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年的太陽花——《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3月
28
2022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9次瀏覽

陳正熙(駐站評論人 )


回到「群賢樓」

以立法院為中心的棋盤區域,雖然位在這個城市的權力中心範圍之內,週末夜晚,卻是人車稀疏、幽暗靜寂。從「群賢樓」前開始,隨著手機 app 的引導,走在濟南路、鎮江街、青島東路、中山南路、忠孝東路上,聽著化名林菸的「太陽花學運」(「318學運/公民運動」)參與者的聲音,敘述他身為內部工作人員(負責物資管理)的經驗與感受,和現場聲音的歷史紀錄,模擬感受當年運動期間的移動與停駐、參與和旁觀、興奮與失落。從當下的立足點回顧那二十多天的激情狂飆、對峙衝突,最後在林菸不時因哽咽而斷裂停頓,充滿悔恨、甚至怒氣的告白中,回到「群賢樓」前,結束本劇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的漫遊。

我,當年始終冷靜(冷漠?)地旁觀運動過程,透過這樣的方式,在八年後的此時,「參與」了運動?

本劇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是2021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的最新演出版本,兩個版本的主要內容相同,差別在於結尾:2021年版本結束於當年的現場聲音紀錄,2022年版本則結束在主人翁林菸的最新一段訪談,他在訪談中描述了目前的生活現況,和當下對那段經歷的心情感受。

林菸的告白,不只回應了前一版本聽/觀眾對主人翁現況的關切,其實也更有效地凸顯出「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的經驗,可以如何影響我們對那一個巨大的社會事件的了解,乃至於對其後效應的理解與評論。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的少年的失落

2014年的運動,可以說是2016年政權轉移的先聲,亦是所謂「本土政權」的正當性,和當前兩岸關係主宰觀點的基礎,從「反服貿」的特定議題關注,到全面性的「反中」氛圍,似乎也是合乎邏輯的發展。從這個角度思考,因立法院的程序正義問題而起的社會運動,本質上,或許更像是政治敵對勢力的對決,重點不在引火的「兩岸服貿協議」立法爭議,而在於不見政黨身影的政黨競爭。參與運動的學生與社會團體成員,無論其政治意識型態或政黨認同傾向,身處在越來越尖銳的對立態勢中,面對越來越強烈的、順利解決爭議的壓力下,個人理念、辯證思考,還能有多少真實意涵,我無法否定,但確實有些疑慮。

少年林菸參與運動的經驗,和他之後感受到的失落與絕望(或醒悟?),也因此有了真切的和普遍的現實意義。

在他的回顧、敘述裡,幾乎沒有任何與運動主軸及相關議題(反服貿、立法程序、兩岸經貿)的敘述,也不曾針對他加入運動的思想基礎或行為動機,提供任何線索或提示;他從未對任何政治性議題表達明確態度或看法,而只有對運動當中,直接或間接相關人士的直觀感受和批評。在訪談中,雖然不時觸及社會運動中的個人欲望、人際互動、和政治操弄的威脅,但都只是點到為止,不曾深入探究,更甭論對運動全體的思考與評價。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整體言之,整個演出內容就是個人的、瑣碎的、直覺的、情緒的、沒有思想脈絡的「漫談」,作為社會運動的歷史研究的一手史料,價值可能有限,但在戲劇呈現的框架中,特別是加上最後一段充滿個人情緒的訪談,竟有了某種重要的「祛魅」的意義:運動當中那真實而瑣碎的諸多細節(有沒有 FIN 以外的其他運動飲料),無關宏旨但真實的欲望(組長的名分與權力),和莫名所以的矛盾衝突(二樓與一樓之爭),是多數評述(無論正反)未曾揭露,或未曾認真看待的面向,而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的少年(在他被送到醫院的那段時間裡,運動領導階層作成退場的決策),他的所作所為的「瑣碎」與「無謂」,會不會就是運動本身的「瑣碎」與「無謂」?更重要的,林菸最後的破滅與悔恨,是否更對照出運動之後的政治現實演變,也就是這段「共同記憶」如何被綁架、濫用、私有化的過程,如何令人失望?

當然,這樣的體悟,並不必然會導向創作者所期待,對這段歷史記憶的「再書寫」、「再創造」,在當代的社會情境中,如《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這樣的演出型態,會不會很快地就被淹沒在各種推陳出新的「漫遊」或「沈浸」體驗中,或者迷失在去脈絡化的個人主觀偏見裡?我們在耳機中聽到的,會不會其實是我們自己所思所想的回聲?我們以為自己了解社會運動的本質,會不會還是無法擺脫在狂熱與犬儒之間反覆擺盪的命運?

因此,站在夜深人靜的「群賢樓」前,想像當年對峙的雙方如何觀看彼此,如何面對自己心中的義憤情緒時,我理解到:真正的同志與對手,其實都是我們自己。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演出|本劇場
時間|2022/03/17
地點|立法院周圍街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
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1月
03
2025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