賦予名為縱橫之士,實為常民的荊軻情感血肉。史籍裡的荊軻豪情悲壯,身負家國重任;本劇則擬現了荊軻的家居日常與鄰友情誼,含蓄內斂地表述親情、友情之不捨。值得一提的是,荊軻告別高堂離去、對未及長成出嫁的女兒真情告白,天倫夢斷,哀嘆之情已非言詞可表。

綜觀全劇,忘川河撐渡追念人間種種,引出荊軻刺秦的前因後果,大抵依循《史記》所載,略展巧思,調笑其間,化悲沉為流利;劇末等候秦皇歸塵而來,頗有深寓,人生幾度春秋,終歸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荊軻雖死卻驗證了自己身為縱橫烈士的機謀沉穩與膽識遠見,做為「知己」慷慨賣命而博得後世聲名。

全劇主要由郎祖筠、許栢昂、王辰驊擔綱演出,各顯其能蔚為大觀,編導許栢昂善用一桌二椅及小巧道具,以京劇唱唸、身段功底展現求職、拜訪魯句踐等情節,不同時空背景的生活樣態集聚在舞臺上,開展古今對話的可能性與趣味性;郎祖筠扮徐夫人,一曲鼓書別開生面;而王辰驊一人分飾多角,挑戰演技變化,俐落有度。不過,化「筑」為人的發想別出心裁卻也顯得「雞肋」,可再斟酌。

《刺客列傳──荊軻》於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演出後,次週回到許栢昂家鄉桃園上演,作為「鐵玫瑰劇場小戲節」節目之一,在地劇團展演缺乏「知己」捧場,實為可惜。除了在編導手法上的創新突破外,如何善用京劇功法,而不急於融粹多元表演藝術與風格,造就屬於自己的特色亮點並長久耕耘奠基,是栢優座創團以來務必面對的處境,衷心期盼漸有大成,別開生面。

《刺客列傳──荊軻》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5/11/14 14:30
地點|桃園市中壢藝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