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後一程,您準備好了嗎?《父親》
10月
18
2018
父親(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7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父親》是偷窺者舞團(Peeping Tom)的家庭三部曲之首部曲,為一齣綜合戲劇元素、音樂與舞蹈的作品(接續是《母親》、《孩子》)【1】,場景設於一家養老院。父親雖是貫穿前後的主要角色,但更指涉任何一個人在人生最後階段的光景;他代表的是一個個體的理性,也就是左腦的智性,或說是代表陽性的能量。由他被兒子拖進養老院開始,我們看到他逐漸走向凋零。編舞家放大(amplify)非理性的人性部分,利用扭曲與狂暴的肢體動作,呈現人與人之間的壓/張力,壓抑的慾望、衝突與情感。

一開場的女舞者,手中的袋子似乎有著生命,拖著她到處亂跑,裡面的物件掉落滿地;工作人員幫她脫外套,也成為一場掙扎與拉扯。在或繃緊、或荒腔走板的樂音中,主要舞者以顫抖、散亂的表達性肢體動作,描繪出一個非比尋常的世界,彰顯不被談論的底層存在。他/她們運用身體的不同部位,跳出特異的肢體舞蹈,比如以膝蓋跳舞,唱著「夜來香」,拖著類似貓叫的尾音;或者手抓住同一邊的腳,以前腹後背在地上轉滾,就為了脫下鞋子;父親唱著〈Feelings〉時,舞者在一旁狂亂地扭曲著。很巧妙地,這樣把肢體動作推到身體的極限,造成情感滿溢的效果。在場的角色人物,還有照顧者和住在裡面的一群老人,這群人時而變身為情感的化身,或情緒的代言人。群眾有時變成歌隊,強化戲劇的張力,比如兒子要父親為過去道歉,所有的人便一同要求他要道歉,讓父子之間的張力無所遁形。

養老院裡有的是陰冷的管理,從麥克風中傳出各種指令:有人的鑰匙掉了,要老人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以便找出鑰匙;或者時間到了,該回到自己的房間去……等等。這種控制式的管理,揭露了一個封閉的世界與當代老化社會中老人的命運。兒子很努力地在每個禮拜一來探訪父親,卻只有半小時的時間,在有限的時間想帶父親到公園散步,等到穿戴好,時間也快過了。在壓力之下,兒子控制不了脾氣,這種匆忙的來去,也讓來訪顯得諷刺。藉由呈現一個個體的凋零,身處與世隔絕的養老院,每個老人所剩下的只有崩解的健康、記憶,與無盡(殘酷)的回顧。最後連兒子也變成一個父親/老人,還得照顧一個更老的父親,重複個體老化的歷史。

當我走出劇院,腦中印記的是狂亂、失控、無能為力的影像。藉由訴諸個體的內在真實世界,編舞家巧妙地描繪了一個全人類的問題,也就是人口老化的沉重性。他讓我們看見自己:當死亡似乎遙不可及,越來越多的人口都將面臨被剝奪人性(dehumanization)的未來。編舞家沒有明說的,是人口結構的改變,老化除了影響個體的主體性(也就是說,人從哪個時候開始不再是人?),還有,當人不再是人的時候,人與自己、與親人、與社會的關係將變成如何?榮格取向的分析師曾將德勒茲與瓜塔里的地下莖(rhizome)概念,詮釋為集體潛意識的圖像。【2】就某個層面,我們所看到的個體與獨立只是表象,在深層的意識裡,人類是連在一塊兒的整體。由這個理論角度來看,可看到創作者對於西方的智識中心(logocentrism)作出沉重的批判。

註釋

1、參考舞團網頁http://www.peepingtom.be/en/productions/9 (2018/10/10查詢)

2、David C. Hamilton,什麼是榮格心理學,參考:

http://www.jungiananalystvt.com/WhatisJungianPsychology.en.html (2018/10/12查詢)

《父親》

演出|偷窺者舞團(Peeping Tom)
時間|2018/10/0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兒子憤怒指控父親要求道歉,逼得父親終於開口時,場景卻瞬間轉換,飾兒子的人竟成了說著感言的得獎者。編舞者將燈光、聲音對比,區隔舞台上父親尷尬、落寞的空間,將情緒與控訴層層遞進,勾勒著多數人的情感與共鳴。(李詠婷)
11月
05
2018
《父親》集結了諸多父親的身影、用各種詩意奇幻的表演語彙,真實地揭示出面對生命終老的必然、以及父子關係中的種種疏忽與錯置。讓人重新思考,老,究竟是一種殘剩,而是豐美的堆積?(丁安庭)
10月
16
2018
一場場的群起瞞騙可以被視為是里歐單一角色的瞻妄,又或者是每個角色潛意識對於失責父親的情緒噴張,這是Peeping Tom留給觀眾作為《父親》(Vader)的觀者(viewer)/偷窺者最玩味也最私密的想像空間。(林穎宣)
10月
12
2018
身體與主人(意識)的分離,預告著衰老、或許失智的父親的意識與身體分離。若身體是感受現實世界的中介,當身體退化、器官衰弱時,現實世界必然以非常不同的面貌被感知,於是舞台上出現了怪誕的景象。(徐瑋瑩)
10月
11
2018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在這個充滿誠實與虛假、愛與欺騙的世界當中,《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與口白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將視聽體感相互交融。無論是語調的變化、情緒的轉換,以及呼吸的節奏,宛如勾勒出生命歷程中種種起伏與轉折,使觀眾更能深刻地體驗人生中的起承轉合。而音樂、燈光與節奏的巧妙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層層堆疊令人心馳神往,打造了一場充滿感官刺激的藝術饗宴,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探索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旅程。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