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年的太陽花——《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3月
28
2022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3次瀏覽

陳正熙(駐站評論人 )


回到「群賢樓」

以立法院為中心的棋盤區域,雖然位在這個城市的權力中心範圍之內,週末夜晚,卻是人車稀疏、幽暗靜寂。從「群賢樓」前開始,隨著手機 app 的引導,走在濟南路、鎮江街、青島東路、中山南路、忠孝東路上,聽著化名林菸的「太陽花學運」(「318學運/公民運動」)參與者的聲音,敘述他身為內部工作人員(負責物資管理)的經驗與感受,和現場聲音的歷史紀錄,模擬感受當年運動期間的移動與停駐、參與和旁觀、興奮與失落。從當下的立足點回顧那二十多天的激情狂飆、對峙衝突,最後在林菸不時因哽咽而斷裂停頓,充滿悔恨、甚至怒氣的告白中,回到「群賢樓」前,結束本劇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的漫遊。

我,當年始終冷靜(冷漠?)地旁觀運動過程,透過這樣的方式,在八年後的此時,「參與」了運動?

本劇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是2021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的最新演出版本,兩個版本的主要內容相同,差別在於結尾:2021年版本結束於當年的現場聲音紀錄,2022年版本則結束在主人翁林菸的最新一段訪談,他在訪談中描述了目前的生活現況,和當下對那段經歷的心情感受。

林菸的告白,不只回應了前一版本聽/觀眾對主人翁現況的關切,其實也更有效地凸顯出「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的經驗,可以如何影響我們對那一個巨大的社會事件的了解,乃至於對其後效應的理解與評論。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的少年的失落

2014年的運動,可以說是2016年政權轉移的先聲,亦是所謂「本土政權」的正當性,和當前兩岸關係主宰觀點的基礎,從「反服貿」的特定議題關注,到全面性的「反中」氛圍,似乎也是合乎邏輯的發展。從這個角度思考,因立法院的程序正義問題而起的社會運動,本質上,或許更像是政治敵對勢力的對決,重點不在引火的「兩岸服貿協議」立法爭議,而在於不見政黨身影的政黨競爭。參與運動的學生與社會團體成員,無論其政治意識型態或政黨認同傾向,身處在越來越尖銳的對立態勢中,面對越來越強烈的、順利解決爭議的壓力下,個人理念、辯證思考,還能有多少真實意涵,我無法否定,但確實有些疑慮。

少年林菸參與運動的經驗,和他之後感受到的失落與絕望(或醒悟?),也因此有了真切的和普遍的現實意義。

在他的回顧、敘述裡,幾乎沒有任何與運動主軸及相關議題(反服貿、立法程序、兩岸經貿)的敘述,也不曾針對他加入運動的思想基礎或行為動機,提供任何線索或提示;他從未對任何政治性議題表達明確態度或看法,而只有對運動當中,直接或間接相關人士的直觀感受和批評。在訪談中,雖然不時觸及社會運動中的個人欲望、人際互動、和政治操弄的威脅,但都只是點到為止,不曾深入探究,更甭論對運動全體的思考與評價。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整體言之,整個演出內容就是個人的、瑣碎的、直覺的、情緒的、沒有思想脈絡的「漫談」,作為社會運動的歷史研究的一手史料,價值可能有限,但在戲劇呈現的框架中,特別是加上最後一段充滿個人情緒的訪談,竟有了某種重要的「祛魅」的意義:運動當中那真實而瑣碎的諸多細節(有沒有 FIN 以外的其他運動飲料),無關宏旨但真實的欲望(組長的名分與權力),和莫名所以的矛盾衝突(二樓與一樓之爭),是多數評述(無論正反)未曾揭露,或未曾認真看待的面向,而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的少年(在他被送到醫院的那段時間裡,運動領導階層作成退場的決策),他的所作所為的「瑣碎」與「無謂」,會不會就是運動本身的「瑣碎」與「無謂」?更重要的,林菸最後的破滅與悔恨,是否更對照出運動之後的政治現實演變,也就是這段「共同記憶」如何被綁架、濫用、私有化的過程,如何令人失望?

當然,這樣的體悟,並不必然會導向創作者所期待,對這段歷史記憶的「再書寫」、「再創造」,在當代的社會情境中,如《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這樣的演出型態,會不會很快地就被淹沒在各種推陳出新的「漫遊」或「沈浸」體驗中,或者迷失在去脈絡化的個人主觀偏見裡?我們在耳機中聽到的,會不會其實是我們自己所思所想的回聲?我們以為自己了解社會運動的本質,會不會還是無法擺脫在狂熱與犬儒之間反覆擺盪的命運?

因此,站在夜深人靜的「群賢樓」前,想像當年對峙的雙方如何觀看彼此,如何面對自己心中的義憤情緒時,我理解到:真正的同志與對手,其實都是我們自己。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演出|本劇場
時間|2022/03/17
地點|立法院周圍街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