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情場如劇場《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11月
11
2014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古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7次瀏覽
賴得芸 (輔大英語系學生)

這個世界很小,劇場很小(不過實驗劇場是中型場地),能在雨日午後和其他觀眾窩在一起看舞,這是,緣分。

此齣舞作實驗性質從觀眾還沒入場就開始:完成置物後必須脫鞋、套上薄淡藍的腳套。入場後,黑衣工作人員會依單身或成雙結群的觀眾,劃分入座的區位。座位不是固定座,是可流動的平台。狹長形場地以四片平台包圍,觀眾視野算好,距舞台、觀眾彼此間距,都是實驗性質的一環。因遲到不得入場,距開演10分鐘觀眾幾乎都已坐定(觀賞的該場次大都坐滿),不論是眼看對面的觀眾,或身旁左右的人,有些是劇場演員(也是老師)、有些側聽聊天內容大概是學舞的學生,而有人,就有事情會發生,人們趁等待空檔,躋身在平台鋪著的座墊上,人們說話、相認、對看、觀看;場地一角擺放的桌椅,女舞者已在某個時刻坐上去,她也在等待,直到開演廣播提醒觀眾,除了站立外可以任意變換舒適的姿勢,表演即將開始,關於入場的一切才結束,這是,等待。

古舞團以接觸即興為創作核心,而這支舞作把「接觸」的概念充分延展:觀眾之間接觸、觀眾和空間的接觸,即是舞蹈在生活的體現。此作四位舞者,皆各有看點:兩位女舞者為古舞團編創者,一為此作品愛情主題的發想人,並從性別角色的關係切入創作、另一編創舞者一改以往議題性創作者身分,這次專注從「我」核心出發的愛情主題,是真實靠近也是一種創作挑戰;一位男舞者為劇場演員,擅默劇、舞踏與操偶,另一位男舞者為美國求學生長背景的台灣人(ABC)。四舞者的身體各據一方,開場的獨舞為觀眾開展四個不同的角色風景。四個不同背景的人,在空間中存在、舞動,他們劃開的是空氣,舞著的卻是他們在不同的生活或劇場背景儲存的身體記憶,這是,累積。

四舞者和各自交錯對舞,男男女女,女男男女,他們在不同的人之間轉換,隨著黑衣人員把觀眾平台推向不同的方向,舞台也被錯隔開來,舞者就在觀眾之間流動,四個組合:一個勾勒出兩女糾結的感情,一個男男間兄弟情過渡到親密,一對是如詩畫傳奇相融的情侶,一對是追逐纏綿的伴侶,畫面當然有現代舞快節奏的衝突摔跌、地板動作;驚喜的是此場伴侶追逐纏綿的舞碼中,男舞者意外跌進觀眾平台,他順勢看向觀眾,流連片刻,即由女舞者拉回舞台接續追逐,在劇場與情場的幻覺中準確切換,也許有意外,也許有跌摔,這是,免不了的傷害。

至於觀眾,在黑衣人員的推送下,旅行到不同的角度,或遠或近,舞台轉換為多面向,不再只是單一平面,有一場兩對舞者一左一右,觀眾從不同視角,有時就在眼前身後,有時頭得轉來轉去,有時目不暇給到眼睛自然而然停留在場上的某個片刻,某個貼身。觀眾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推動,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是一種即興,這樣的形式在流動平台的概念中實現,這是屬於觀眾的,期待。

舞末,四個人一桌一椅,在彼此間互換流轉,每一雙舞者之間都有屬於他們的一個動作:細語、撲抱、扯身、對應,在空間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環,這樣的畫面,是現代舞中少不了的重複,然而在這支舞裡,確確實實,這是,情人間的習慣記憶。

花了大篇幅講入場、講舞、講結構,舞最後結束在I’m Still Here吉他人聲中作結,音效的搭配也替整齣舞建立了一個更逼真的情場。這樣的一個實驗作品,對第一次看舞或對舞蹈不熟悉的觀眾而言,一時間也許無法通透;但如果你做過戲、看很多戲,穿越劇場(和情場),那些這支舞作建構的緣分、等待、累積、免不了的傷害、習慣性記憶,你會知道這些繼續著的,如是,愛情。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演出|古舞團
時間|2014/11/09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