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之間的一場衰老夢《父親》
11月
05
2018
父親(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4次瀏覽
李詠婷(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學生)

觀眾們彷彿在側面偷窺著……舞台右下有兩個門板組成的入口,成為舞台內進出入的主要通道,門板上各有一扇窗,透進一道又長又直的光,照亮昏暗養老院裡的紅地毯與鋼琴。

一位穿著大衣拿著手提包的女舞者走出來,與穿著西裝男舞者對話打破沉默,男舞者離開後,女舞者張望著看似想要離開,手提包竟動了起來,手提包主動帶領著,身體則被動做出扭轉跟位移的,成功營造詭異的現象。當提包終於安分地聽從女人使喚停留至側身後,鬆手時手提包竟飄浮在空中並從裡微微發著光。開頭就充滿虛幻,讓人好奇養老院究竟裝著什麼樣的故事。夜來香的音樂唱起,退去風衣的女舞者穿著粉色洋裝與穿著醫師袍男舞者,以跪姿出腳往前踩重心移到膝蓋旋轉的方式,穿梭在一個個拿著掃具的老人之中,此時他們好似舞著華爾滋的一對戀人,沒有實際接觸卻又感受到他們之間互相牽引的流動空氣。

父親被男子強制送入養老院,經由父親焦急、逃跑與求助他人的行為,更顯無法掌握老年人生的可悲同時讓人憐憫。這裡不會是一個正常的地方,一首歌年輕唱著唱著就變老了;充滿蚊子的養老院讓所有人發癢,抓著抓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推出來給老人們喝的湯,鍋子浮出一位女士的頭在鍋子中洗澡,洗著洗著就變成了雞。不得不佩服,偷窺者舞團的舞者們戲劇張力不斷激發起觀眾的注意力。與此同時,肢體的展現更是絕響,例如……穿著黑洋裝的女舞者,拼命抓著腳上的鞋,不停滾動,將臉前貼,把重心送到胸口,讓腳像是斷掉一樣效果,能任憑她搬折,放在肩膀、頭部等讓人痛苦的位置;還有一位綠衣的男生,從背著平地於地板以腳背頂地彈起到下腰的方式到再翻面地四肢著地,有如煎鍋上不停反覆彈動的食物,每一個反彈高度、精力維持一定。令人不禁好奇,舞團是如何訓練,使舞者們身體能保持持續扭曲與連續爆發力動作,與他團相比獨特性更勝一籌。

幽默片段在沉重氛圍穿插著,當父親杵著拐杖只能遲緩移動時,兒子一句「這樣找不到女友」竟成了仙丹,放下拐杖以矯捷身手擄獲婆婆們崇拜,不服老真就不老呢!「我什麼也沒看到,我只看到了一個老人」好笑的片段,卻帶著極大殺傷力,讓「老」的悄無聲息提醒在座每一個人,你也是會這樣的!也有荒誕可笑地令人落淚的情節安排,如兒子憤怒指控父親要求道歉,逼得父親終於開口時,場景卻瞬間轉換,飾兒子的人竟成了說著感言的得獎者。編舞者將燈光、聲音對比,區隔舞台上父親尷尬、落寞的空間,將情緒與控訴層層遞進,勾勒著多數人的情感與共鳴。

豐富的故事性貫穿《父親》整個作品,《父親》在轉折的過程中,每個片段即便再荒謬,也有一個「合理的」觸發點承接下一個荒謬的情節。偷窺者舞團的獨特肢體表演,在現實與虛幻中交錯,舞者噁心、詭譎、不像人樣貌,有如直接將腦袋裡的幻象,直接搬到舞台上來,將「不成人形」的舞者體現出腦中無法實體化的糾結。難道在年老後只能如此嗎?「老」是什麼樣子、「老人」不是「人」嗎,如夢初醒,舞作成功讓觀者思考老的議題。

《父親》

演出|偷窺者舞團Peeping Tom
時間|2018/10/0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藉由訴諸個體的內在真實世界,編舞家巧妙地描繪了一個全人類的問題,也就是人口老化的沉重性。他讓我們看見自己:當死亡似乎遙不可及,越來越多的人口都將面臨被剝奪人性的未來。(杜秀娟)
10月
18
2018
《父親》集結了諸多父親的身影、用各種詩意奇幻的表演語彙,真實地揭示出面對生命終老的必然、以及父子關係中的種種疏忽與錯置。讓人重新思考,老,究竟是一種殘剩,而是豐美的堆積?(丁安庭)
10月
16
2018
一場場的群起瞞騙可以被視為是里歐單一角色的瞻妄,又或者是每個角色潛意識對於失責父親的情緒噴張,這是Peeping Tom留給觀眾作為《父親》(Vader)的觀者(viewer)/偷窺者最玩味也最私密的想像空間。(林穎宣)
10月
12
2018
身體與主人(意識)的分離,預告著衰老、或許失智的父親的意識與身體分離。若身體是感受現實世界的中介,當身體退化、器官衰弱時,現實世界必然以非常不同的面貌被感知,於是舞台上出現了怪誕的景象。(徐瑋瑩)
10月
11
2018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